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年少时多爱讲离开,对于各种场景,但凡是涉及到分开的,无论长短,总会用“离开”这个词去定义。那时候想象到的离开,面临的离开境况,简单又明了。上学离开家,放学离开学校;周末打游戏时离开课本,写作业时又离开玩伴。离了又来,来了又去,走动的范围小,总在一个圈子一个情景里离开,装着老死不相往来,又拉不下玩笑表情后的恶作剧,对于离开的理解,浅薄的很。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只是对于离开的内容和场景见得多的我,怎么也免不了会有各种奇怪的酸楚涌上心头。十二岁那年,小学好的玩伴转学,去到很远的另一所学校,最后一堂课,我们依旧做着各种小动作,还说明天接着玩,可转眼又想起明天对方不能不会再来教室了。于是一个说,“我明天不来教室了,妈妈带我去那里。”一个回答,“是啊,你明天要走,明天就没人陪我玩了。”还有十五岁中学的日子,好朋友辍学回家,我帮他拎着书包离开学校走回家,父亲问我怎么回家了,我回答说,帮着好朋友搬东西回来,好朋友他不读书了。父亲立刻抓起一根棒子就来打我,“别人不读书,你也准备不读书吗?”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年少时关于离开的情景,就此断绝,以至于自那以后很长时间,我都不知晓除开离开以外的思绪和心结。对于离开的定义,我仍旧只是念着三言两语,口是心非,在热闹的人群里和别人习惯性说再见,或者再也不见。离开的份量,总要轻松一点,离开就离开,反正总会回来,我从人海茫茫的这边离开,一转身,山重水复的光景里,我又纷至沓来。我一个人的故事是离开,我一个人的等待则是等待,离开的愁绪没有,反而是一个人等着守着,那种寂寥又清高的形象生动有趣。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和粗犷的离开比较,离别的味道和意义则要高远很多。离别是有情之人的分离,是含蓄又隽永的,比如诗词歌赋里对离别的定义往往一咏再咏。“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情人间的离别,“离别家乡岁月多,至今人事半消磨”是乡愁的离别,还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朋友间的离别。离别的情绪和氛围,因人而异,也因环境的好坏衬托出高尚的品格来。唐诗里李白杜甫的诗写离别的多,一个瑰丽想象,一个厚重凝望,写诗的人经历着离别,不免捧下数滴泪来。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离别的人不同,离别人的心境千差万别,也有心境软硬不吃的人,对着各种别离场景都呆若木鸡。游历山川河岳的人,见惯了生离死别,对着离别欢聚早就缄默不言;读透了万卷诗书的秀才,吟着“天南地北双飞客”的句子,仍旧孑然一身;和尚和道士,方外之人也见离别,却不说离别之意,他们眼中的离别也算是某种看破和清修;唯有渡口撑船过客的老汉,他对谁都是长长的吆喝声,他心里的离别司空见惯,无胜于有,尚不如他眼里看到的一江明月和一江残秋。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离别的定义里,也有不同状态的,决绝和依依不舍,看着结果相同,而离别之人叨念的稍显韵味悠长。决绝的离别,通常是不辞而别,从盛大的景致到忧愁的安静,决绝人的路程,走得三五成行,走得满心绝望。一些人的道别没有必要,一些人的回望尚有多余,和自己对话,也和他人论述,对于相聚分开,本来就没有定期,没有归期。和绝情的人比较,决绝的离别反而显得贴切。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也有依依不舍的离别,常常带着各种牵肠挂肚和念念不忘。我记着有念念不忘场景的离别,是二十五岁的车站:从北国到南国,从南疆到沙漠,场景里的主角翻山越岭,走过的风景不一而足,而他记录的影像往往又只一人。生命的大寂寞对自然的无量,显得渺小脆弱,那位走了全中国的人最后是死在外地的,杳无人烟,他留给别人的最多的影子,就是车站。

咀嚼心中的杂念,随笔小文《离别》,每一段人生终不免说再见

对于离别念叨,也会念叨念归来。离别是个没有期限的词语,而归来可以加上任何长短的时光。归来若有期,离别常无期,俗语说,你没有按时归来,那便是我离别的定义。而究竟如何寻找离别的意义,我们都在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南疆   方外之人   山川   份量   杳无人烟   双飞   好朋友   杂念   依依不舍   念念不忘   美文   长短   心境   随笔   场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