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说起王安石,我们都比较熟悉,因为在中学的课本里,我们都曾学过他的诗。

比如那一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如另一首更熟悉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两首诗都是我小时候经常背,经常读的,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而唯一不同的是,当时年小,并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深意。

后来,随着我阅历的不断加深,我不觉间就突然懂了——诗是怀才不遇的诗,人是怀才不遇的人

王安石的一生,颇为有趣。有伏蛰的低谷,有肆意的巅峰,有英雄的落幕,也有倔强的不甘。他最辉煌的事迹,就是用自己的一生做赌注,推行了一次亘古少有的变法。

这次变法,声势浩大,场面宏大。它犹如一颗巨石跌入湖面,瞬间掀起滔天巨浪,使得原本平静的大宋再也不能平静。而且那场变法即便终止多年后,它的余波还依旧在社会荡起一层层的涟漪,直到宋朝灭亡为止。而它,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一、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在乎外物的品质,和一位善解人意的贤妻。

王安石是一位特别优秀的人,他出生在抚州临川,21岁就进士及第,可以说是年少有为。且为官后,王安石的政绩斐然,以至仁宗皇帝都对其经常赞赏不已。同时,王安石在文学领域上也是赫赫有名,他成功入选唐宋八大家之列,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综上所述,王安石是出色的,他仿佛天生带着主角光环一般,光彩夺目,令人不禁抬头仰望。但是,倘若我们能仔细的去了解王安石的生活,你又会发现,他其实并不是什么天才,他和我们芸芸众生一样,亦不过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人而已。

王安石的日常,应该算得上很无趣。他从来不在乎穿什么,也不在乎吃什么,只知道闷头看书,只知道天天思考着自己的事,甚至有些入魔。

关于穿衣,王安石的朋友们对他深有体会。有一天,几个朋友闲的无聊,不觉间想起王安石的趣事。传闻说,王安石对于穿衣,从来都不看自己穿的什么,也从来不知道换。于是朋友们起意,决定试验一下。

那一天,风和日丽,几个朋友们约王安石到寺院里洗澡,待到即将结束时,一人提前离开,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将王安石的旧衣服偷偷换掉,看一会王安石是什么反应。

结果等到洗完澡,王安石的举动真是令几个朋友大开眼界。因为王安石果然如同传闻中的那样,他穿着那件新衣服直接就走了,全程竟毫无察觉自己原本穿的是一件旧衣。

至此,朋友们确信,王安石对于穿衣,真的如同传闻一样:王安石并不在乎自己穿的衣服新或不新,脏或不脏,在他的眼睛里,他只需要确定,自己是否穿了衣服。

王安石对于穿不在乎,对于吃,同样也不在乎。

又有一天,朋友们对王安石的胖太太说,你丈夫喜欢吃鹿肉丝,以后可以多给他做一些。

结果胖太太顿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我家丈夫向来不注意自己吃些什么,怎么会突然喜欢吃鹿肉丝了呢?”

朋友们说:“前天我们吃饭,一大桌子菜,王安石唯独把那盘鹿肉丝吃完了,而别的菜,他一口没动,难道这还不是很显而易见的吗?”

胖太太没有相信,反而又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众人说:“摆在他正前面。”

结果胖太太哈哈大笑说:“你们不知道,我家丈夫吃饭有个习惯,他吃饭从来只吃面前的,而不在乎吃的是什么,不信你们下次把鹿肉丝放到其他地方,看看她还吃不吃!”

等到第二天,朋友们再次同王安石吃饭,且期间特意地调换了一下鹿肉丝的位置,并且观察王安石的举动。结果众人又一次大开眼界,那王安石果然同她太太昨天说的一样,他只把面前的菜吃完,而昨天吃完的那道鹿肉丝,今天一口没动。

通过上面两件事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的内心世界里是从来不在乎吃和穿的,以至后来,还经常遭受非议,如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评价他为:“衣臣虏之衣,食犬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读书。”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既然王安石如此不在乎外表,那王安石整天都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答案,或许可以从另一件事情上得到解答。

当初王安石在做扬州太守幕府时,经常彻夜读书。那时候的太守是韩琦,后来做了宰相。

有一天,王安石在下班后又一次的读书上瘾,手不释卷,直到天将黎明之际,方才抬头醒悟。于是王安石也没上床睡觉,直接就在椅子上凑活着小眯一会。而等到他再次醒来时,上班就快迟了,于是也顾不上整理仪容,直接就飞奔至办公室。

而韩琦见他一脸邋遢的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于是带着戏谑的口吻劝道:

“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点功念书吧。”

对此,王安石并没有极力辩解什么,只是在去职的时候对朋友抱怨说:“韩琦不识人。”

而从一个妻子的角度来看,能摊上这样一个丈夫,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丈夫既不在乎外表,也不在乎吃饭,但是身为朝廷官员,出门在外又不得不注意自身形象。于是,王安石的日常仪表,怕是少不了妻子的一番操劳和打理了。

