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给孩子辅导作业就火冒三丈,怎么才能平心静气

现在很多家长,一陪孩子做作业,气就不打一处来。即使之前无数次告诫自己不要发火不要生气,可陪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忍不住,甚至觉得忍无可忍。

于是,本来美好的陪读时光,变成了批斗会、辩论会,声嘶力竭、歇斯底里,大人生气,孩子委屈。最后家长再讲道理,安慰解释,争得孩子顺从。大把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该学的还没学,该复习的还没复习,理想的计划全泡汤,草草写完作业,就此收场。很多时候,这就是我们陪孩子的日常。

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家长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没有俯下身去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先入为主的认为孩子这道题会,这个知识点很熟,觉得不用花时间思考理解就能做完题。可是,孩子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家长对自己的心理落差不认可,发脾气。

第二,家长定的学习任务不透明,造成孩子消极应付,故意拖延。作为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学的时间足够长、效果足够好。因此,经常随意增加学习任务,延长学习时间。孩子费了很大劲把作业完成了,又要面对大人安排的任务。在孩子看来,反正作业做完了也还有不知道多少任务,干脆就拖着。

第三,家长要求太高,表扬太少。作为家长,总觉着要用有限的时间帮孩子把薄弱的地方补起来。于是乎,总盯着孩子的错题、问题,总不满足,总不满意。孩子可能很努力了,可能有进步了。但在父母眼里都忽略不计,只看到还有什么地方有问题,什么地方又错了,一经发现,立刻暴跳如雷。有的家长也认识到应该表扬孩子,可话总是言不由衷,总是很肤浅,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细微的变化,没有找到和孩子默契的分享点,表扬的话一句还没说完,就来个但是,又奔着问题、批评而去了。

分析完这些原因,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认真改正。家长只有把自己管好了,改好了,才能让孩子回到良好的轨道上来。

首先,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让孩子敞开心扉,告诉你孩子自己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你才能理解孩子,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作为家长,和孩子发火前,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第二,学习任务透明化。比如,今天希望孩子在完成作业基础上,掌握10个单词,要提前和孩子说明,达成共识。对孩子提出的异议,要和孩子共同商讨,是不是能解决,时间够不够用,与孩子达成一致后,家长一定要遵守,不能看孩子完成的早,完成的快,就又临时增加任务。

第三,要欣赏自己的孩子。家长喜欢自己的孩子都是毫无疑问的。正是因为太喜欢,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总按照最好的标准来衡量,生怕一点点地方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此,总在要求孩子,督促孩子,不是孩子不够优秀,只是自己不甘心不放心。要让孩子好,就要给他空间,给他赞美,给他自信,哪怕他不完美,他也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让爱变成伤害,变成负担,变成困住自己和孩子绳索。

你能做到吗?相信能,一定能。让我们共同努力!2021年3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作业   辩论会   平心静气   暴跳如雷   先入为主   对症下药   言不由衷   并非如此   美文   大人   生气   立场   家长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