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总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自私?


为什么父母总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自私?

文/连苇

1.“活出“真自我”,而不是“假自我””

一直在看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与朋友一块去郑州古玩城淘书时买了一本。听说这本书早被禁了,买到的也不知道正版盗版,反正字挺大,不影响阅读。

心理学爱从“原生家庭”这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看书让我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妈这个人爱往别人头上泼凉水,同时也喜欢往别人伤口上撒盐,哪壶不开提哪壶,还喜欢当着别人的面奚落你,常常让你无地自容。但自从我毕业工作之后,她的这些毛病这我身上都不起作用了。

第一,她说她的,我做我的,不想听了两人再吵几句,反正你别想在从语言上压到我。第二,她说话难听,我可以选择不听,听了我也不当回事。我已经不再是会因为一句话就羞愧压抑的小女生了。

自从我心理上与物质上都独立之后,她好像对我失去了控制,进而她说话开始变得克制,很多刺耳的话都变成了一句“你们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

是我们自私吗?不是,我们只是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让情绪自由流动,而不是像他们一样因为时代、环境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不停地压抑自己。

我们想活得“真自我”,而不是“假自我”。

2.“连想吃什么都不敢自由表达”

前两天,我爸妈来家里看我们。窝家一个多月了,外面的饭店也停了几十天了,我爸很想吃火锅。

他在那家店办的有卡,卡上还有几千块钱。原来我们至少半个月过去吃一次,现在因为疫情,从来没出去吃过饭。

没人存火锅店的电话,我在百度地图上查到了电话,但是地图上显示它“停止营业”。我爸还是把电话拨过去了,提示已关机。又给另一家火锅店打电话,还是关机。

我爸坐在沙发上,说很想喝火锅店的特制汤,现在想想都很好喝。

听到这句话,我妈坐不住了,开始数落我爸“下仨儿”、“没出息”,“咋不馋死你呢,有多好喝啊,丢不丢人?今天不喝会死啊!”

当时,我公婆也在旁边。我妈因为我爸的话觉得难堪,我因为我妈数落我爸的话觉得难堪。

要是以前,我肯定会低头不说话,回头跟自己生气,发誓再也不让爸妈来我家,不能让他们在我公婆面前丢脸。但是这次,我就难堪了一下,立即替我爸辩解,“想吃火锅怎么了?想喝汤怎么了?为什么你们都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觉得你们这些人太过虚伪,我爸就很真实。”

我妈经常会骂别人“下仨儿”,就是嘴馋的意思。比如我说好想吃烤鸭啊,她会怼你一句“有多好吃啊!”我说想吃清江烤鱼,她会说“别说了别说了,别在这丢人了。”

我可纳闷,想吃个东西有什么好丢人的?如果她只是在没外人的情况下随便说说也无所谓,但是越当着别人的面儿,她说话越重越难听,好似要把我打倒一般,感觉我说出这话就丢了她的人,让她难堪。

其实我想告诉她,现在吃什么怎么表达别人都不会有什么想法,这个年代吃喝的东西已经太过平常,说吃山珍海味也就跟说想吃馒头差不多。别人可以自由表达,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你不能压制别人。

3.“不给别人夹菜只顾自己吃是自私”

我妈还有一个习惯,在饭桌上别人不动筷她不动筷,不给别人夹菜她也不吃。一般与她一桌的都是同样的人,所以在没吃之前,每个人盘子里已经满满当当了。

每次看见这种状况,我就想笑。我一说她,她就说我们年轻人自私,只顾自己吃。

天啊,这什么年代了,我们不再是食物不够、需要推让的年代了,现在每个人都营养过剩,你还天天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实在让人不可理解。

跟她们那个年代的人吃饭,能浪费我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每上一道菜,都是让来让去,我就坐在旁边憋着笑。

有一次与一位大学教授吃饭,才让人尴尬。我妈又延续了她在村里的那套习惯。上了一盘甲鱼,我妈甚是珍贵,先用自己筷子给教授夹了一只,我看教授那尴尬的表情,不要也不是,要也不是,最后无奈让我妈放他盘子里了。

更难堪的是,每一道稍贵的菜,我妈都要先给教授夹一筷子。我实在没忍住,当着教授的面,告诉她不要再夹了,现在已经不流行给别人夹菜了。

你能想象我妈跟与她朝夕相处(我们都在厂里住)的三婶吃饭都让来让去吗?每次吃饭她们都要说几百遍“我够了我够了”,然后再继续吃,每上一道菜她俩夹来夹去,我们在旁边说正事。

我这种只顾自己吃的做法被我妈称为“自私”,不过我倒不认为。我的行为是建立在大家都不缺吃不缺喝,按照自己意愿尽情享用的理论下,想吃哪个吃哪个,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够了再点,没必要压抑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我跟我妈的逻辑基础就是两根平行线,她以为的自私在我们看来是彼此尊重,尊重彼此的想法,尊重彼此的行为。不应该因为一些形式让大家都活得不舒坦。

4.“不参与红白喜事就是不孝”

我们这有一项很重大的陋习,有关白事的。

老人去世之后,要按照儿子的数量计算下葬的日期。一个儿子要在家里放7天,两个儿子要放14天,以此类推。

别的地方讲究尽快入土为安,我们这讲究放时间越长说明对老人越留恋

但现在不是农耕时代了,那时的人一辈子都待在村子里,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现在商业化社会,农村人生存压力也很大,不是自己做生意,就要外出打工,根本没人有时间在家里“守孝”。

我们这下葬是一个很复杂的流程,人死后先不装到棺材里,先放堂屋,以供亲人哀悼,过几天入殓,亲人们去一趟,然后下葬前一天下午要把棺材移到灵棚里面,当天晚上要守灵,第二天再下葬。

顺序很复杂,好长时间不参加,我已经忘了。反正每一个形式亲人们都要去,算下来,一个亲人去世你至少要跑五六趟,对上班的人来说,你要请五六次假,这现实吗?

不可能。而我妈觉得每一个形式都很重要,曾经有一次她要求我不必每次都去,但至少两趟,入殓和下葬。她的要求被我坚决拒绝了,她轻飘飘地“来一会儿”对我来说就要向领导报备,还要给领导解释,看见领导一脸“你家怎么老死人”的表情,我实在没法开口。

她不仅要求我白事去,红事也想让我去。我舅家表哥的第四个孩子吃喜面,问我去不,我说不去。

白事也好红事也好,我的这些做法都被我妈称为“无情”“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以后”,就像她天天对我们消费观念的评价——钻过头不顾屁股。

我觉得他们那代人很矛盾,我们想专心挣钱的时候,她想我们为了乡里乡亲的事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当我们钱不够花没法存款的时候他们又说我们不计后果。

年轻人自私吗?不,我们只是简单地想过好自己的生活,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违抗陋习,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更不践行陋习。

交流变得直接,沟通变得高效,懂得拒绝,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让整个社会都向好的方面加速运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白事   自私   年轻人   陋习   公婆   火锅店   难堪   美文   丢人   想法   儿子   教授   父母   年代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