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一)

(本文写于2020年7月26日)

莫高窟

去莫高窟,本来应该斋戒沐浴,顶礼焚香,带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而去,不是为了顶礼膜拜佛陀和菩萨的塑像和壁画,而是为了那遥远的,从前秦一直到西夏的漫长岁月里,那些伟大的艺人和民间工匠,为我们留下的惊世绝伦的伟大艺术作品点赞。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一)

那是一个个普通的生命,几乎没有一个人留下名字,但洞窟里留下的壁画和塑像,是他们的生命不再普通的证明。我们常常说英雄才创造伟业。而莫高窟这样比伟业更加万古不朽的作品,却实实在在是普通人创造的。他们一凿子一凿子的开窟,也许就是为了生存,他们一笔一划的描绘,并不是为了留下名声。即使是后面的艺术总设计者,也没有在壁画中找到任何痕迹线索。供养人倒是把自己的画像留在了壁画中,但他们不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当然,他们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今天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塑像。

一个时代的自由精神、容纳能力和经济实力,对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已经来过莫高窟两次,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洞窟,每次都是新的惊叹。因此,我十分理解为什么张大千要在莫高窟临摹两年以上,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无怨无悔。为什么他后续会有那样的泼墨色彩风格,这和莫高窟的艺术息息相连。

从前秦开始,中国开始大规模地接纳佛教,为此不惜进行战争,到西域去抢夺佛教人才,比如鸠摩罗什等。同时抢过来的,还有佛教艺术,以及和佛教相关的人生态度。佛教中包含的平等精神、慈悲为怀、自由修炼,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佛教的清规戒律背后,实际上是给人一种更为自由更加广阔的天地。

佛教的传入和丝绸之路商贸的兴起,在提升中国人自由精神和容纳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人的经济实力。尽管河西走廊战乱频繁,但毕竟有很多商人,也有很多名家大族,在这里居住繁衍。等到盛唐时期一统天下,中国通过河西走廊的通道,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融和发展的中心。“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一种巨大的气度,这种气度所产生结果,就是文化的繁荣和不朽的文化作品的出现。

走遍莫高窟,引起我们心醉神迷的壁画和塑像,几乎无不来自自前秦到唐朝的繁盛期,也是丝绸之路最活跃的时期。西夏占了一点尾巴,宋朝时期对河西走廊没有控制权,影响力极小,而明清时期对于文化的压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文化的衰败。现存莫高窟和榆林窟里的清代塑像,呆板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今天即使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还是在匆忙中希望去莫高窟看一眼。前几天已经和莫高窟相关朋友取得了联系,本来应该可以在正常时间和游客一起参观洞窟,但由于我要提前回到北京,只剩下了早上8点到9点半的一个半小时。我本来以为成行不了了,没有想到莫高窟那边居然同意我们早点过去,这真是太大的好消息。

我们早上8点到达莫高窟停车场。莫高窟研究院的李萍部长已经在停车场等我。此时早上的阳光已经普照在莫高窟的山脊上,莫高窟北部的洞窟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北部洞窟是原来更多作为僧舍和物资储存用的洞窟,有壁画的洞窟不多。真正重要的是南部洞窟,集中了全部华丽的艺术瑰宝。

我们一起徒步走过莫高窟前面的宕泉河。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即使现在是雨季,河流也是干涸的。河岸边有长得很茂盛的白桦树。李萍部长告诉我,她四十年前来的时候,这些树就是这么大,现在还是这么大。我觉得她可能天天在这里守着,太热爱这里了,所以感觉不到树的长大,就像父母从来不觉得自己的孩子会变老一样。

莫高窟作为国家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参观的热点,已经受到了顶级的保护。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在千年的破败之后,莫高窟在解放之后就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多老一代文物研究者,把生命寄托给了这一道表面极其荒凉,内涵极其丰富的山梁。

在文革期间,大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据说16个人分成了8派,互相指责和斗争。但当首都的红卫兵扛着大旗来到这里要砸莫高窟的时候,大家就聚到了一起,团结起来,引导红卫兵理解莫高窟,保护莫高窟。红卫兵最终被说服,居然加入了保护莫高窟的队伍,阻止其他地方来的红卫兵进入莫高窟,使得莫高窟被完整保护了下来。

李萍部长说,她80年代初来到这里的时候,几乎每个洞窟都被沙子堵上了。他们要用簸箕把沙子清除,用拖拉机运走,才能开始对壁画和塑像进行保护。他们几十年的努力,不仅仅是责任,更是热爱,无比的热爱。这从他们对于壁画和塑像每一个细节的津津乐道可以看出来。

