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似何年?

年,是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

年!似何年?


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叫“元日”、“元旦”、“新年”。

关于年的传说——“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

人们为了纪念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年!似何年?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年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日子,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并且,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正如,王安石《元日》中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如《新年贺岁》中“ 绕梁年稔白芦葭,爆竹声中兑酒茶。"

年!似何年?


爆竹也叫炮仗、爆仗。用纸紧裹火药,两头堵死,通过点着引火线引起燃烧爆炸发声的东西。常用于除旧迎新等欢庆场合,但由于燃放时会产生污染或引起火灾、伤人,现在很多地方已禁止燃放。

面对渐行渐远的中国年,有人向往农村的年味,却不知农村年味也在逝去。以前我总以为,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心态变了,对年的渴望也就变淡了,年味只属于孩子,属于每个人的童年。面对年味的不断变化,在所学的哲学、经济、文化政治课本中给出了答案。答案告诉我:“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光明的前进的……"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我们要摆正心态。作为守法公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遵法守法。 没有鞭炮照样开心过年,毕竟没有年兽会出现,也要禁卖小朋友爱买的玩炮既危险还费钱。我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天天都似过年,为什么要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年年折腾呢?传统过时了,丢掉吧!为什么要给先人烧纸钱呢?烧了纸钱他们也花不了。还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年!似何年?


我赞同减少炮竹,纸钱,香火的使用。那怕压缩到最小量,或者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一个突如其来的“禁"字让人难以接受。这不,前几天过小年(祭灶),我们村一个不通世故的老顽固非要放鞭炮,派出所立马来人要抓他,一辈子没进过牢房,大过年的只好交了500元钱罚款。一个老人去给离世老伴上坟烧了点纸钱谁想到却挨了两巴掌…… 当我看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时,我却无法说服自己那颗不平静的心——这个生我养我的贫困县的农村,不曾让我感到有过丝毫的自卑,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无论它多么贫瘠。它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埋葬着我们先人的尸骨与过往,生长着子子孙孙希望与期许。可是!旧貌换新颜,让这个年味不足的年,更不似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达斡尔   引火线   屠苏   汉族   除旧布新   岁除   纸钱   先人   火药   爆竹   鞭炮   喜庆   美文   习俗   春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