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家乡事

我的家乡,广西河池东兰县三石镇泗爷村龙门屯。过去,是“三不通”的一个村庄,即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

不通公路,以前从屯里走到镇上赶集,需要翻过10多个山坳,走15公里的羊肠小道,3个多钟头才走到镇上集市。不通电,每天天一黑,每家都点上一盏煤油灯作为照明!不通水,全屯一个水柜集水,望天吃水,遇到天旱经常缺水。

我的家乡住在广西桂西北的一个山旮旯里,全村有近30个自然屯。我老家龙门屯,就是其中的一个自然屯,全屯二十来户人家,只有地,没有田,祖祖辈辈从小到大是喝玉米糊长大的。从屯走到村部约有6公里,走到乡镇约15公里。但我们屯好在有小学校,附近的几个屯的小孩都到我们屯来读书。学校是复式班,有一到三年级,只有一个老师,附近屯的小孩全是走读生,早读晚归,那时路全是羊肠小道,有的要走3到4公里翻过几个山坳才到学校,热天日晒雨淋,冷天寒风刺骨,真难为上学的孩子们。我上小学一到三年级时,不用翻山越岭地去学校,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在屯里读完三年级,就要到村里读四、五年级(那时叫完小),要翻过5座山坳,走一个多钟头才到村部小学,读初中要走15公里以上到乡中心小学附中读,要走3个多钟头才到乡里的学校。记得读初中时,每周星期六中午放学后,还挨帮妈妈挑木薯回家(那时家里种的玉米根本不够吃,拿木薯来当主食),走的全是羊肠小道,要翻过十多个山坳,走差不多5个钟头才到家,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累得骨头都像散架一样。所以那时心中就有一个理念,一定要努力学习,读好书,考上县城重点中学,考上更高一级学校,跳出那山旮旯。所以,那时无论多累多苦,每晚都点起煤油灯,在那浑暗不明的灯光下埋头苦读,最终如愿地考上了师范学校。

如今的家乡,“三通”了,路通了,“要致富,先修路”,所以,91年的时候,从镇里修建一条机耕道到村部和各自然屯,虽然是土石沙的机耕道,但相比那羊肠小道好多了。17年从镇里到我们家乡,全部修好水泥路,开车20多分钟到家,如今所有农用物资等等东西,全部车拉,彻底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时代。春节、清明节回老家,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楼下,真是太方便了!

水通了,前几年搞新农村水柜大会战,全屯新建了3个大水柜,把山泉水引到水池,安装水管,自来水到家,彻底告别了用桶挑水喝和靠天吃水的时代。

电通了,98年就实现全屯通电,彻底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时代,前年每户门前及屯道路边都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如今全屯全部建起两、三层以上的别墅楼,告别了低矮的瓦房,屯里的近20户人家已全部脱贫,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乡亲们一定会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所有取得的这些成就,全靠党的好领导,全靠党的富民政策,让家乡的乡亲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现如今,吃的米全部是买的大米,种的玉米拿来养猪,养出来的猪又可以卖,又可以自己杀来吃。

现如今,脱贫以后的乡亲们,在加快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布置,努力建设家乡,村庄里在续写着脱贫后振兴乡村的许多动人故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会变得更加美好,乡亲们的生活会芝麻开花节节高,过得越来越好!

叙说家乡事


叙说家乡事


叙说家乡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东兰县   水柜   机耕   家乡   木薯   煤油灯   山坳   吃水   羊肠小道   广西   乡亲   美文   乡村   到家   玉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