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原创:杨立凡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1970年10月12日,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召开成立大会

长庆石油会战1970年10月打响(1977年结束),到2020年已经过去50周年了。我作为亲历那场大会战的退伍老兵,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一幕幕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往事就浮现在眼前,犹如发生在昨天,难以忘怀。往事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岁月的积淀下栩栩生辉。铺下一纸素笺,淡写难忘记忆,以表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告慰。

七十年代初长庆石油会战全面展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血脉相连、密不可分。

1949年9月下旬,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三军接管甘肃玉门油矿。曾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后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康世恩(之前为一野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向党中央提出了部队支援的申请。1952年2月毛主席签署命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全师8000余名官兵,由汉中千里行军到达玉门油矿,踏上为共和国勘察、开采石油的艰辛之路。第二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副部长张文彬、陈烈民、秦文彩、李敬等均来自“石油师”。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1952年8月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在汉中北教场举行阅兵式,随后开赴玉门油矿

这一次的部队改编对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军队和石油联系最紧密的一次,而石油师精神孕育的石油精神,形成了当代中国优秀的石油行业传统,经久不衰。

1958年,正值东西方冷战激烈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用石油“窒息中国”妄图用石油压垮新中国。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余秋里将军,临危受命,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直接主抓石油工业。1960年2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正式拉开序幕。沈阳、济南、南京军区集体安排3万多名退伍军人,加入到这场会战之中,随后中央军委又给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调配了3000 多名军队转业干部,充实到石油会战之中,他们同石油战线的干部职工一起孕育的大庆精神,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力量。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20世纪70年代初,长庆油田石油工人学习铁人精神,创造条件保证会战大干快上

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战备形势骤然紧张,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大上人马,加快勘探步伐,在西北老区建设大油田”的指示,确保西部战区石油供给和国家建设用油。兰州军区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70)81号文件要求,迅速抽调630多名军队干部和陕甘宁三省区500多名地方干部,先后于1970、1971年从所属部队选调两万多名退伍军人,统一安排到长庆油田参加石油会战,其中1971年仅宁夏军区所属陆军第二十师、独立师等部队就安排退伍兵达2500余人。石油化工部紧急从甘肃玉门、青海、四川、湖北江汉等油田,抽调6000多名石油工人和机械设备支援长庆石油会战。一时间,53000多名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迎着呼啸的北风,顶着烈日酷暑,浩浩荡荡、跑步上陇东,奔向石油会战地甘肃庆阳。

为统一组织大会战,组建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由兰州军区副政委李虎将军担任,副总指挥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担任。最初指挥部设在名叫长庆桥的地方,长庆桥位于甘陕两省交界处,取长武、庆阳两个地名的第一个字为长庆桥。这座普通的公路桥见证了长庆油田的创业史。70年代的长庆桥,很土,只是一个镇,没有街道,没有楼房。早期的指挥部在此仅3年时间,便从这个山沟里的小镇搬迁到了另一个山沟中的县城——庆阳(现庆城)。

1970年9月26日,甘肃庆阳庆1井钻探出的高产油流,揭开了长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兰州军区工程十六团二连,作为全团参加会战的先头连,接到命令,在没有汽车运输的情况下,全连127名干部战士拉着22辆满载工具和行李的架子车,从陕西咸阳长途跋涉370多公里奔赴庆阳。兰州军区工程十五团的官兵,以徒步拉练形式赶到庆阳马岭,在马岭朱家河畔的荒地上搭起三顶帐篷,一顶当食堂,一顶当团部,一顶当办公,又在帐篷外用三块石头支锅做饭,参加大会战。这样的场景成为数万会战大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

1975年,兰州军区工程十五团和十六团,除干部和骨干人员撤回外,其余集体退伍组建为长庆石油工程筑路团。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铁人王进喜的第一任师傅王化兰,是50年代初最早进入玉门油田的第一批转业军人,这次长庆会战,他又率领一支钻井铁军,仅靠几台旧钻机,几顶简易帐篷和自己动手修筑的干打垒、地窝子,开始了长庆会战之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军人的热血青春谱写着创业之歌。

