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作者:安全幸运星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三线记忆,一起逝去的年华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军工厂里度过的,每每想起来都无比激动和自豪。但对于很多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还有待于探讨和深究,是历史造就了我们——一群在那个大院里共同成长的孩子们,儿时的伙伴现在虽天南海北各处均有,但是那个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军工厂将我们的友情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谨以此文掀开那段尘封的记忆和历史,纪念我们的童年!!!!

三线建设是一场从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内地省份进行的一场以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地区是一个军事地理概念,包括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其核心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和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其开始的背景是越南战争的升级和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攻势,以及中苏交恶和两国间的小规模武装冲突。
1964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所在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亿元,占同期全国基础建设总投资的39.01%。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军人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的号召下,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基础设施,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然而,出于备战需要,三线时期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
由于计划仓促,很多三线项目“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导致了巨大的浪费。7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三线地区的投入逐渐减少。80年代以后,大量三线企业倒闭关停,部分企业则成功转型,继续成为当地的工业支柱。
“三线”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是相对于沿边沿海的“一线”地区(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而言。
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含四川省重庆市)、西北四省(陕西、青海、甘肃乌鞘岭以东、宁夏)、以及京广线以西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以及广西的河池地区和山西雁门关以南等省自治区。位于一线和二线地区的广大中部地区成为二线,包括位于一线省份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东半部。
在三线地区,在其中又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
其中,钢铁工业以攀枝花,酒泉钢铁基地为重点;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建在四川和陇西;煤炭工业重点建设四川綦江,珙县,云南永仁宝顶山,宣威羊场,贵州六枝,盘县,水城,甘肃窑街,宁夏石炭井、汝箕沟,青海大通,陕西蒲城等12个矿区;
四川映秀湾、龚咀、夹江、重庆,云南以礼河、绿水河,甘肃刘家峡,贵州贵阳、清镇,陕西宝鸡集中了大型水电火电站;重点开采四川石油气;机械工业主要在四川,贵州等地。
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电子工业及飞机制造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部分企业项目来自于一线企业内迁,然而大量三线项目是新建的。
上述国务院直接管理的三线地区俗称“大三线”。与之相对,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进行常规军事工业,基础工业,电力,交通建设。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卫战坚持抵抗。
小三线地区集中在东北东部山区、大兴安岭地区、冀热辽地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内蒙东部、内蒙西部、大别山区、沂蒙山区(例如我们9354厂)、苏皖浙赣边区、闽浙赣山区、湘粤赣边区、湘粤桂地区、湘鄂赣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和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经济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粮食可以自给。但是工业基础薄弱,交通条件差。
三线建设最大的特点是国家投资向三线地区转移。提出一切新的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15个一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现有续建项目,除了明年,后年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一线二线的现有企业,能一分为二的,能搬迁的,要搬迁到一部分到三线去。
根据1965年通过的《汇报提纲》 的安排,用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占全国的比例占42.2%。 在重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74%。
出于国防的考虑,三线建设项目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但后来成为一切三线企业的选址要求。而且这个要求也在不断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靠山,分散,隐蔽” 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某些敏感企业,“必要时要进洞”。后来就直接变成“靠山,分散,进洞”,即“山散洞”。大量项目被迫打洞,造成大量损失。
