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本文写于2020年7月25日)

嘉峪关

六点半起床,拉开窗帘,金色的阳光瞬间洒满房间。今天是个晴空万里的日子。

早上7点,我们出发去嘉峪关,从宾馆到嘉峪关20分钟。7点半左右到达时,明媚的阳光已经洒在关城和城楼上。嘉峪关在早晨的阳光中安静威严地矗立着,这样的姿态,已经矗立了几百年的时光。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嘉峪关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建设的。朱元璋还是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明朝夺回河西走廊后,就开始修建明长城直到嘉峪关。过了嘉峪关,就是瓜州、敦煌、哈密等地,明朝的力量实在是够不着了。

最初的时候,明朝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了七个卫所,关西七卫,它们分别是哈密、玉门、沙州、罕东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安定、曲先和阿端。但明朝对其只采取任命部族首领、建立朝贡体系等手段进行安抚,并没有在当地驻军和派驻官员、实施有效管理。明朝缺乏正确的西域观,最终退守嘉峪关。

嘉峪关修建在从祁连山到黑山的最窄处,并将长城向南延伸到今天的长城第一墩,向北修上黑山,叫悬臂长城,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挡住从西边过来的来犯之敌。这一设施尽管有点闭关自守的味道,但在明朝的二百多年间,还是比较有效地保障了明王朝的安全,阻挡了中亚一些部族的入侵。

由于明朝闭关自守、重农不重商的国策,本来世界上最繁荣的商道丝绸之路从此凋敝。明朝不允许民间做生意,也不允许人民自由迁徙,更不欢迎国外的人到中国来做生意。本来,当沙漠驼队翻越千山万水,好不容易把西方的物资运送到嘉峪关,从远方地平线上看到这座关城应该是一声欢呼,但几乎所有的商队到达嘉峪关都会一声叹息。

因为商队要把商品运送进嘉峪关,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各种关卡。商品进入中国也不能自由买卖,只能作为贡品献给朝廷,朝廷再通过赏赐的方式,把商队需要的商品赐给他们,让他们通过西域再运送到西方。这一过程既不符合经济规律,效率又极其低下,一来一往常常需要经年累月。西方人想要通过这条商道获取丝绸、茶叶、瓷器等的愿望落空,所以就千方百计寻找别的出路,结果触发了欧洲各国的大航海运动,开始从海上寻找贸易的机会。

嘉峪关,本来不仅应该仅仅为了防范,更应该起到繁荣明朝的作用,结果城门一关,把整个明朝的繁荣和发展封闭在了国门之外。在同一时期,西方开始了大航海运动,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促成了文艺复兴、殖民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朱元璋可能没有想到,本来想用农业社会买自己后代一个万世太平,结果由于封闭,把自己的朝代关在了世界发展的外面,最终被流民(李自成)和草原民族(清军)打得稀里哗啦。而后续的清朝,也没有吸取明朝的教训,在自傲自大中依然闭关自守,终于被世界的发展潮流所摧毁,面对变局完全无还手之力,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的连续打击和对决中,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真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今天,嘉峪关关城依然雄壮地耸立在这里,在阳光中依然显得威武。它可能自身都不知道,一身兼着两种象征,保家卫国的象征和闭关自守的象征。不管怎样,历史在不断进步,而嘉峪关今天的雄姿,也是祖国进步的标志。

曾经的嘉峪关,自明朝之后已经很破败,三座关城的城楼几近倒塌,门破瓦松、蓬草丛生。清朝的时候,实力越过了嘉峪关,所以嘉峪关就成了一座有名无实的关城,起到的仅仅是风沙岁月、历史变迁的见证作用。自清朝一直到1961年,嘉峪关的内城和外城,全部变成了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文物也受到了不少破坏。1961年,嘉峪关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逐渐恢复了当初的雄姿。今天的嘉峪关,已经成为河西走廊上的关键景点,也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现场节点。