两千余贺兰山退伍老兵到长庆

1971年3月中旬,一年一度的老兵复退工作开始。我们这批退伍老兵,绝大多数为68年兵,还有极少数66年兵。

岁月如一指流沙,缓缓在指尖中流淌,静默的漫过冬夏春秋,转眼几年的军旅生涯就结束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又是一个新老兵分别的时刻。

之前,我们曾听说要在今年复退老兵中挑选优秀者到油田的消息,想去的战友还真不少。经过个人报名、连队推荐、营里集中、团里批准的流程,很快确定了名单。

没过几天,到了宣布退伍老兵名单的时间。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清晨全连集合在操场上,连长宣读退伍命令后,我们退伍老兵面向军旗,深情的敬上了最后一个军礼,卸下领章和帽徽,从此告别了为之战斗生活的贺兰山军营。

3月29日清晨,我们这些被确定到油田的老兵告别了心爱的连队和战友。全师1000多名去油田的老兵在部队干部统一带领下,由大磴沟乘坐绿皮火车驶离贺兰山。3个多小时后,抵达银川火车站。简单的午餐后,带队干部对团、营、连老兵进行了人员登记编队。

我们五十九团退伍老兵被分配到长庆油田马家滩石油三分部下属的各工程单位。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此时在银川火车站广场已等候多时的长庆油田运输团一辆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整齐排列在广场四周,我们按序组织登车,车队一路飞驰,驶过吴忠18公里后,沿途便是一片荒漠原野和沙丘,远处一群群白色的羊群遍满原野中,距离油田愈来愈近了,只见远处的井架耸立在荒滩中,又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长庆石油三分部所在地马家滩基地。

只见马路两边彩旗飘扬,站满了欢迎我们的石油基地的工人和学生。我们退伍兵迅速下车全体列队行军礼,然后边走边高喊向工人阶级学习,向工人阶级致敬的口号,心情激动。傍晚,我们被安排在基地住宿。

第二天,油田分部机关召开了欢迎退伍军人参加石油会战的欢迎大会。对我们进行短期培训后,陆续分配到三分部下属的各个基层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同老石油人的接触,逐步对长庆油田有了了解。这次石油会战规模宏大,仅兰州军区就从所属各个部队挑选输送转业干部和退伍老兵两万多名。老红军、开国少将、宁夏军区副司令员胡正平为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宁夏石油勘探指挥部(后称三分部)指挥、党委书记,由他带领从宁夏军区独立师、军分区、县市武装部和边防营等单位抽调的李华云、王培芝、杜宝祥等80多名干部,担任分部机关和勘探、钻井、抽油等各级领导职务。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1975年,宁夏军区副司令员、时任长庆油田三分部指挥的胡正平将军与警卫员孙英超在油田合影

油田全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处级单位均编为团,先后组建了长庆油田筑路工程团、长庆油田运输团和油建、钻井及采油工程团等,每个单位都派有军代表。

第三天清晨,当漫步在这戈壁荒野的石油基地时,看到的是清一色的穿着绿色军装没有领章帽徽的退伍兵,这为戈壁荒野增添了一抹生机和青春活力。不久,我们五十九团老油田的部分退伍老兵被分配到油田钻井二十二团的各个钻井队,这些钻井队分布在灵武马家滩和盐池大水坑一线。

分到油田钻井队参加陇东马岭会战

1971年4月10日,我们来自二十师五十九团和五十五师共40多名退伍老兵来到钻井队报到。从此,成为一名真正的石油工人。

初来乍到,我们对石油钻井等一切既陌生又好奇,“老兵新传”,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起。第二天,井队按每个人的文化程度和体质状况分配了工种,大部分为钻井工,少部分为地质化验工、内燃机操作工和其他辅助工种,我被分配到钻井机房成为一名内燃机操作工。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上班的第一天,一名老师傅带着我们3名退伍新人进入井场值班室内参加班前生产会。每班20多人,班长安排当天钻井工作任务和生产安全要求等。随后,各赴自己的岗位上班。当我跨进钻井机房时,只见一排排大型内燃机发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人与人相距一米间相互听不清对方说话声

