曾国藩:踏踏实实做事,擦亮双眼识人

在英杰辈出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27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但37岁即官至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清一代没有第二人。他以编练湘军起家,使行将灭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续了50多年;他大力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人才多兴旺。曾国藩的一生,成功实践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细究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其因素有很多,但踏踏实实埋头做事、擦亮眼光识人用人与其成功有莫大的联系。

曾国藩:踏踏实实做事,擦亮双眼识人

曾国藩:踏踏实实做事,擦亮双眼识人


1

踏踏实实做事


有人说,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要想知道一个人能否成事,全看他做事是否实在、是否踏实。



实际上,若论资质,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人物相比并不算出类拔萃。他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中秀才。自视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曾国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余性鲁钝”


正是知晓自身的愚钝,曾国藩后天以勤补拙,他能吃苦,也够努力。对于做事要用功,曾国藩曾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再告诫家人:读书时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若能把一部书研究得精通烂熟,必然可以称之专业;不贪多不求快,不弄明白绝不罢休。曾国藩强调为人处世要排除外界影响,全神贯注,“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他以亲身经历劝勉家中子弟,做事情要下慢功夫,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遇到困难时更要肯下苦功夫,因为熬过眼前这一关,便能多一分的精进。


曾国藩:踏踏实实做事,擦亮双眼识人


曾国藩说:自古成大事者,一定要耐得住,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我们的人生之旅恰如万里长城十三关,关关有险隘,关关有通衢,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我们要想通达顺境,忍耐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所谓“路漫漫兮其修远”,没有一份耐心,怎能行得通。事实上,成功的人往往都能做到曾国藩所说的“四耐”:能耐冷,见胸怀;能耐苦,见操守;能耐烦,见精神;能耐闲,见风节。我们倘能思之、鉴之,并身体力行,必能大受裨益。


曾国藩所讲的耐冷,并不是指忍耐天气的寒冷,而是忍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中的“冷”,即:“人情冷暖,需坦然处之;世态炎凉,需从容待之”。欲成大事,需要忍得住自身的冷遇,如《菜根谭》所言:“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这里的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如何能通达?面对繁复的生活,我们需要有一种耐冷的能力,才能拨开云雾见晴天。


要想成事,必须耐得住苦。苦难,对于才学之士,是一种磨砺;对于庸人,则是万丈深渊。人生浩瀚征程,难免遭遇苦难的洗礼,我们可以有初期的阵痛,也可以有叠加期的厉痛,但要顽强地忍耐住,并想方设法化危为机。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漫漫人生路,总有波澜起伏、艰难险阻,游走于尘世之中,解决问题的难度和自我修炼的高度交相辉映,披荆斩棘,愈挫愈勇,终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耐烦,是成大事的一条要义。耐烦,就是耐事之烦,做到勤奋、坚毅;耐人之烦,做到坚忍、静气。如曾国藩所言:“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综理密微”就是从细节落实、不可疏忽,“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如此,才能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规模远大”的“大”指的是开阔的眼界,远大的视野。我们应该拥有的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是一种纵览全局的意识,这样才能够合理地规划和考量自己的人生,才可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机遇很多时候就在耐烦与不耐烦之间,而耐烦归根结底在于“有恒”二字,如曾国藩所说:“一事有恒,则万事皆可渐振,无以为小端而忽之!”


曾国藩所谓的耐闲,不仅是指耐得住闲景,懂得点独处之道,也是指耐得住失意,失意不失志,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我们要在失意中冷静地反思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要学会诗意地栖居,拥有北宋晏殊《浣溪沙》之意境:“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亦如黄庭坚《不俗轩耐闲轩颂》所言:“不爱孔方乃不俗,放下利欲是耐闲。棒打石狮子,论实不论虚。”


曾国藩:踏踏实实做事,擦亮双眼识人


2

擦亮双眼识人


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说,用人要慎重,但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察人本质的眼力。曾国藩的眼力如何呢?淮军草创之初,曾国藩曾让李鸿章把淮上豪士悉数邀往一处食宿,他要亲眼辨识鱼龙。这一天,曾与李不骑马,也不带随从,悄悄步入宿馆。只见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执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长啸绕座,还读我书,大有旁若无人之概。视其书,司马迁《史记》也。于是,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其实,曾国藩察人与民间看相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小同大异”“形同实异”。其要义在于,通过人的外在形态来体察其内在的精气神,从而由表及里地洞悉其心地和志趣,目的在于“看透人之后再用人”,避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曾国藩察人,并非全凭相貌,他更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


清人易宗夔在《新世说》中记载了这件事: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他的一个亲戚来投奔他,打算在他这里找点事做,曾国藩就留下了他,准备日后给他一份差事。一个多月以后的一天,两个人在一起吃饭,饭里有一粒稗子,那个亲戚就把稗子挑出来扔到了地上,然后才吃那碗饭。曾国藩看到以后,就给他准备路费,打发他回家。


那个亲戚问曾国藩为什么打发自己走,曾国藩说:“你平时不富裕,又没有在外面做过客,放弃种田来我军营才一个多月,吃饭的时候就把稗子挑掉了才肯吃,我担心你将来见异思迁”从吃饭挑稗子这样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上,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地看出这个人有见异思迁的趋向,曾国藩对人的观察力非常人可比。


另有记载,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江忠源的人。此人放荡不羁,很是惹人非议。曾国藩却与江忠源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并且预言江忠源“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别人问他有何根据,曾国藩回答:“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


曾国藩看出江忠源虽然有着放荡不羁的行为,本质却是一个有血性的忠义之人。曾国藩曾说:“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而江忠源历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友人在京城去世,江忠源典当衣物也要将友人灵柩护送回乡。这种侠义之举,哪怕在当时也是极为难得的。后来,江忠源确实像曾国藩预言的那样,死于对太平军的战斗之中。人品好的人,必然有真性情,或许有缺点,却绝对不虚伪。这样的人未必会让你处处开心、时时舒服,却能在危难之时为你挺身而出。


俗话说得好: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人要择善而交、择真而交,识人用人,绝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该被表象蒙蔽。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眼力都是练出来的。踏踏实实做事,擦亮双眼识人,这样走到哪儿都不会吃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稗子   京城   后任   艰难险阻   人情冷暖   放荡不羁   见异思迁   成事   眼力   能耐   美文   远大   失意   用人   亲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