嘉峪关分成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军事基地,是明朝军队驻扎的地方,来往商客都不得进入;外城是人们进出关口的通道,也是商客和当地人可以休息和居住的地方。当然外城和内城,原则上都不允许百姓长期居住。市井烟火处,出了外城应该还有另外的街道。外城因为有客商往来,就有了商机,因此是个热闹之处。

我们是从外城的东门进入,大门上写着天下雄关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东门,就看到了天下雄关的碑亭。再往前走,就看到了内城的第一个城楼,上书“天下第一雄关”六个字,是当今书法家赵朴初留下的,字写得很好,但是挂在这里的城楼上,略显纤细了一点。从关城下走过,就到了外城的三个重要建筑,一个是文昌阁,一个关帝庙,一个是老戏台。可以想象当初来往各色人等在关帝庙伏拜关公祈福,以及在广场看戏热闹的场景。在这里设立关帝庙再恰当不过,因为关公既是战神,又是财神。

从关帝庙旁边就进入了内城的瓮城,瓮中捉鳖的成语就来自瓮城。瓮城是进入内城前外围的一个大天井,门开在旁边,和正门形成一个直角拐弯,这是为了防止敌人进入瓮城后可以直接攻击内城。敌人进入瓮城后,内城门关闭,城墙上的战士可以直接对瓮城的敌人从四面射箭投石,消灭敌人。瓮城有两个,东城楼下一个,西城楼下一个。从瓮城进入城楼下的大门,就进入到内城了。内城里现在除了复修的游击将军府以外,已经没有其他文物了。

从内城城楼旁边的马道爬上城墙,就到了城墙顶部,可以俯瞰整个内城和外城。两边三座城楼遥相呼应,显得气势非凡。城楼没有开放,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我们绕着南城墙走过去,就看到了城墙外,向南延伸过去的长城,这边的长城向南一直连到祁连山峭壁下的长城第一墩,可以有效把敌人阻挡在嘉峪关外。其实在嘉峪关外还有汉长城,一直延伸到玉门关外。现在叫长城第一墩,是明朝时候的第一墩。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去第一墩实地考察,只有从城楼上,向遥远的第一墩模糊的身影挥挥手。本来嘉峪关的背景是祁连山巍峨高俊的连绵雪峰,但今天尽管是晴天,但地平线那边雾气蒸腾,看不到祁连山的任何影子。我这一路走来,一路想见祁连山的真容,却总是云里雾里不能相见,那魂牵梦绕的相见,真的就这么难吗?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面向西面的城楼有两座,一座是内城的,一座是外城的。这两座城楼间没有通道相连,在城楼上从内城到外城需要架桥,这样万一外城被攻破,只要把桥一撤,敌人就没法从外城上面进入内城了。外城向北,连接着到达黑山的悬臂长城,对来犯之敌形成阻隔作用。从内城西城门到外城西出口,在同一条直线上,出了外城门就是关外了。明朝时候要从这里出关或者入关,要出示“关照”,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到了关外,在汉唐时代依然是帝国的领土,但在明朝对关外的领土已经没有了控制主导权,所以实际上处于放弃状态。常常西边的来犯之敌,一打就打到嘉峪关下,有的时候甚至会从祁连山脚下绕过嘉峪关,直逼张掖武威等地。

不管长城还是关城,都只是帝国外在的象征,真正让人敬畏的,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从经济到军事,让人望而生畏,迎来的就是友好。如果没有实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关城再雄伟,也就只能变成空架子了。

锁阳古城

参观完嘉峪关,我们继续上路,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在离开现在瓜州县城不远的地方往南拐,就到了著名的锁阳城遗址。其实七八年前我参加北大企业家俱乐部组织的戈壁徒步时,就经过这个锁阳城遗址,只不过没有做深入的了解。锁阳城遗址,在古代不叫锁阳城,就是瓜州古县城。之所以叫锁阳城,是因为此地盛产一种中药材叫锁阳。

