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散文:武汉人关注码头文化

我在青少年时代,与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七岁以前,一直是住在汉口汉中路,离利济路码头不远,爷爷与父亲经常带我到利济路码头去玩,看河水看船舶,陪我在河边玩沙土。爷爷父亲嘱咐过我,在码头上玩,千万注意不要掉到河里。一旦迷路,不要哭泣,不能向陌生人问路,否则容易被人拐走。父亲还告诉我,万一迷路了,只有问警察才最安全。顺着长江沿江大道往上游方向走,就可以走到汉水沿河大道,找到利济路码头,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我四岁多那年,父母想带我去孝感乡下看外婆,我们乘公共汽车到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下车,然后再到汉口火车站候车室等车。由于我贪玩,四处走动,等我去候车室找父母时,父母不知去向,我急得哭了。我忽然想起爷爷与父亲的吩咐,马上用衣袖擦干眼泪,我准备自己回家。我看见岗亭上的警察,上前问:“警察叔叔,我与爸爸妈妈走散了,我就住在利济路码头附近的汉中路上,利济路码头怎么走?”警察指明了利济路码头的方向,关切地对我说:“小朋友,要走人行道,注意安全。”

我按警察指出的方向,来到了沿江大道,顺着沿江大道往上游方向走,几个小时后,我顺着沿河大道找到了利济路码头,很快就回到了家。父亲母亲因为到处找我找不到,回到家中与爷爷奶奶商量如何找到我呢,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的突然回家,让全家人喜极而泣。爷爷看见我一脸汗水泥土一身脏衣服,赶快帮我洗澡,边洗边念:“我的孙子,你幸亏找到了码头,找到回家的路。”

我七岁后,父母带着我与爷爷奶奶告别,从汉中路搬到汉正街至公巷天主堂宿舍。因为离码头更近,我们几个小学生常与邻居大哥顺着至公巷来到汉江的码头。这个码头,停泊着各种轮船木帆船,有人在河边钓鱼,有人在船上钓鱼,有人在河边游泳……我们在河边玩沙土,还在大孩子的保护下,在河边踢足球、打水仗。我一天不见码头,就心烦意乱。

后来,我们成为中学生,下放农村,又从蒲圻县(今赤壁市)农村招工来到武汉台板家具厂,午休时或下班后,骑车来到简易路的汉江码头游泳。

我成为记者、科普作家后,开始关注码头文化。码头具有集散和流通功能,而城市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清乾隆元年(1736年),汉江上修建了第一个史上有名的码头一一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的最大吨位约900吨。武汉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初,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舶,约有二万四五千只左右,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描绘了汉口“不夜港”的繁荣景象。这是武汉码头文化的“内河经济时代”。

随着租界建立,长江近代轮船运输迅猛发展,临长江沿岸拓建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武汉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当时,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工人5万多人。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后,武汉码头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经历了二十年的整体萧条后,武汉码头如今显现出“复苏”的势头。2004年,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距汉口约三十公里的阳逻古镇武矶山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丰水期可通行万吨级巨轮的现代深水码头,能通江达海。现在,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武汉的码头开始迈入“海洋经济时代”。

中国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武汉人关注武汉码头文化,中国关注武汉码头文化,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转型,都对武汉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怀旧散文:武汉人关注码头文化


怀旧散文:武汉人关注码头文化


怀旧散文:武汉人关注码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汉水   沙土   汉江   码头   汉口   武汉人   文化   长江   沿江   武汉   轮船   美文   河边   散文   爷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