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的杀伐果断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也顺势参加起义军并逐渐做大。最终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的杀伐果断


朱元璋从一个升斗小民,一步步地成为一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深知创业艰难的朱元璋,同样也知道守业更难,如何更好地守住自己这份得之不易的基业呢?无非是将权利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朱元璋手下有很多谋士武将,谋士有刘基,李善长,胡惟庸等,武将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等,他们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本应安享晚年,寿终正寝,但朱元璋却以各种罪名诛杀了这些开国功臣。

先来看第一案“胡惟庸案”。胡惟庸,淮西集团代表人物。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任职七年间,胡惟庸不断地打击、铲除异己。使得淮西集团的势力空前的庞大。这也造成了胡惟庸为人过于独断专行,盲目自大,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洪武十二年,胡惟庸和汪广洋等人藏匿占城贡品没有上奏,结果被告发,朱元璋对此大怒,胡惟庸和汪广洋、礼部,中书省这三者互相推卸责任,使得朱元璋更为恼火。至此,朱元璋与胡惟庸朋党的矛盾已趋于白热化。到了洪武十三年,涂节自首上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随即下令逮捕胡惟庸,并以结党营私,擅权枉法,陷害忠良等罪名处死,由此不断牵连出更多的官员。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多达三万多人。自此之后朱元璋便废除了丞相制度,而胡惟庸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的杀伐果断

胡惟庸像

再来看第二案“空印案”。这是发生在洪武十五年的一个冤案。在明朝初年,按照当时明朝的税收制度,地方的官员清算完地方的税收之后带着印着地方大印的册子和税款送到中央,由中央再一次清算。如果核算后,发现有出入就需要更改,并且需要重新按一次地方的大印。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那些官员们就想到先把官印按在一本空白的册子上,万一出问题就可以直接写在空印册上。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欺君重罪,连杀了许多官员,其中不乏好官清官。空印案结束以后,明朝的政治严谨度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的杀伐果断

第三案“郭恒案”。与空印案差不多,都是关于赋税的。朱元璋怀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贪污,私吞官粮,于是下旨查办。看看权力大了就是好,我觉得你不顺眼了,就怀疑你没干好事,就查你。在朱元璋看来没有人是干干净净的。朱元璋下令审刑司严刑审讯,此案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在经济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案“蓝玉案”。是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蓝玉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蓝玉统兵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在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死后,蓝玉也成为了军中的代表人物。蓝玉也渐渐地开始骄傲自满,目无法纪,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而且蓝玉还屡放厥词,一句“我不堪太师耶”,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还找到了蓝玉谋反的证据,再加上当时朱元璋已年近七十,旧伤成疾,为朱允炆的即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反正吧,种种原因,朱元璋下令将他处斩,诛三族,平时与蓝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此案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也大多被杀戮殆尽。朱元璋也借此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但是这也间接造成了后期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用的局面。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的杀伐果断

蓝玉

再来看这四大案,无论坐实罪名的也好,还是冤案也罢。朱元璋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杀伐果断,虽说肃清了官场,将军权牢牢握在手里。初衷是好的,但确实有点操之过急,从某种角度来看,也算是为朱棣的靖难提供了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忠良   明朝   军权   大印   冤案   谋士   丞相   武将   册子   军中   此案   罪名   美文   果断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