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磕磕巴巴不流畅,怎么办?「收藏」

因为你总是想用你自身能力无法掌控的语言体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总想玩高大上,总想装,结果东施效颦了。

什么是高大上?

很多人认为说官方文件、领导讲话、政府报告、人民日报里面的词汇和语句,就是高大上,就是申论和面试考官喜欢的,就会得高分。

这和东施觉得,像西施痛了捧心口一样,就是美,就是好看的道理一样。

如果这就算高大上,那么,教员一定是土得掉渣了

1957年,教员在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有这么一段:

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算不算一种志气呢?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应当在这些地方节省,不要浪费。这是改革旧习惯。把这个习惯改过来,要通过大鸣大放,也许是小鸣小放,争一番。还有赌博,这样的问题过去是没有法子禁止的,只有大鸣大放,经过辩论,才能改过来。我看,改革旧习惯也要列入规划。

在革命时期,尤其是在延安整风,大力批判党八股,不正的文风后,我们的文风,一直是如教员这样清新、简朴的。那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但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的文风不断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所谓的“高大上”。

这种“高大上”的文风特点,有的是说很大很宏观的话,不具体讲是什么。比如“完善农业产业化结构”,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怎么完善?往往不具体讲。

有说正确的废话,不解决具体问题和不切实际的废话。比如解决农村垃圾清理问题,提对策“加强村民思想教育,提升村民道德素养”。

有说一套一套的套话,比如说生搬硬凑“三步走”“六不准”“七不许”此类四六句、对仗句。

之所以我们的文风从清新朴实转变为现在这种“高大上”,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

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后,我们国家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很多干部都是革命干部,文化素质本身也不高。这时候,说简单的话,质朴的话,更能让人们听明白,搞清楚,更容易领会。那时候,中央下的很多文件,都是大白话。

而且在那些时代,我们主要任务是革命胜利,是搞建设,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天天面临一大堆问题,所以比较务实,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包括文风。

但现在不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干部的文化水平更是高了,这为文风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从不断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转变为一个不断趋近于规范管理社会经济。比如说,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村子老百姓物资匮乏,我们下个文件,就得直接说“请县里从仓库里拨款三千元购买粮食派发给村民”;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的文件表述可能就要转变为“请县政府协调相关物资供应和物流企业,指导乡镇、村两委做好物资分配工作,切实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物资需求。

作为一个管理型的政府,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和未来,文字的表达风格,就从以往的大白话转变为准确、严肃、规范的表述了,尽量专业化,减少歧义。

但是,这种准确、严肃、规范,实际上是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说出台的一些法规、制度、法律条文,每一个概念具体的含义,外延能到什么程度;每个词语,甚至每个字,每个标点,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研究。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指导和规范一个行业领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如果不准确,有歧义,有误解,那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很大的。

这种文风是时代的要求。

但是,这种文风被过度,甚至是泛滥、不恰当地使用之后,也产生了一种极其严重的危害,就是党八股再次盛行,形式主义严重

所谓准确、严肃、规范的表述,主要是用于对外,制定规范性的规定、文件、法律等等时使用。但很多人,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或者是出于装的需求,东施效颦,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大上”。

比如说,大家在一起开会讨论具体工作。很多人发言,还要搞一篇发言稿,一二三四,全是大话废话空话套话。

再比如说,有的人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本来是交流思想,但却各种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全是赌咒发誓,表忠心,全是东抄西抄,东拼西凑,全无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再比如说,公务员申论和面试中,本来就是让大家谈自己的体会,讲自己的思考,说自己的感受。但是很多人今天背几个新词,明天背几句“金句”,后天练两个四六句、对偶句的模板。写文章,面试说话仿佛市委书记在全市党员大会上讲话的派头,话说起来很漂亮,实际上却空无一物。

其实,因为工作便利,经常看到大领导在各种内部会议上的讲话,这些讲话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像教员那么返璞归真的“土”,但也是很直接、很清新、很朴实的。

比如说,在一次纪委全会上,他说:

我们都是党的干部、人民公仆,要多想想如何为党工作,为民造福,不要整天想着如何发家致富、光宗耀祖,想着家人如何出人头地

这是对着这个国家百分之六七十的在职正部级领导说的话,很接地气,也很贴近人心。关于领导对文风的阐述,他有过一个讲话,建议每一位考公的,做公务员的,甚至做领导的,好好看看。

公务员面试磕磕巴巴不流畅,怎么办?「收藏」

当然,如果你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真的达到了准确、严肃、规范的境界,那我五体投地。你在公务员面试中展现出来,虽然说那些考官不一定能全部领会你的思想,但至少能感受个七八分,也会对你顶礼膜拜。

