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放灯

乡土散文:放灯

放灯,就是把点燃的灯放在院内、路边、地里、坟地里的黑暗处让其明亮起来。这种放灯也可叫洒灯的习俗,只有过年才有;更确切地说,是只有在年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才有。

小的时候,不知这种“放灯”的习俗是因何而来,也不知这三天为什么要放灯,只知每年到了这三天就要去放灯。按理说,放灯应点小红蜡烛和小油碗灯,可我家的放灯是用棒瓤做成的,这许是我家没有点蜡烛、小碗灯的条件吧。然而,村中不仅我家这样,而是家家户户都这样,除经济条件不允许外,亦许是传统习惯吧。

小的时候,放灯没有啥说道,也不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更没有隆重的仪式,只要在正月十四这天的晚饭后把做灯的东西预备好即可。其实,做灯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用脱粒的棒瓤和煤油来做。做时,把棒瓤砸成碎块后再倒上煤油搅拌就成了放灯的“灯”了,但也有用锯末拌煤油做灯的。做好了灯,天也就黑了,把这些东西装在筐里并倒出些许在铁锨上点燃后,就从路上、地里边播洒着边向祖坟走去,身后留下的是一路灯火。这样放灯,从正月十四进行到十六才止。也正是这三天,村中孩子便借放灯玩火,把家里用过的炊帚疙瘩点燃后,拿在漫地往空中扔着玩。那已着火的炊帚疙瘩在空中经风一吹,就燃烧起来。村中的孩子们参差着扔,那空中就像陨石坠落,又像流星划过一样光亮。

乡土散文:放灯

那时年小,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便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地机械地去放灯。长大后上学念书、进城工作就再也没回家“放灯”。虽没回家放灯,但通过书刊、影视方知了一些关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放灯的说法。有的说“放灯”始于汉朝,那时从官府到民间都把正月十五这前后三天当小年来过,不仅院内放灯,院外门口挂灯,还出外提灯、放花灯、看花灯、游灯……使之官民同欢同乐。还有的说,之所以这三天放灯是因为这三天都是灯节:正月十四是神灯节,正月十五是人灯节,正月十六是鬼灯节。听说后我领悟到,既然这三天都是灯节,那放灯自是没的说了。但有说的是,十四是神灯日,这晚放灯是人们期望来年能大路通顺,祈求神灵五谷丰登,遇难逢凶都能过去。十五是人灯节,又是元宵节,放灯、闹花灯是为祥和、除病驱邪、人寿安康。这两日放灯是大人、孩子都可参与的。可是到了正月十六鬼灯节这晚上,是禁止小孩出门的,因为怕孩子出门跟上或带回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闹出毛病来。但我家没这个说法,十六晚上爸还照常让我去祖坟地放灯。不仅如此,还去村中一个像样的土地庙去放灯,在庙台上、庙台下到处洒灯。可见放灯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连放灯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在河边,有的在街道十字路口,也有的在坟地里边;在我老家都是一路洒灯到坟地的。

乡土散文:放灯

儿时在家放灯虽已过去六十多年,但放灯的事却一直没有忘却,犹是在祖坟放灯后向四周望去,那漫山遍野的灯火,在风中似点点星辰一样闪烁,照亮了原野,照亮了星空。灯火、星空相映,让黑夜红彤彤地明亮起来!


审阅:赵成

简评:美好的习俗总是寄托着人们的希望,让人们追忆着,延续着。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记述了正月里家乡人们送灯的习俗,真实的细节,热闹的场面让人难忘。

终审:严景新


作者:孙宏文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炊帚   灯节   祖坟   坟地   煤油   神灯   花灯   乡土   院内   正月   疙瘩   美文   习俗   灯火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