瓜州古城,在历史上曾经很兴旺。从古城往西,就是著名的玉门关。汉代,这里还不叫瓜州,但已经设县。到了唐朝早期,改为瓜州。明朝的时候,本来从城市附近流过的疏勒河,突然改道,使得城市没有了水资源,加上关外之地,人民生活也没有保障,汉人移民到关内,城市就被废弃掉了。今天的瓜州县城,离开锁阳古城50公里开外,是重新建设的城市。疏勒河改道后,就从现在的县城旁边流过。这证明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丰富。有水,就有生命,就有繁茂的植物和庄稼,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兴旺发展。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瓜州曾经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地名。中国有南北两个瓜州,一个是从扬州渡口到镇江的瓜州,这是南瓜州。白居易的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写的是南瓜州。岑参的“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指的就是这里的北瓜州。当我们把酒泉、瓜州、敦煌、阳关、玉门关放在一起,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也会体会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气和无奈。

今天,锁阳城遗址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自驾车不允许进入遗址景区。要进入景区,必须坐指定的电瓶车,沿着指定的游览路线走。去遗址的途中,我发现沙丘上的骆驼刺在茂密的生长,说明地下水资源依然不错。我们沿着遗址西边的道路一路向前,来到了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南城墙上。南城墙的整个形态依然清晰可见,每隔一段的垛口依然存在,边上瓮城遗址的角楼为圆型,可能是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

放眼望去,整个城市的规模比较宏大,看到城墙北面的角楼,大概在两公里之外了。城市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靠东部的三分之一,中间有城墙间隔,属于官府行政办公的所在地。其余的区域,就是市井生活的场所了,范围不小,能够想象古代很热闹的场景。远望城外的东边,有一圆形宝塔遗址,那就是玄奘西行之路上曾经待过的塔尔寺遗址。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这个塔尔寺,不是青海藏传佛教的塔尔寺。在唐朝的时候,也不叫塔尔寺,而是叫阿育王寺。玄奘西行求法,来到瓜州,这时候,追捕玄奘的文书也来到了瓜州。好在当时的瓜州太守李昌,自己也崇信佛法,所以对玄奘礼遇有加。玄奘选择了瓜州城外的阿育王寺住下,在这里补充资源,讲经说法、等待出发的最佳时机。因为玄奘知道,从瓜州向西,八百里地,是西行之路最艰难的地方,要穿越茫茫戈壁,一直到高昌国才能够再次得到补给。

在阿育王寺讲经的时候,玄奘遇见了胡人石槃陀。石槃陀请求玄奘为他授戒。玄奘发现他身强体壮又有心向善,便为他授戒,并告诉他西行求法的意图。做了玄奘徒弟的石槃陀不仅支持师父的想法,还表示愿为其向导,护送他出关。他又为玄奘找了一个老胡人和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这匹老马就是白龙马的原型,而石磐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玄奘在阿育王寺待了50天左右,从瓜州再次出发,成就了一段求取真经的传奇故事。

这座寺庙,大概在元代的时候改成塔尔寺,一直到明朝时期城市被废弃,塔尔寺也一起被废弃掉了。被废弃的城市和寺庙,有用的材料不断被运走,包括砖石和木料,好的文物也被盗走,最后就剩了一堆堆断垣残壁的土丘。这些几乎被风沙掩盖的土丘,耸立在这里,用一种沧桑的姿态,提醒着人们曾经辉煌的历史。

要不是因为有塔尔寺的遗址,我还不一定来塔尔寺。因为玄奘曾经来过这里,我脚下对于这片土地的每一寸丈量,就不再是普通的脚步,而是对于前朝大师的追随和敬拜。尽管西游记里唐僧的形象,并没有给我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但历史上的玄奘,却实实在在是伟大的远行者和求法者,是把佛法传入中国的伟大人物之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翻译家。在古代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能够置生死于度外,行走万里,一心求法,这件事情本身值得每一个有点志向的人学习。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当电瓶车停在塔尔寺遗址旁边,我下车的第一步便开始内心充满敬意。尽管往日繁华现在已经仅剩几个土丘,原塔的残基里面埋的也不是玄奘的舍利,我依然恭敬地绕塔一周,向着佛塔敬礼膜拜。人类需要精神生活和信仰支柱,而玄奘,就是把这种精神和信仰,传递给千万人的智慧大德。