但是,别说理论水平,如果连说的话中的词语,具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涵和外延?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是根据什么具体事实得出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不明白,那就和三岁小孩背论语一样,只不过是嘴皮子功夫,谈不上任何个人的思考分析,更谈不上思想了。

比如说这样一句话: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上面这句话就是真正的高大上,真正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高度总结的论述。

那么,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体制,更谈不上理论水平的的小白,请问:系统具体指什么?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分别又是什么?上面这句话中黑体字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别说小白,就算是在体制内干了很多年的人,都只是略懂。

是的,这话说出来是高大上,但如果不懂它的意思,那就是背书。如果听众不懂它的意思,就是在对牛弹琴。

孟子曾经形容过这个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都搞不清楚,说出来别人就更加糊涂了。

所以,以我们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达不到体制内文件中要求的准确、严肃和规范的程度的。

那么,不懂,就不要装了

因为那些考官比我们要懂。在一个比自己更牛的人面前装,就像在马化腾面前显摆自己钱多一样愚蠢。

大多数考官,都是单位里的中层干部,对于体制内的语言风格,形式主义,整材料的手段,是比较熟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这些东西。

他们同样憎恨不好好说话,不懂装懂,尽是唱高调,满嘴假大空,对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见解的人。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很多人说,我就是套模板、背金句,还是面试上岸了。

不是因为你的水平高,而是因为别人更烂而已

大多数人在备考公务员的过程中,因为套路和所谓的“高大上”始终占据着公考培训的主流市场,多少都会受到某几个知名培训机构的毒害,被他们的各种学习资料所误导。所以都认为,“高大上”是不二法门,是靠谱的,机构的模板是管用的。

所以,考官在考场上听到的东西,大致都是差不多的,都是那一套玩意儿。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套路,假大空,为什么有的人分数高,有的人分数低呢?

问过一个地方的考官,他说:

其实绝大多数考生答得都差不多,你甚至会感觉到他们就是在同一家机构,学的同一套模板。即便是有的人答的路数有所不同,但只要你继续往下听,一定会听到差不多一样的路数。只要考生一张嘴,说10秒、20秒钟,大致基本就能判断他是自己想的,还是套模板的。如果是套模板的,我们一般就懒得仔细听了,最后评分,就是看说话流畅性,吐字清晰度,外在形象,自信度这些。如果这些方面好一点,给个平均分偏上的分数;如果这些方面差一点,给个平均分低一点的分数。

所以,在统一组织的公务员面试中,才会看到笔试分数靠后的,想要逆袭太难。

基于此,大多数机构培训,都是要求不断重复地大量练习,熟悉那一套模板,最好是不假思索,直接开口就背。然后就是在外在形象、自信度、着装、语气、流畅性等这些外在的方面下功夫。

但这些东西毕竟不是根本性的东西,也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拾掇一下就可以做好的,很难逆袭较大的分差,更不要说部委、省厅、定向选调这种更高要求的面试了。

所以,公务员面试,他也是面试,和我们去企业面试,甚至是和领导吹牛聊天,和朋友讨论问题,向领导汇报工作,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是把你的观点和思想,传递给对方

观点和思想,才是根本。连观点和思想都没有,你讲个毛啊?

如何才能有思想?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看到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去审题,了解题目到底问什么;如何去分析它,思考它,找出答题点来;用一种什么逻辑方式去论证我的观点和思想,说服考官。

要有观点和思想,一是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积累。

比如说,我们平时都在刷抖音,看了很多小视频。面试的时候,正好出了这么一道题:

现在互联网很多短视频APP,都通过算法,向不同的用户,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视频。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运用到你平时看小视频的体会和感受来答题了。比如说,你平时总是看美女跳舞的视频,觉得自己这样实在是太颓废猥琐了。于是,你可以这么答:

这种精准推送小视频的方式,会让用户一直沉醉于自己喜欢的视频中,甚至是一些低俗的视频作品中,玩物丧志。同时,也会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过于单一。

对于这个观点,你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和亲身经历作为论据进行阐述。这就是一个有观点,有思想,有论证的好答案。

这也说明了,积累是我们对平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思考和体会,如果天天刷,天天看,但没有思考,遇到这个面试题,脑袋里面,只会闪现出一堆美女跳舞的视频,而没有任何思考性的观点。

二是来源于我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人,无论有多伟大,都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情,看到听过经历过一切事情。那么,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依然能有发人深省的思考和见解呢?

这就像面试中,我们会遇到无穷无尽的题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事情,我们别说经历过了,很多只是听过而已,更谈不上对这件事有过体会和思考。这种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告诉了我们很多思维方法,或者说方法论。

其中有一个方法论,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思维。现在你面临一道面试题:

上级部门要求你们单位报送辖区内的扶贫数据,时间非常紧急。但你统计数据时,发现有一个村的数据明显存在误差,你向领导报告后,领导让你自行做一下处理后上报。你怎么办?