现在的莫高窟,每一窟都被很好的保护,24小时电子监控和湿度监控。游客进入窟洞要有讲解员引导,不能自行进出。每次游客最多看八个洞窟左右,所以你要一次看完莫高窟的全部洞窟是不可能的。有些特别珍贵的洞窟也不经常开放。李萍部长告诉我,他们曾经做了个实验,让游客自觉去参观洞窟,结果发现一万人里有七百人左右会自觉不自觉去碰塑像或者摸墙上的壁画,对文物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因为我们来得早,整个景区还十分安静。金色的阳光照在莫高窟的山崖上,显得安详和温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莫高窟在千年风霜之后,迎来的又一次高光时刻。希望从此以后,莫高窟再也不要沦为砂石肆虐、杂草丛生、强盗遍地的状态。那种状态,是祖国贫弱、民族昏昧的标志,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耻辱。

由于时间匆忙,我们只参观了四五个比较典型的洞窟,去的第一个洞窟是藏经洞。藏经洞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清末的时候有个叫王源禄的道士,在这个洞窟的侧壁发现了一个小暗室,打开小暗室,里面藏着几万卷各个朝代的经书和其他资料。他并不懂得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和价值,把里面的东西随便送人,并且分批用白菜的价格卖给了当时来探险考察的外国人。现在依然有几万份珍贵的藏经洞资料原件,散失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面。

但也正是藏经洞的发现,让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宝藏感叹不已,最后诞生了重要的敦煌学。藏经洞所在的主洞窟特别大,正在修缮之中。中间的塑像一看就是清代重塑的。

后面的一个小时,在李萍部长的陪同下,我们又参观了第45窟的唐代造像群。造像为释迦牟尼以及两侧的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佛陀、弟子、菩萨的面容平静安详,而天王因为是佛教的保护神,被塑造得很威武。这些造像的服饰被塑造的十分精致,匠心用到了极致。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第61窟,为五代后期所造,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萨。窟室两边是供养人的画像。最震撼的是正面整个墙壁,是一幅五台山全景图,人物山水栩栩如生,表明在五代的时候,五台山已经是人们心目中的佛教名山。

随后我们又去了285窟。该窟开凿于西魏时期大概公元530年左右,窟中的壁画灵动飘逸,色彩和线条搭配和谐,其中的飞天尤其优美。除了佛的塑像和佛的画像外,还有伏羲和女娲的画面,又有印度五百强盗皈依佛陀的故事画面,已经典型地把中西方文化和故事结合起来了。

看完这几个洞窟,我们离开的时间到了。这样匆忙的走马观花,很无礼,但也如醍醐灌顶一样,让人不得不起肃然恭敬之心。站在洞窟中央,即使向四周匆匆一瞥,也会有一种力量让你安静和憧憬起来。这种力量穿越千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能量越加强大。当初创造这些顶级艺术品的人们,也许只是出于对于佛陀的顶礼膜拜来认真对待一笔一画。但当他们把生活和生命有意无意注入到塑像和壁画的每一个细节中时,他们实际上注入了一种永恒的不朽。

我来了莫高窟三次,每次都带着遗憾离开,因为每次都只能尝到这一伟大艺术海洋中的几滴水。这几滴水不是让我解渴了,而是让我更渴了。临别,李萍部长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敦煌石窟》,是敦煌石窟里优美塑像和壁画的图片和介绍;一本是《我心归处是敦煌》,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樊锦诗先生。第二本书实际上樊锦诗先生的自传,写出了樊先生热爱敦煌、献身敦煌的一生。

樊锦诗先生出生于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自从1961年被分配到敦煌来工作,在敦煌坚守了一生。从1981年开始,当了二十多年敦煌研究院院长,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保护者和专家。她一生献给莫高窟,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这一艺术宝藏无尽的爱和欢喜。因此,业界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有这两本沉甸甸的书伴随着我,我感到我把莫高窟的美带回了家。不仅仅是那画册中图片的美,可以让我随时可以虚拟走进洞窟看一看,更重要的是把守卫莫高窟的那些人们的精神之美带回了家。正是有了这样精神的美,莫高窟才得以发出恒久的光芒。

上午11点,从敦煌到北京的CA1288航班准时起飞,冲向碧蓝的天空。从舷窗里看下去,能够看到敦煌的全貌和远处祁连山白雪皑皑的山峰。祁连山源源不断的雪水,养育了这片干旱的土地,养育了这片土地上千年的众生,更养育了流传千古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

至此,为期11天的甘肃文化和自然之旅正式结束。这11天行程的收获,也许需要我用一生去消化。但一生的消化又有何不可。有的时候,我们用尽一生,只为等待命中注定会来到的那一刻。

广告时间

“老俞闲话”直播版来啦~~

每周日晚9:30,到抖音搜索“俞敏洪”,来“老俞闲话”直播间同老俞聊聊天,了解这一周在他身上发生的趣事,读到的好书,同老俞一起点评社会最IN信息……

你来提问,老俞回答,每周日晚,在“抖音”,我们不见不散~~

老俞游记丨甘肃之旅(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敦煌石窟   莫高窟   红卫兵   敦煌   前秦   河西走廊   佛教   洞窟   甘肃   佛陀   塑像   壁画   美文   部长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