陕西新建的400多个三线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布局被讥讽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区内信息闭塞,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无法跟上世界潮流,显得过时落伍。有时山区内爆发山洪等自然灾害,企业也往往损失惨重。冬季大雪封山后,工人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时人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这些工厂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艰苦。也因此,许多的厂矿单位里医院、商店、学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
更有些企业,由于选址困难,很多厂矿迟迟不能建成投产。更多的企业由于远离原材料或者处于不利的地理环境,导致效率低下。比如川东造船厂处于现在重庆市涪陵区靠近长江的山区内,在70年代建成投产后负责生产常规动力潜艇。潜艇生产出来后不能在附近江面下潜,需要有驳船拖至2000多公里以外的上海长江口才能下潜。生产极为不利。
由于时间仓促,很多三线企业遵循 “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原则。中苏交恶以后,苏联撤回援助的专家团 。三线企业不得不依赖于中国自己的技术。这些原因共同造成许多三线企业有设计缺陷。比如当时中国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由于设计缺陷不得不停工两年。80年代以后,因为有“严重设计缺陷”,国家又在成昆铁路线上花费了上千万资金来弥补这些缺陷。酒泉钢铁基地直到1980年尚且不能产钢。如此问题不胜枚举。这些问题也成为了80年代以来三线企业大量倒闭的根源之一。
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林彪所提倡的积极备战的方针随之降温。随着中美建交和中苏关系的缓和,国家开始逐渐撤出对三线地区的大力投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再一次向东部沿海倾斜。很多国有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效益不佳。由于错误的选址和建设,三线企业效益尤其低下。
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计划,国家对效益低下的三线企业,国家进行了“关、停、并、转、迁”等政策。按照“该关停的就不要搬迁,能迁并的就不要迁建,能就近搬迁的就不要远距离搬迁,能向中小城市搬迁的就不要向大城市集中”的原则进行调整。
然而,这段时间国家的投入和支持同三线时期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国家允许部分效益特别低下的企业破产关停。将散布在各地的企业并入到一个企业。部分在山里,洞中的企业迁出至附近的平地或者附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城镇。将跨省的的小三线项目交由当地政府管理。允许并鼓励三线企业转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军工企业生产民用产品。
1982年,国防工业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军养民”。一部分企业成功进行了产品转化,比如制造包括坦克等军用车辆在内的重庆嘉陵机器厂开始生产摩托车,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川东造船厂成功转型为一家生产江轮的企业。绵阳的长虹电视机也是一家军用电子元件厂改制而成的。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指导三线企业改造。
随着九十年代国家体制的改革,大部分三线厂经历了改革合并重组,也有很多三线厂迁入就近的城市,三线厂原来的闭塞性被打破。
昔日那些景象还记得吗?
1、遍布厂区、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每天早上6点半喇叭里开始吹起床号,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伴着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开始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和学校,最后大喇叭以《运动员进行曲》或《三大纪律八项主义》结束广播。早中晚各广播一次。
2、露天电影,暖和的天气里每周1--2场,下午小娃儿们就开始占位子了,没占到好位子的还可以看银幕的反面。后来有电视了,露天电影就消失了,不是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时候,就在露天放投影电视。
3、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家都有几辆自行车,上班时由自行车汇成壮观的长龙,三线厂5--6岁的小孩都会骑自行车,那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车技都很高。
4、四川话、普通话、东北话、上海话。。。。。应有尽有,农转非的普通话都说得十分流利。
5、半军事化管理,那里最早是车间主任叫连长、工段长叫排长、小组长叫班长,很长一段时间是军管会的军代表是厂里的老大,任何事情是军代表说话才着数,军管会主任是一言九鼎。
6、三线厂人们的粮票与人民币一样在市场里流通,粮票可以换鸡蛋、蔬菜、水果、当然也可以换回老母鸡。
7、三线厂的小孩过得都很快乐,男孩都会滚铁环、掺陀螺、打弹弓,赢烟盒,女孩都会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
8、三线厂的小孩都会游泳,一般三线厂在选址时就考虑到水源问题,都是沿河而建,厂区一般都有条十分干净清澈的小河,夏天的河里就是三线厂小孩的天然游泳场,小孩们无师自通,从狗刨开始学会了游泳。
9、三线厂的小男孩一定不会把稻苗认成韭菜,一定知道什么样的藤子下长的地瓜什么样藤子下长的是红薯,知道什么时候玉米熟了,什么时候向日葵熟了,因为基本上都去挖过农民的红薯、地瓜吃,去掰过农民的玉米、向日葵。
10、三线厂的小孩胸前都挂得有一把家门的钥匙,因为家里除了上班的父母就是小孩自己了,学校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补课,下课了就自己打开家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1、三线厂的车间都在山洞里,山洞里面就是大厂房,各个岔洞就是各车间班组。一个厂往往有好几个山洞,山洞都有编号。
曾经的大小三线厂矿企业,在经济开放的大环境中浮浮沉沉,有些得以成功转型,有些就在时光的长河中逐渐淡出人们记忆,只留在昔日投身其中的耄耋老人回忆深处,再次触及这些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让我们好好记住这段真实的历史。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再忆三线军工——一段关于老厂的历史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都会   甘肃   贵州   陕西   云南   靠山   重庆   军工   美文   山区   小孩   年代   地区   项目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