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芨芨背篓

乡土散文:芨芨背篓

家乡的芨芨背篓

家乡的田埂上、道路旁、荒野里、涧沟畔,生长着一丛丛的芨芨草。这种野草,长到六七月间,棒针粗细、直溜溜的茎秆,变得柔韧坚实,它就成了庄稼人编制生产、生活用具的好材料。庄稼人常用的背篓(家乡人习惯称“背兜”)、筐、篮、炕席、粮囤,大轱辘车上用的底芭、圈芭等,都是用芨芨草编制的。长期以来,芨芨草与河西走廊上农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冬闲时节,有的人在阳坡下拉家常,抽旱烟,用阳光和芨芨编织出一件件灵巧实用的工具,其乐融融。

背兜,是农家最常用的工具。大小样式大同小异——底部略呈长方形,腰部放大,逐渐扩展开来,高矮两尺半左右,细密结实,中上部横系一道绳子作为背肩,跨在肩头、靠在背上,轻巧方便。

地处在祁连山余脉褶皱里的家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交通十分不便,通往山坡田地的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背兜便成了山民们一年四季生产、生活的必要工具。在“大集体”的年月里,冬天,生产队长吼一声“往地里送粪了!”人们各个肩挎背篼,从饲养院里装上粪肥,低着头,佝偻着脊背,一趟一趟往山坡地里运粪。春夏时节,社员上地时,肩上挎着背兜,把除下来的杂草、燕麦,统统装进去,背回家后,把里面的芥菜、苣荠菜、马苋齿等挑拣出来,洗干净了,和在饭里全家人吃,剩下的给猪、鸡、牲口吃。秋天,生产队里要分洋芋、禾秸,社员们也都用背篼背回家。拾柴捞草的家务事,更离不了背兜。

乡土散文:芨芨背篓

背兜衍生出的家族,还有芨芨驮筐、担筐,小孩子挖野菜、拣麦穗的芨芨提篮等等。许多庄稼人家里,装鸡蛋的篓子也是用芨芨编的。还有一些人家,编一个小小的半圆形的芨芨篓子,挂在厨房墙上,在里面插筷子、放勺子,也方便实用。

驮筐,有方有圆,在其口沿处,留出两个相对的孔洞,在两个驮筐的四个孔洞里,穿一根胳膊粗的木棒,架在牲口背上的驮鞍间,就可以驮运什物。在没火车、少汽车的年代,一些凉州人,在毛驴背上架一对长方体的大驮筐,里面装上瓜果蔬菜或是成套的粗陶砂锅、砂罐、砂壶,走乡串村,百十里路上搞贩运。驮筐能止防磕碰、挤压,方便了这些贩运者。家乡的人们运粪土的驮筐,是圆筒状,筐底可以自由开合。赶着毛驴把粪土运到地里,把联系筐底的小木拴一拨,筐底便垂悬侧旁,粪土就哗啦啦地淌到地里,免去了搬卸的繁重劳动。那时,在河西农村,用直径尺五、高约五寸的芨芨担筐,挑运什物、粪土也很普遍。

乡土散文:芨芨背篓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民往地里送肥料,从地里往回运输成熟的庄稼,都用上了小四轮、三马子、农用卡车。人挑、肩背和驴驮、牛拉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只有那实用的芨芨背兜还在履行家务活计的职责。

如今,我偶尔见到有人用箩筐担什么东西,就会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歌:“一对箩筐,溜溜圆的、轻溜溜的,呼呀哈嗨。担起扁担,闪呀闪悠悠。迈开步,脚踩稳,叽嘎叽嘎往前行。哎嗨咿儿吆,去把粪挑!……”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美丽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多元化了,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我儿时唱过的这首歌,歌词内容早就过时了,这歌词,就成了当年农村生活的记忆。


审阅:吴秀明

简评:在没火车、少汽车的年代,芨芨背篓给家乡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方便,令人难忘。

终审:严景新


作者:赵智远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背篓   芨芨草   背篼   什物   庄稼人   孔洞   篓子   粪土   牲口   毛驴   社员   箩筐   乡土   美文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