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善意像一把刀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是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你以为的善意可能就是对别人的伤害。

善意两个字太沉重,不是我们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都能达到的高度,你从远处看,善意就像是人们心中的白月光,皎洁明亮,照亮人心。但是你走近一看,满目疮痍,伤人至深。

为何我会这样理解善意,并不是我的观点扭曲,而是我看到一位日本社会学者写的《为何善意会伤人》一本书之后,发出的感叹。

日本学者崛内进之介是一位政治社会学学者,并且身兼数职,既是社会学博士,也是Screenless媒体试验所所长,对人的社会行为等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

此书的翻译者郭云蔚是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社会学博士,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在社会行为方面深有造诣。

日本学者崛内进之介经过长期的社会观察,查阅众多的科学文献,写下《为何善意会伤人》这本书,深刻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以善意为名的伤害,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解释为何人类要借着善意的名声,给别人造成无声的伤害。

今天我们就从现代社会泛滥的善意和人们自以为是的共情两方面展开入手,告诉大家为何善意会伤人?


01泛滥的善意

《为何善意会伤人》这本书中,这样描述现代生活中的善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挥霍和透支“善意”的时代。忽略善意的边界和限度,过分的共情虽然迎合了人们的想法,却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导致我们“好心办坏事”。有时,“善意”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日常生活这种事情不少发生,例如:

家人朋友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还不领情呢?

公交车上的老奶奶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善良,我年纪大了,你怎么不给我让座呢!

你以为的善意是你站在别人的角度,帮别人思考了问题,但是别人不领情,你以为的善意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借善意之名指责别人。

这种善意很显然是病态的,你并没有理解别人的需求,你所谓的为你好,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上,让别人去做,在你看来正确的事情,可是你知道吗?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你无法感知别人的内心,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这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的是什么,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多少孩子被所谓的“爸妈觉得”辣手摧花呢。

有多少人因为来自原生家庭的“善意”,变得麻木不仁。而真相却在书中揭露:父母无法明白孩子的心情,同样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感受。

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希望我们的父母明白,更希望我们自己明白。

02虚假的共情

如果你的朋友内心失落难过,去找你倾诉,你是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还是做一个感情泛滥的共情者呢,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前者,就算我很了解朋友的个性,但是我并不能够体会到她此时的伤心程度,如果我选择共情者的身份,那我就不能理性地思考,我只能一味昧地迎合她的感情,就算她此时会减少伤心的程度,但不能减少伤心的频率,与其这样,我倒不如静静聆听,直到她在倾诉过程中,自己能够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正如书里的这段话:“为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他人的心情?实际上,目前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解释人类为什么具备“特别能理解对方的心情”这样的共情能力。如果每个人都是无法取代的个体,那么我们就自然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不管一个人多么爱对方,也会因为不懂对方的心情而痛苦。”

善意应该有边界,不是所有的善意都叫善意,在表达自己的善意之前,不如先理性思考自己是否陷入共情的陷阱,是否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无情指责了别人,别让你的善意变成一把刀,无情地伤害别人,谨慎地表达善意,让我们一起守护善意的这一片净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善意   人心   制高点   悲欢   日本   社会学   美文   伤人   理性   学者   角度   父母   人类   孩子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