上班第二天,机长向我们新人介绍了每台机器的功能、构造和操作要领及日常保养事项,并要求尽快学习机械知识,熟悉机械原理,掌握操作要领等。

为早日掌握机械知识,我托人买来了内燃机书籍,每天抽空学习钻井机械知识,不懂就向老师傅们请教,勤学苦练,利用业余时间相互交流学习。经过4个多月的刻苦学习和钻研,我和战友们初步掌握和熟悉了内燃机械的构造原理,熟悉了基本的操作要领和机械保养维修技能。在全团组织的钻井机械知识考核和操作考核中,我们这批石油新兵均取得了好成绩。令老石油人刮目相看,他们感叹的说:“真没想到,你们这些拿枪杆子的人这么快就能掌握钻井机械技术,要知道,这样复杂的机械一般学徒工需要3年才能掌握,你们只用了不到5个月就全学会了,真不亏是当兵的人 。”

1971年5月,甘肃庆阳地区相继发现大型油田,兰州军区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指令宁夏石油三分部抽调5支钻井队携带钻井机械设备和后勤保障人员约1200人,急赴庆阳马岭地区参加陇东石油会战。我所在的钻井队是首批上陇东井队,接到命令后,全队迅速装载机械设备和帐篷器材等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全部装载结束。

第二天清晨,迎着东方的朝霞,20多辆大型载重车辆浩浩荡荡从宁夏盐池大水坑驻地奔赴甘肃庆阳地区。经过两天多的急驶,准时到达庆阳马岭地区。陇东高原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区,这里山大沟深,梯田纵横,农家居住分散,居住以窑洞为主,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出行从沟里到沟外往往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野外作业,按照地质部门确定的井位,顾不上路途的劳累疲惫搭建帐篷,卸车搬运机器设备,做好钻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放眼千里会战地区,百部钻机日夜奋战,上千支施工队伍和5万余干部职工的石油大会战在这里如火如荼的展开。经过一星期的安装调试,我们在陌生的地质条件下,开始了在陇东地区的第一次钻井作业。轰鸣的机声震醒了沉睡的黄土高原。开钻即将启动时,兰州军区副政委、长庆会战指挥部总指挥李虎将军带领油田相关领导驱车来到钻井现场,实地查看我们新上来的钻井队,鼓励大家要发扬“铁人”精神,发扬大庆人的“三老四严”作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打好马岭石油会战,并仔细询问了职工队伍状况和生活生产情况,当得知职工中有一半人是部队退伍兵时,他叮嘱大家要发扬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会战中当先锋,做表率。当得知钻井队野外用水困难时,将军当即指示后勤部门指派固定拉水车辆,确保生产生活用水。

“月上千,年上万,拼命拿下大油田”

钻井作业是石油战线上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夏季的陇东高原气温有时高达40多度,井架晒得发烫,钻井机房内更是热气扑面,一排排内燃机散发出的热气,弥漫整个机房。虽然有冷风机不停的散热,但大家仍是个个汗流浃背,不停的给机器喷水降温。此时的钻井平台上更是烈日当空照,但钻井操作人员,眼看仪表,手握刹把,(钻机操作器称为刹把)一刻也不能分神,面对酷暑,在8个小时内各个岗位不能有丝毫松懈之意。每当钻井达到10到12个小时时就要开始起钻,从地下千米的井下将钻具一根根提上来,更换新的钻头,这时井架工就要上48米高的井架中间排列钻杆。井场上的人员要清洗钻具并向钻井平台上搬运钻杆钻具,烈日下工人们常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浆。