而且,王安石读书那么着魔,经常通宵达旦,以至每到夜深人静之后,这位胖太太又不得不一个人独守闺房,度过一段孤独且无聊的时光。再有,等黎明之后,丈夫又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与操劳,这又需要妻子考虑好明日的打点,毕竟这个丈夫从来不想这些小事。

俗话说得好:“每一位优秀男人的背后,都少不了一个默默付出,努力支持着他的女人。”

而王安石的这位胖太太,就属于这样的一个伟大女子。丈夫不在乎穿衣服,那就给丈夫洗好衣服;丈夫不在乎吃饭,那就给丈夫安排好饮食;丈夫不懂得甜言蜜语,那就理解丈夫的不易。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懂”字。她懂丈夫的志向,懂丈夫的抱负,懂丈夫是在做伟大的事,所以她从来无怨无悔,从来都是尽心尽力。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顾好家,丈夫才有心去拼尽全力实现理想。

而面对这样知书达理的妻子,王安石亦不负妻子的感情。虽然平日里,王安石除了工作和学习,其他的似乎都不在乎,但是在王安石的内心深处,其实他还是在乎的。

因为王安石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即便身居宰相,地位显赫,也始终没有纳妾,一生只娶了这一位妻子。

这个在当时三妻四妾盛行的社会,实属不易,而且凭借王安石的地位和实力,只要想干,这种事情显然是轻而易举的。

当然,你也不必猜测王安石是妻管严,以至不敢纳妾。因为王安石的胖太太,曾经因为遇到一位可怜的女子,便直接买到家来,想着给丈夫纳个妾。而且当天晚上,直接就送到王安石屋里去了。

不过,王安石并没有接受,当他看到女子后,直接问你是谁?随后问清缘由便又给送走了。

可见,王安石后来的成功,除了自己不在乎外物,只专注于学习的品质之外,也少不了这位胖太太在他背后默默的支持与付出。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位胖太太真的是很伟大,因为她最后竟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以至我们现在只知道,她姓吴。

好了,关于王安石的生活说完了,接下来就开始他辉煌的人生吧。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二、积蓄实力,审时度势,以待一朝展翅高飞。

说实话,王安石年轻的时候,并没有经历太多的坎坷,他的父亲王益曾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家境还算殷实。而且王安石21岁就进士及第,相比范进老兄54岁才中秀才,可以说是运气逆天。

当然,支撑王安石盛名的,不光是全凭运气,他是有着一定的实力作为基础的。自打他为官以来,不仅仅在文学上突飞猛进,令人赞叹,而且在政绩上,王安石也是颇有才干。

比如王安石位居太守之时,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立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理想,实施了数项,期间深得百姓爱戴,治绩斐然,堪称能吏。

但是,王安石之后的仕途,却并没有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官路亨通,扶摇直上。至于原因,却令许多人不甚理解。他不是遭受排挤而仕途受阻,而是自己不愿高升。虽然朝廷多次提拔,但他每次都谢绝任命,宁愿在一偏远地方安守。

而且这一拖,就是25年之久。当时的人们,包括朝廷,都对王安石怀着深深的好奇。他们都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人,了解王安石到底是一方何许神圣。他文章写得好,思想独树一帜,同时官也做的不错,但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肯升官。

如果一次两次拒绝,人们倒也可以理解,比如这样做的目的,可能就是想提高一下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王安石的这一谢绝,竟然长达几十年,看来其目的并不是如此。

那么王安石到底为什么一直迟迟不肯进京做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王安石以后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变法。他要把国家变的强大,向南向北,开疆拓土,然后使大宋如同汉唐两代,威震中华,而自己,则是那个上应天命之人。

但是由于变法牵扯甚广,势必会动摇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到时候所受到的阻力必然会空前绝后。况且,仁宗皇帝还在,仁宗皇帝培养的一批佼佼者也还在。

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曾公亮等,他们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响当当的知名人物,他们会对激进的改革侧目而视,足以使那些抱有新见解的后起之辈无法发展。其中范仲淹就是教训,因为他也曾为了宋朝的“三冗”问题进行改革,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且王安石深知,变法一旦开始就再也不能回头,所以王安石必须要思前想后,考虑周详,步步为营,并且保证一次成功。就像当年的司马懿一样,为了一把剑,他磨了十年,但是挥剑,只有一次。

于是,王安石很慎重,也很有耐心,他韬光养晦,审时度势,静观朝廷时局的变化,默默地积蓄力量,他如同一只伏蛰着的鸿鹄,只待大风刮来,一飞冲天。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三、大刀阔斧,掀开改革浪潮。

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又一次任命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使之入京为官,这一年,王安石39岁。或许王安石是觉得时局可能好转了一点,或许王安石是觉得自身的实力足够了一些。总之这一次,王安石没有推脱,很爽快的答应了入京任职。

在当时,人们都非常期待王安石一展才华。因为王安石已经写过了一些好诗文,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老一辈的名公巨卿如文彦博、欧阳修都对他颇有好感。

事实证明,王安石确实有才华。在刚刚上任不久,他就上书论政,长达万言。在那篇万言书中,王安石陈明他对改革财政的基本原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说,自宋开国以来,政府一直感到财力不足,都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经济政策,而此政策之所以一直没有被人想到,则是因为缺少那种既有实力又有智慧的人出现。