打开手机搜索,你会发现很多人来到过塔尔寺遗址,有来探险的、有来朝拜的,有来摄影的,但或多或少大家都不仅仅是为了这几个土堆和白塔遗址而来。那些在网上流传的血色残阳中的塔尔寺照片,再次证明了,人们来此寻求的,隐隐中是一种天地人的结合,远古和现代的结合,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对接。

沙漠清泉

我们从塔尔寺遗址出来已经12点半。阳光炙热,烧烤大地。

朋友说带我去一个不远处叫沙漠清泉的地方吃饭。既然不远那就去吧,没有想到一开车就是30多公里。我应该知道,在茫茫西部生活的人们,所谓的不远,都是几十公里之外。我们一路沿着公路在荒山沙漠中行走,突然前面出现一片绿洲,隐约看到绿洲中有房子隐现。我想着大概就是沙漠绿洲了。果不其然,在砂石路上行走一段之后,我们的车停在了绿洲中的房子前面。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一下车我就发现,这个地方我恍惚来过。后来才知道我7年前在戈壁徒步的时候,经过这个绿洲。这里有一眼清泉,泉水潺潺终年不绝,养育了方圆几里内的植被,显示出一片繁茂景象。只不过,七年前这里只有一家农户,在这里放牧种地。

现在绿洲和房子的主人刘晓东出来接待了我们。一见面,他就说七年前的徒步他为我服务过。原来他是玄奘之旅创始人曲向东的合作伙伴。曲向东是我北大的师弟,早就熟悉,那次的徒步就是曲向东负责安排的。我问他这片绿洲怎么变成他的地盘了?他给我讲了其中的缘由。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每次他和曲向东安排徒步,大家都会走过这片清泉滋养的沙漠,但玄奘之旅的终点不在这里,而是在更远的沙漠里。从沙漠始,以沙漠终,总觉得缺点什么。后来他们就把这片清泉所属的土地从老百姓手里流转下来,把这里作为玄奘之旅的终点,给大家在筋疲力尽的挑战之后,打造一片心灵的安放之所,让绿色的生命成为某种象征。现在,他们已经造好了徒步者聚会的大帐篷,也在清泉滋养的水塘边盖起了这栋休闲的房子,未来还要在不远处的山体边,建造岩体宾馆,让一些希望安静禅修和思考的人们,可以来这里度过不受打扰的时光。

我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澄碧见底的水池,水池中还有大小鱼类在悠游嬉戏,水池边都是青翠摇曳的芦苇,一眼望去,几乎无边无际。蓝天、荒山、沙漠、绿色的树、碧色的水,那延伸的芦苇和绿草,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世外桃源的景象,看上去令人心醉。

午饭后我们信步走到泉眼处,发现被石头围成圆形的水池里,碧清的水从地底下潺潺冒出,在出口处形成一股巨大的水流。晓东告诉我,这个水流,足够支撑五万人同时用水。水来自于远处的祁连雪山上,直接从地底下流到这里冒出来。我跪下来喝了一口,清凉甜爽,沁入心田;抬起头来,看到的是远处祁连山的雪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自然对人类的滋养和馈赠,无言而永恒。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房子里面,收拾得非常干净和现代,充满了简洁的温馨感。房子就两层,和周围环境很协调。我们到楼顶饱览了周围的景色,下楼到房间吃饭。餐具清一色西餐布置,显得高档明快。晓东还记得我喜欢吃羊肉,主餐是每人一条小羊腿,煮得鲜嫩可口。主食配以手擀面,辣椒加西红柿为汤料,吃完了浑身舒泰。如果我不用再赶路,能够一个下午安静地坐在窗边的沙发上,拿起一本书,懒洋洋地看看外面沙漠绿洲的景致,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呢。可惜我们还要上路。这似乎是人生的某种隐喻,一旦上路,可以停歇的时间屈指可数。

