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文/肖行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去“埭头”看“碟”,同事的随意一说,让人一听就很是神奇,颇有几分兴致。


“埭”(dài),在当地是“土坝”的意思。千百年来,勤劳的埭头人民与海争地,围土坝造田,在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之地围起了无数土坝,即“埭”,大力发展生产生活,慢慢地,此地成了居地中心,当地最大的集市,“头名”墟市交易地,所以,后人称此地为“埭头”。随手翻开我国地图,埭头镇如一翡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莆田市秀屿区东部沿海的突出部兴化湾南岸,其三面环海,海岸线蜿蜒绵长。此地风光旖旎,有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当然,也少不了白发苍苍的老船长……满是奇型怪石的大蚶山矗立其间,与镇里丰富的文旅资源一道,如珍珠般散落在湛蓝一色的天海之间。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福建的冬季,天空澄碧,纤云不染,气温宜人,正是走户外的大好时光。光洁的蓝天,如光滑的蓝宝石,瑰丽并透着亮。白云在蓝蓝的天上飘荡,如大海里浮动的片片白帆,慢慢被风扯成了丝丝缕缕,在海天相连处染成了蓝色,不知是大海给染的,还是被蓝天给染的。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车载着我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埭头的地界,望着窗外的海天一色,听着海浪拍打海岸和礁石的声音,看着时不时有海鸥从窗前掠过,好几次还以为自己是坐在大海航行的小船上,心,不由自主地和海水一起荡漾了起来。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第一站——英田村梨嶺十八进士家风礼堂。这原是一建于元代的林氏宗祠,虽有被修复过的痕迹,但其楹桷斗拱、雕梁画栋的外观已告诉了世人其历史的久远。展示区的“家风楹联”、“传家至宝”、“节令习俗”、“科第名录”、“治家良策”…… 依旧在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宋代林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在演绎“林氏十八进士”的诗书报国传奇,让人在耳濡目染中领会了金紫林氏家风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精神内涵,在润物无声中受到了中华传统家风家训熏陶和廉政文化洗礼,立志做人要像天上的白云那样清白,做事要像身旁的大海一样湛蓝。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汀港虎厝村,这里原本是渔民上岸的栖息地。后来由于地势低洼,渔民有了新房后,这些旧的石头房遭到了“废弃”,当地政府将其还原成具有典型莆仙特色的农家小院,变成了民俗馆。票证标花、农家起居、农耕器具、渔业生产、乡村炊事……15个展区里,1.2万余件实物生动演绎着先前的农耕文明,充分展示汀港人的勤劳智慧及风土人情,留下了彼时的历史、文化,与浓浓的乡韵。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沿莆埭公路,我们第三站来到了温李村的“大蚶山”,大蚶山因其主峰天云巅上有两形似蚶贝的巨石而得名。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海,大蚶山原为海底的巨礁,后因地壳运动,潜藏了亿万年的大蚶山才得以挣脱苦海,带着满身的盐碱味升出了海面,见到了天日。历千万年的浪淘潮蚀、风侵盐碱,才有了今日的群立岩阵、奇型怪石、众多的洞穴……“天云洞”并非洞,而是大蚶山南麓一座由礁石蜕变而成的小山头。由于大蚶山背靠东海,每当海风吹来,海上升腾的水蒸气就弥漫大蚶山,汇聚成壮观的云海,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天云”。天云萦绕在这座小山头上,久久不会散去,人们因而称这里为“天云洞”。天云洞有60几处景点:一线天、九仙洞、观音亭、罗隐庙、恒山草堂、三十六石碟、第一山、淌水岩、致雨龙池、覆船坡等,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幽称奇于兴化大地。其中,最奇特的是山上的水,这里的水不是用湖或池来盛的,而是用大小不一的“碟”来装的。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这里的“碟”,有三十六只,当地人称之为“三十六碟”。其实,当地人讲得“三十六碟”指的是大碟,小的则不计其数。这些因盐水浸泡、风化酸化而形成的大小、深浅不一,或圆或扁,或如花瓣,或如云朵,似碟、似盘、似碗、似盆、似汤匙等食具的石窝,错落有致地铺排在天云洞下面的另一山巅上,犹如盛宴上摆设的用来盛美食的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琳琅满目,令人有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由于我们去之前的头几天下了雨,大大小小的碟中都盛满了水,像是大蚶山这一好客的主人将自家的食具全盛满了美酒,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形态各异的碟清纯得如一面面镜子,蓝色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如织的游人倒影其中,相映成趣。人坐在碟边,仿佛坐在一饕餮盛宴的宴席旁,面对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人间美味,感到无从下手,只是静静地欣赏,欣赏大自然这一“神厨”的精湛厨艺,及其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一件件艺术品。清风徐来,像是闻到了美味菜肴的香味了,无限极地挑战你的味蕾,挑逗你的食欲,让人看着心痒,闻着心动,想着心醉,不知不觉唾液腺发达了起来。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继续参观了时代韵味十足的艰苦奋斗主题馆,亲身体验了感动充盈的道德力量体验馆,精神上已是相当富足,可以说是“酒醉饭饱”的了,可人早已是饥肠辘辘了。驱车去后海渔村的路上随处可见,“寻一片蓝天,找一处海滩,吃一份黄瓜鱼饭……再不走就赶不上末班车了”的广告,向导给我们介绍,这里最有名的美食就是黄瓜鱼饭了。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石城村路旁的一家海鲜饭店。这一家饭店从外观看并不怎么起眼,但风景还不错,面朝大海。海上数百台银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吱悠悠地转过不停,在海天一色间形成了一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已是饭点,来吃黄瓜鱼饭的人络绎不绝。据老板介绍,做黄瓜鱼饭忒简单,就是将事先炸好,切成数小段的黄瓜鱼,与掺了些糯米的普通大米及适量的水,加上泡软、切碎的蛏干、干贝、虾肉等一并放入高压锅中,压成干饭即可。经高压锅压煮,黄瓜鱼的鲜香与米饭的清香相互渗透,香气溢满了整个包间,饭也和黄瓜鱼一样黄橙橙的,既好看又可口,大家不由自主就多吃了两碗,吃不了的,同行的妇女同胞抢着打包,兜着走了。见识过这一家黄瓜鱼饭后,以后虽也有吃黄瓜鱼饭,但味道都不如这一家好,不是太稀就是太干,甚至根本就没有了黄瓜鱼饭的香气。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世间许多的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要做好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正如埭头形态各异的“碟”,你看与不看它们都在那,去看“碟”吧,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去,先得有时间,你有时间吧,还得前几天最好有下雨,不然你就见不着碟中“天使的泪”了。另外,最好还得选一个不是很热的日子,有碟的地方一棵树、一棵草、一点阴凉都没有,否则,海边、大蚶山山上的紫外线可不和你讲客气,不把你晒成干蚶就不错了。最好还是选择一个冬天,海风不躁,阳光正好,成人二三人,童子五六人,一起去大蚶山看“碟”吧。

莆田埭头:大蚶山上“碟” “碟”不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兴化   土坝   莆田   食具   家风   家训   盐碱   形态各异   农耕   怪石   礁石   进士   渔民   黄瓜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