钻井作业中最累人的是固井作业,每当一口井钻井完成后就要进行固井作业,几十吨的固井水泥车排成一行行,全队百十余人一起上,每人搬扛重达80公斤的水泥往搅拌机前搬运并排成两行,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拆袋往搅拌机里送水泥,机器一开水泥灰尘弥漫整个井场,虽然戴着防尘口罩,但还是呛得令人难以忍受,40分钟下来,大家一个个灰头灰脸,像刚从煤井中出来的泥猴般,闪着两只眼睛,作成固井作业后,一个个都像散架般的瘫在井场四周。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钻井作业一旦开钻后,就一刻也不能停,除非有意外情况。钻井作业不分白天黑夜 24小时轮班作业,全队分4个钻井班,每班8小时,实行轮换制。后勤保障工作也是3班轮换,及时为钻井一线提供保障服务,其中包括发电机房亦是全天候保证钻井和生活用电。一个井队如同一部机器,运转中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都要紧密配合,哪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出问题,因此责任心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兵的人,从步入军营的那一刻起就已把责任心牢牢印在脑海中。在服役的岁月中这种责任意识树立得更深更加牢固。马岭“岭9井”钻井作业中,当钻井加深到2000米时,泥浆循环池中漂出许多油花,正在值夜班的地质工发现这种情况,立即捞取泥沙进行化验,从中发现油气显示。断定井下已钻到了油层部位,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他立即向当班负责人提出马上停止钻井,起钻获取地质岩芯的请求,但钻井班为完成钻井任务对此意见未予以重视。此时的他,以一个退伍军人应有的责任心据理力争并立即报告钻井队领导,在他的坚持下领导采纳了他的意见,果断下令起钻更换取芯钻具,通过对井下取出岩芯的化验分析,判断这口井含有高产油气的可能,经专业油气测井仪器的测试,果然在2000米地层内发现了储量可观的大油层,成为马岭油田的高产油井,这名退伍老兵地质工受到油田上级领导的表扬。

在陇东钻井会战中“月上千,年上万,拼命拿下大油田”,成为激励石油人的豪言壮志,钻井队之间展开了比安全比钻井进尺劳动竞赛,我所在钻井队月月超额完成钻井指标,年年超额完成钻井任务。

野外石油钻井作业一年四季不是进山沟,就是上高原,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枯燥,除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外,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下象棋玩扑克,根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偶尔看场电影也很不容易。

记得1972年的秋季,我们在庆阳合道川的山沟中进行钻井作业,一天从外出人员中得知晚上曲子镇将放映新到的朝鲜新影片《 卖花姑娘》和国产影片《第二个春天 》的消息 ,除上夜班人员外,全队有40多人,纷纷表示愿意步行去看电影。为了确保外出人员安全,井队领导指派一名干部负责带队,同时让食堂提前开饭,并为大家准备了馒头花卷和饼子等食品。由于井队没有交通车辆,只能步行。从驻地到沟外约有30公里路程,为了看场电影大家宁愿跑步受累也不肯放弃一饱眼福的机会。背上水壶,带上干粮40多人的队伍精神抖擞的向沟外行进。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但丝毫未影响大家的情绪。走在山沟中,回望两边山坡上绿树成荫,梯田连片,各种野花娇艳动人,秋天的山区景色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一路急行,一路奔波,没有一人掉队,日落夕阳,彩霞万里,当太阳落山时我们终于赶到了曲子镇。进了电影院,我们吃着自带的干粮,观看着银屏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精彩画面,不知不觉3个多小时的电影落幕了,我们还沉浸在荧屏中意犹未尽中。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随后,我们又开始了返回之路。路难行,行路难,再难的路还得向前走。夜幕中的山区凉风嗖嗖,又是一个30公里全凭两条腿,走、走、走,我们大步向前迈。为了一场电影不惜跑60里路,这就是石油工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真实写照。有一首职工自编的短诗:“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日出日中日又落,千难万险我不怕,严寒冰霜脚下踩,上天入地心不寒,初心不改我是我”。

