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幸福的集市

彭杨

散文:幸福的集市

农村的集市总是热闹的。不比城市商品的琳琅满目和方便快捷,山村路途偏僻又货物稀少,人们大多趁着赶集的时候买好几天的吃穿用度,或者将自家积攒了一些时日的山货拿去卖掉,换些活钱回来。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的,出摊的,买货的,闲逛的,从长街的这头一直通到它的街尾,满满当当地挤满了赶集的人们,连车辆都难以通过。

农村的集市总是开得很早。往往天才刚亮,就已经有悉悉索索的讨价还价声音了。赶集要赶早,什么都要趁早买才好。大家往往都是天刚亮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往集市赶,连早饭也不吃的。

到了集市,就朝着买卖牲畜家禽的地方去,那儿开得最早,也收得最早。想要买鸡鸭或是猪崽的村民们,早早地守在摊子前面,一家一家地看过去,这时候家禽们也最精神,公鸡打鸣,母鸡咯咯,小鸭嘎嘎,还有猪崽时不时哼哼两声,好像家禽们也在趁着这难得的好时光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聊天。

农村的集市总是少不了美食。将买好的家禽放在身后的背篓里,才能放心地去吃早饭。这个时候其他的摊贩们也陆陆续续地从四处赶来,开始出摊了,正好有个吃饭的空档,等着店家把货摆好。早食摊的生意永远是整个集市上最好的。很多小食摊平日里是不开的,只有赶集那天才摆摊出来。

临街的大竹蒸屉一揭开,冒着热气白白胖胖的大包子肉香扑鼻;炉子上的大铝锅沸水翻滚,雪白细滑的米粉、筋道柔韧的面条在其中上下沉浮;金黄酥脆的炸糕在油锅中舒展,散发出特有的香辣脆软的香味,馋得人食指大动,口水直流。来一碗本地米粉,加上两块刚出锅的炸糕,雪白金黄中点缀着嫩绿的香菜葱丝,再浇上一大勺鲜香扑鼻的肉沫臊子,吃得人浑身舒爽。

农村的集市里总是少不了孩子们雀跃的身影。来赶集,是每个小孩最快乐的事情,不亚于过节。从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长街道上,花花绿绿的摊子占满孩子们的全部视线。

吃的就不用多说了,蛋糕,炸饼,糖葫芦,敲敲糖,无论哪一样都是他们的最爱;玩具枪,小汽车,花发夹,小首饰,五彩缤纷,每一样都牢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还有听戏的,唱曲的,讲故事的,对歌的,样样都让他们东张西望,在一个个摊位前流连忘返,直到花光口袋里最后一个钢镚儿,在父母再三的催促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

熙熙攘攘的集市,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大人们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战利品,心满意足地凯旋而归;孩子们带着满满一肚子的甜蜜,嬉笑玩闹地蹦跶回家。这是平凡的一天,也是幸福的一天。他们不去想青山外的变幻莫测,只关心着眼前的茶米油盐。

在这方小小的集市里,有着喧闹的烟火气,有着温情的红尘味,有着生活的至味清欢。




作者简介:

彭杨,女,苗族,热爱写作的90后湘妹子一枚。作品发表于《国土绿化》《精神文明报》《乌鲁木齐晚报》《巢诗刊》《岷江文艺》《团结报》《黔中早报》等各级报刊杂志,其《没有人因为你的起点低而同情你》一文收录于已出版散文合集《你的光芒不必隐藏》中。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大竹   岷江   集市   达州   炸糕   猪崽   背篓   家禽   摊子   米粉   熙熙攘攘   金黄   美文   少不了   早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