榆林窟

今天最重要的行程之一是参观榆林窟。榆林窟离开沙漠清泉不远,二十多分钟的距离就到了。

榆林窟,离开敦煌莫高窟一百多公里,是中国佛教洞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几年前到敦煌的时候就想去榆林窟,可惜当时交通复杂没有成行,今天总算愿望成真。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窟洞,一般都开凿在山壁上。当我在迷糊中听到有人喊榆林窟到了时,放眼四望发现极目之处都是戈壁沙漠的模样,哪里有什么山壁窟洞。榆林窟研究所的所长宋子贞老师来迎接我,我第一句话就问榆林窟在哪里。他说别急,我带你下去。下去?难道在地下?他带着我沿着台阶,拾级而下,到头豁然开朗。在我眼前,展现的是一条宽有一百多米,深有接近百米的河道峡谷。河道里还翻滚着奔流的河水。这条河就叫榆林河,河水从祁连雪山下来,千万年来流经此地,把此地切割成了一条深深的峡谷。峡谷两边,变成了垂直的峭壁。榆林窟洞,就开凿在两岸的峭壁上,总共有40个洞窟左右。难怪从地上看不见,如果你不到河岸边上,你看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

宋子贞老师给我大致介绍了榆林窟形成的时期和特点。榆林窟和莫高窟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开凿时间要晚于莫高窟,大概最早的开凿时间在初唐时期,后续西夏和元朝陆续也有开凿。这里的岩体是砂砾岩,所以岩体本身不适合雕刻成佛像。但和莫高窟一样,砂砾岩结构稳定,适合开凿成洞窟,再把洞窟用泥土抹平画上壁画。洞窟中的塑像,都是木胎泥塑,没有石头雕刻成的。榆林窟中最珍贵的几个洞窟,都完整保留了唐朝和西夏的绘画风格和信仰特征。

我们在导游小席的带领下,参观了保存比较完好的第三窟、第十三窟、第二十五窟等。榆林窟洞的特点是,不是一进去就是窟洞,而是要先进入一段五米左右的甬道,然后才是豁然开朗的窟洞。窟洞有大有小,整体上比我见过的莫高窟洞要小不少。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够。这几个洞窟里面的壁画,大部分还保留着当时的完整性,从佛像的造型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描述都栩栩如生。

西夏的壁画,已经有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些地方被后期壁画所覆盖。后期壁画的呆板单调,和初唐壁画的灵动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张大千在莫高窟临摹了两年壁画,曾经也到过榆林窟,并且在第二十五洞窟里留下了临摹题记。在窟洞中的塑像大多数不值得一看,都是后期清朝时候的塑像,千篇一律,没有美感。原始的塑像大部分已经被毁无形。由于不允许在洞窟内拍摄,这里所放的图片,都是从书上翻拍下来的。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这里的壁画之前就有毁损。在元代的时候,由于洞窟外面的木栈道毁损了,就有人在洞窟里面凿开了一条横向通道,把一些洞窟连在一起,结果横向通道把墙壁上的不少壁画都破坏掉了。文化大革命中,这里的壁画倒没有被毁掉,一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偏远,红卫兵小将好像没有到达,二是因为榆林窟和莫高窟一样,在1961年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今天的榆林窟,依然从属于莫高窟,是敦煌莫高窟研究院下面的一个研究所。在第三窟参观的时候,巧遇了首师大专门研究敦煌文化的宁强老师,结果听宁强老师讲解了一下榆林壁画的前因后果,眼界大开。他学识渊博,讲解浅显,曾经在敦煌工作过七年,让我十分佩服。我邀请他回北京后给新东方人讲讲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文化,他十分愉快地答应了。

从洞窟出来,明晃晃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峡谷。这样被河道冲刷出来的峡谷,在全国应该有几百上千条。榆林河这一段的河道,因为这几十个洞窟的存在,因为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作品,从此与众不同。窟中墙上的众佛陀、菩萨、供养人、还有其他人物,千年来不管是否有人关注,都自在地在洞窟里沾花微笑,等待永恒。

和宋子贞老师等告别后,我们再次上路,这一次的目标是敦煌。现在的时间已经指向了下午4点半,从榆林窟到敦煌需要2个小时的路程。到了敦煌,我们要在明天十点之前,完成游览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两个景点。