大会战为长庆成为百万吨级油田奠定基础

1974年7月,一场规模宏大的陇东石油大会战再次全面打响,由钻井、井下、采油、油建、筑路,五路会战大军按照各自专业分工,从庆阳西峰到庆城、华池等地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会战,找到了一批新的高产油气田,成为开发陇东油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5年冬,一场大规模的冬季油田产能会战在马岭上里塬及周边百里地区打响。油田指挥部调集了80多支钻井队,27个试油压裂队和15个油建水电等专业队伍共3万多人,集中开发马岭上里塬地下石油。一时间,上百辆各种车辆往来不断,20多个施工队伍日夜奋战。陇东地区山多沟深,每打一口油井,就要先把路修通,钻井作业需要上山、上塬,因此修筑公路是首要任务,没有路,一切无法进行。为配合筑路工程团尽快修筑通往会战道路,我们钻井队抽调部分退伍老兵投入修路工程。那时修路,除了推土机外,没有别的机械,全靠人工夯路基、平整路面、搬运石头及水泥沙子

每天天蒙蒙亮出工,太阳下山收工,大家一门心思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往前赶,力争提前完成。遇河架桥,遇沟铺设涵洞,修出了一条通往会战的“长庆之路”。解放牌卡车是当时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每次出工时把铁锹、十字镐和钢钎等工具装在车厢后边,人站在车厢前边,一路颠簸赶往工地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寒风刺骨,在卡车车厢上,大家手脚麻木,下车都挪不动脚步了,只能在原地跺脚搓手,热热身子,再拿上工具爬山坡往前走。遇到坚硬的土层、石头坡,一人扶钢钎,另一人抡起18磅重的榔头捶打钢钎、打眼、挖坑,装炸药、起爆,眼前的这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在贺兰山修筑坑道、工事时的情景。经过艰苦奋战,我们提前10天保质保量完成了筑路工程任务,确保了会战顺利进行,受到指挥部的通报表扬。

1975年,马岭油田、红井子油田、长庆输油管道“三大战役”中,长庆人以拼命之勇、顽强之力克服和战胜了重重困难,完成了马岭油田30万吨产能建设。在宁夏地区建起了4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的同时,又建成了红惠线、惠宁线输油管道,解决了原油外输问题。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昔日从军报国磨砺志,而今奉命卸装赴新程。时光的流转不会改变我们军人的信念,我们牢记自己是一个兵,一日是军人终身有军魂。退伍军人在长庆油田作出突出贡献。1970年至1976年底涌现出先进人物12人、技术尖子约占职工总数的10%左右、处级干部18人、科级以下占干部数的20%。1975年至1977年先后从长庆油田调往辽河、胜利和华北油田的约5000人,退伍军人占45%,其中华北油田最多,有2800多人。

会战结束后,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79年,长庆油田共建成9个油田、15个区块,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百万吨级大油田。

1979年5月,兰州军区政委萧华将军来长庆油田视察,被长庆人战天斗地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挥笔写下《访长庆油田诗篇》:

驱车陕甘访长庆,石油酬国识英雄。

陇上人歌动地诗,边区高标创业情。

入夜钻机鸣远山,信是铁人呐喊声。

当年延长一涓流,汇成浩荡石油军。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时光,弥久历新。长庆石油会战过去了50年。这是艰苦奋斗的50年,是风云激荡的50年,更是翻天覆地的50年。这其中也凝聚着两万多名退伍老兵的无私奉献和辛勤的血汗,让军魂在石油会战中闪闪发光。50年,几代长庆人和两万多名退伍军人以不怕苦不怕累,只为祖国献石油,用行动铸就忠诚,用生命践行誓言!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长庆油田的发源地,第一口井在庆阳

如今的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继找到了几十个油气田,连续3年石油产量超过五千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大油田。长庆油田在一代代石油人的手中建设的越发强大、美丽!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我为祖国献石油——两千余名贺兰山退伍老兵奔赴长庆参加大会战

杨立凡在长庆油田钻井队留影


作者杨立凡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人。1952年9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2月,从永宁县应征入伍,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71年3月退伍,先后在中石油(甘肃庆阳)长庆油田钻井队、华北油田石家庄五部政治处人事科工作。1980年调回宁夏,先后在银南地区民政处、人事处、吴忠市委政法委员会工作,2013年5月退休。现任吴忠市委政法委员会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


原文编辑:曹益民

本文编辑:徐建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兰州军区   玉门   庆阳   指挥部   井队   钻井队   石油   作业   退伍军人   宁夏   甘肃   分部   油田   美文   祖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