这是大多数人面临的两难问题,很多应届生尤其头疼。主次矛盾的思维告诉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不能数据造假,必须确保数据真实。所以,你不能这么干。

时间紧急、领导不高兴,这些都是次要矛盾

但是,主次矛盾的辩证的,我们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兼顾次要矛盾,所以,我们要向领导做好解释工作,争取他的理解;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理解,然后尽快与村里联系,核实数据,以最快速度上报

哲学上的方法论,或者说思维方法,是根本性的东西,是道的层次的东西,一通百通。

在积累和思维方法上下功夫,我们就能有效解决无话可说,看到面试题一脸懵逼,没有深刻个人见解和观点的问题了。

但是,有了观点,我们得论证表达自己的观点啊,这就涉及到起初我们讨论的问题: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说话?

答案是:用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掌控的书面化语言,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

公务员面试毕竟不是朋友聊天,什么脏话、口水话乱喷;更不是情侣吵架,反反复复念叨一两句话,乱七八糟胡搅蛮缠。

我们需要用一种相对正式的表达方式。但正式到什么程度?正式到你有能力控制的程度

如果你的理论水平、概括能力、文字能力达到了顶峰,你可以像大领导一样讲话;但如果你的水平就只能是说通顺的大白话,那你就用大白话。

因为任何语言,都要服从思想,语言只是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工具,不能为了用一个好工具,而丢失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机关里搞党史教育。

高大上的表述:

深刻认识到党史教育对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党员意识,提升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的关键和重中之重,系统组织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地学习党史,将党史学习与日常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口水话、很low的表达:

要让大家都搞清楚,学党史很重要。学了党史,我们就能知道到党为什么能取得今天这些成绩,让我们更相信党,拥护党。学习党史要多搞几次,每次学习要学得深一点,别糊弄事。不要学了党史,就找借口和理由耽误手头的工作,要边加班完成工作,边学习党史。

相对正式,但不至于失去控制的书面化表达:

很多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不了解,对党为什么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为什么能够取得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也不清楚。学党史,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其中的原因,增强对党的理解和认识,坚定跟着党走下去。学党史可以多读一些伟人的著作,多看一些党史资料,对一些党史事件了解要更具体,更全面。此外,可以把手上的业务工作实际,和党史中的体会相互印证,一方面促进了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对党史的理解。

这种表述方式,就相对中间化一点。每个人的书面化表达能达到哪个程度,是需要自己去不断尝试和练习的。但绝对不能是那种自己不能掌控的表达风格。

申论大作文同样如此。

除了语言表达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的逻辑

这个说难不难,说简单又极其困难。

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把你的观点分成一二三四,一个一个地说清楚,说完一个,再说一个。别一二三四全部绕在一起,夹杂不清,让考官听起来很痛苦。

再比如说,每一个答题点,都把主要观点提炼归纳一下,作为引领句

再比如说,最后总结回扣一下题目,简单点点题。

这些简单的逻辑框架,其实不难掌握,培训班很多就比较擅长这个,他们往往称之为框架。

但逻辑往更深一层讲,是越来越难的,最难的就是数学逻辑,每往前走一步,都要经过极其严密科学的计算和论证才行。一个好的论述逻辑,能够让我们的论证,更加有力,更有说服力。

举个例子:

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试点,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概括题目,承前启后),以下措施中,我会选择以下两项(引出观点)。
一是提前调研,全面了解有关工作情况(中心思想,对策)。
主要考虑(转折词)是,正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全面了解情况,才能判断出工作重点、工作难点,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放在工作重点上,用于解决工作难点(这一部分阐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对于实现目标有什么意义)。
比如说(举例子,具体说明),作为税务部门,在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纳税企业纳税的便捷性,减少对纳税企业的干扰和阻碍。但具体企业纳税面临哪些问题,日常工作中税务部门对企业带来了哪些不必要的干扰,甚至阻碍了企业的生产发展。这些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要了解这些内容,必须要开展深入全面的调研。(从正面论证调研的必要性)
否则,不了解具体情况,试点工作就是无头苍蝇,无处着手,或者抓不住主要矛盾,分不清主次,浪费资源和时间。(从反面论证,不调研,就抓不住重点)

一个严密的逻辑,是我们在写文章,说话中不断有意识地训练和练习,才能形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面试的根本和关键,是会思考和分析题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是思想。

2.语言只是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工具。

3.公务员面试的语言风格,必须要在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内,尽可能地书面化表达。

4.逻辑性对于写文章和说话极其重要。

欢迎收藏、点赞、转发、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大白话   党史   文风   考官   磕磕   美文   高大   流畅   逻辑   观点   模板   风格   水平   东西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