我原定了26号回到北京,现在尽管时间不够,也没有办法推迟了,因为27号在北京已经安排了事情。26号敦煌直飞北京的航班只有上午11点的,所以必须在明天上午10点前结束两地的游览。我发现,鸣沙山月牙泉开放到晚上10点,所以到了敦煌可以先去月牙泉。莫高窟今天已经来不及看了,按照正常开放时间,要明天9点景区才开门,那就绝对来不及看了。我原来自己已经到过莫高窟两次,所以这次不去也可以。但团队的有些成员没有去过,好不容易跟我一路走了十天,本来看莫高窟是收尾的高光时刻,如果看不到确实遗憾。我们几经沟通,和莫高窟研究院取得了联系,同意我们明天提早一个小时进窟参观。

在驶向高速的270县道上,朋友顺路把我带到了《大地之子》的大型雕塑现场。那是一个可爱的胖孩子,侧卧着安然甜睡的样子。紫红色的砂岩雕塑,背景是无垠的戈壁,远处是一抹山峦,像母亲的环抱。雕塑看上去十分醒目壮观,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生命启示。雕塑家是清华大学董书兵老师,是一次用数字技术对分割的岩石进行雕刻再拼装的重要尝试。我们停下来,围着雕像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一会就有好几群人来参观,据说这里是很红的网红打卡地。我和当地朋友说了一下民勤沙漠雕塑公园的概念,告诉他如果沿着这条到榆林窟的公路,多摆放一些有特色的大雕塑,可能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鸣沙山月牙泉

离开《大地之子》,我们直奔敦煌而去,我一路上记录所见所闻,不知不觉就到达了敦煌。其实到达敦煌的时间已经晚上7点。相关部门的朋友在敦煌山庄给我们安排了简餐,我们匆匆吃完,然后出发去鸣沙山月牙泉。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晚上八点,敦煌的上空阳光依然灿烂。我们到达鸣沙山公园门口时,发现无数的游客在爬鸣沙山,还有很多游客骑着骆驼上山。空中时不时有观光的直升机和机动滑翔伞出现,很多游客还在从大门口涌入。鸣沙山因为区域广大,不限制客流量。尽管今年客流量不如去年大,但我放眼望去,依然觉得很壮观。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发现一个旅游景点有这么多游客出现。在巨大的沙山背景下,再多的游客,也像小小的蚂蚁一样不显拥挤。中国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现在在有序的安排下,全国人民终于可以在国内自由出行了。

西斜的太阳照在鸣沙山上,把波浪起伏的山体染成金黄色的一片。那沙丘柔和飘逸的山脊线和阴阳面的对照,让整个鸣沙山显得变幻灵动,充满迷人的诱惑。

公园的老总王立军专门陪我进入公园。他说,很多人傍晚到鸣沙山来,爬到山顶看落日。有些人在山顶要待到晚上一点左右。看落日看月亮或者星星,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浪漫选择。公园也不忍心驱赶游客下山,所以员工们常常要等到晚上2点左右才能下班。我听完后大为感动,这是我见到的最人性化管理的公园了,居然为了让大家尽兴,半夜2点才下班。

王总显得年轻能干,鼓励我爬到山顶看落日。我们穿上沙漠鞋套一起开始爬,他也和我们一起爬。爬上山有沙漠梯子,但梯子上人太多,我就从沙漠中往上爬,结果每走上去一步,一用力又下滑半步,没多久就气喘吁吁了。后来我干脆手脚并用往上爬,感觉轻松了很多。就这样一路爬到顶,已经是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努力得到了补偿,我们在高处,看着落日从两个沙丘之间缓缓落下,残阳的红色染遍了天空和沙丘。天广地阔,霞光消融,整个大地,逐渐笼罩在暮霭阵阵西天阔的苍茫之中。

看完落日,我们从沙丘上奔跑而下,爬上去半死不活的努力,奔下来两分钟就到了山脚。这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下山容易上山难”的感觉,原来沙丘可以这么玩。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下山后我们到了月牙泉。和几年前我来看月牙泉相比,月牙泉的水多出了不少,说明敦煌的地下水位在上升。月牙泉的水,是敦煌的党河通过地下水的方式补充的。敦煌在过去打了不少机井,导致水位下降。现在机井全部停用,地下水位上升,月牙泉又恢复了昔日的光彩。当然现在离月牙泉最高水位还有距离,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月牙泉边上的建筑和楼阁,曾经被彻底破坏过。我看到过一张斯坦因1907年拍的照片,那是月牙泉被拍下来的第一张照片。照片中月牙泉还有不少水,但边上的建筑已经很破旧。再看1980年的一张照片,照片中除了几棵树,已经没有任何建筑的痕迹。不知道是在什么时期,建筑已经全部被拆掉了,估计建筑木料都被老百姓拿回家了,而旁边的月牙泉也几乎干涸无水。

今天月牙泉边上的美丽建筑,都是根据原来的图片,设计重建的。这些重建的建筑,恢复了月牙湖和古建筑交相辉映的美景。从空中看,月牙泉和古建筑,像一幅互相交替的八卦图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审美情趣。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月牙湖的对岸,为了防止沙土流失,已经禁止人走动,但这边可以到岸边散步。我们走到岸边,一边是月牙形的湖水,一边是点着彩灯的楼阁建筑,在楼阁的上方,刚好有一轮明媚的弯月挂在天空。今天是农历六月初五,弯月刚好是月牙湖的形状,弯月、沙漠、古阁、老树、泉水,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梦幻般的图画。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从月牙泉公园出来,已经晚上10点钟。很多游客还在鸣沙山顶上,也有不少游客在陆续离开公园。晚上10点的敦煌,热闹才刚刚开始。敦煌有全国著名的敦煌夜市,在敦煌夜市一条街,你可以吃到各种西域食品和烧烤,也可以购买各种旅游纪念品。明天整个团队就要打道回府,大部分人回北京,有些人回兰州,还有两位司机要开车回北京。这是最后一个晚上大家在一起的时光,说好了一起到夜市去喝啤酒。

到达敦煌夜市,看到的是灯光闪耀、熙熙攘攘的景象,几乎是人挤人的感觉。在这里,新冠疫情真的远离人间而去了,人民生活在一种没有病毒恐惧的轻松中。整个街道一半是餐厅,另外一半是卖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的。我一路走过去,结果被很多人认出来拉着照相,各家餐厅争相拉我入座。最后我选了一家叫马英烧烤的小店。选择这家店的唯一原因,是店主小伙子第一个把我认出来的。

大家一起入座,开始吃烧烤喝啤酒,推杯换盏,轮流干杯,结果一下子就到了12点。除司机外,有好几个人已经醉意盎然。酒后,我们一起从夜市走过,被几个网红商店邀请去参观了一番,又在大门口被夜市总经理陈生亮拉住照了几张照片。我想他们一定会在宣传中用到这些照片,我也不在意,就算为敦煌的发展做出点贡献吧。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在甘肃的最后一个晚上,过得很魔幻也很充实,魔幻是平生第一次在落日中爬上了沙丘,充实是一天之内到了嘉峪关、锁阳城遗址、沙漠清泉、榆林窟和鸣沙山月牙泉,晚上又在夜市中,愉快忘我地度过了美好的啤酒时光。人生匆匆,我的旅行也太匆匆,但不匆匆又能如何呢?只要在匆匆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就会变成持久的养分,生命就有了沉淀,就有了厚度。当有一天老年来到,寂静枯坐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回想起今天这样匆匆的时光。

广告时间

“老俞闲话”直播版来啦~~

每周日晚9:30,到抖音搜索“俞敏洪”,来“老俞闲话”直播间同老俞聊聊天,了解这一周在他身上发生的趣事,读到的好书,同老俞一起点评社会最IN信息……

你来提问,老俞回答,每周日晚,在“抖音”,我们不见不散~~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求法   塔尔寺   莫高窟   嘉峪关   榆林   敦煌   锁阳   明朝   洞窟   长城   甘肃   城楼   壁画   遗址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