可是,王安石的这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虽然结构严谨,有理有据,

并且面面俱到,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遗憾。因为仁宗皇帝看过之后,就束之高阁,再也没有提起。

对此,王安石是有所预料的,因为他很明白自己的理想,不会因为简简单单的一次上书就能实现,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因为他需要试探一下,朝廷对此事的态度。

结果很显然,王安石虽然在声名上有了些许威望,但是自己的政治基础,还依旧很弱小,自己的言论或者思想,也并不能够在朝廷之上引起重视,特别是皇帝心中。于是王安石又开始伏蛰了,开始韬光养晦,默默的等待时机。

七年后,仁宗、英宗离世,二十岁的神宗继位。期间王安石在好友韩维的帮衬下,使得太子对王安石渐渐器重。每逢韩维在太子身边有好的见解,韩维都谦虚的说:“这是王安石想到的。”

那一年,神宗刚继位,就立即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到九月,又将王安石升任翰林,次年,王安石奉诏入朝,神宗皇帝特许王安石可以:“越级进言,不受朝廷规则限制。”

也就是说,现在的王安石,只要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直接和皇帝沟通,可见王安石在皇帝的心中的地位,已经颇为重要。

之后的事情就顺利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皇帝,一个谋划多年力图改革的重臣,两者相遇,自然是一拍即合,充满热血的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扬名立万。同时神宗皇帝为了改革能顺利进行,没多久就又将王安石升任为宰相。

目的是很明确的,政策是想好的,态度是强硬的。改革初期,反对的声音不断,但是由于皇帝的支持,和王安石强的硬手段,这些统统不在话下。因为凡是反对者,都是在阻止国家走向富强,所以他们,都要被排挤而去。而且包括最不能动的,负责监察与建议的机构——御史台。

改革开始了,最著名的几项就是青苗法、免疫法、均输法、保马法、保甲法等等。这些美丽的改革项,无一不是奔着国家富强,人民富强而去的。

比如青苗法,它的目的是在于帮助农民有更好的生活。在春天时,由于部分穷困的农民,实在家无余财,没有能力去购买种子耕种。于是政府提供贷款,使农民可以先拿政府的钱买种子耕种,然后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再还,过程中政府再收取少许的利息。

这种新措施,实在是利民利国。首先它解决了农民的耕种、吃饭问题。然后农民顺利收获,则又能按时为国家上税,国家不必为收不上税而发愁。在此过程中,国家又能收取一些利息,小赚一笔,实在是一石三鸟的好事。

还有免疫法,同样是一项利民的措施。在古代,人民必须去参加徭役,服役期间,既没有工资,又耽误田间耕作,期间吃喝还可能需要服役人自费,实在是劳民伤财。而现在有了免役法,一切都好了,需要服役的人员,可以不用必须去了,只要你上交一部分税,就可以免徭役。

最后保甲法、保马法同样也很实用。保甲法的目的,在于解决冗兵问题。当时参军,需要到很远的地方镇守,离家远,风险大,环境恶劣。但是保甲法一实施,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保甲法是以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每家按照人头数抽人,就近参加军事训练,不必外出镇守,少了路途颠簸,也是利民利国的好事。

保马法是使农民负责为军队养马。国家把马匹分配到农民手中,一则可以使之为农民干活,二则可以为国家省去一部分军费支出,而国家再把省出来的钱,做其他有益的事。这样一来,便又成了一项互惠互利的好政策。

但是,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而王安石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也是如此,当时制定政策的初衷,都是为国为民谋取福利,但不幸的是,这些政策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却都成了一地鸡毛,令万千人唾弃。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四、固执的男人,行固执的事,即便阻挠不断,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改革实行之初,王安石就立即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阻挠,他们双方在朝堂之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不过在神宗皇帝的坚持下,那些改革项目终究还是都一一执行了下去。毕竟还未尝试,谁又敢断言不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问题的东西终归是有问题,那些带有缺陷的政策一经实践,便全部都暴露出来了它们的不足。

比如著名的青苗法,本意是为民谋福利,但是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指标,竟然开始强迫农民贷款。不需要贷款的农民,平白多了一些支出;需要贷款的农民,贷款之后却又还不起,朝廷收不上钱,便强行进家抢值钱的东西用作抵押。最后值钱的东西抢完了,就把人抓进监狱拷打,最后再通知亲人拿钱来赎。以至最后,民不聊生。

又如免疫法,地方官员执行到最后,目的竟变成了纯碎的收税要钱,无论家中有无男丁,都必须要向政府交纳免疫税,哪怕是尼姑、寡妇、和尚也不例外,反正是人都得交钱。

至于保甲法,更是收效甚微。当时规定,每五天,就需要服役人员在村口集合,进行军事训练。可是部队的战斗力,又岂是这样间间断断的训练就能提高的。而且训练期间,人员不能离开,这就又严重耽误农作。所以到最后,保甲法的成效,不但基本为零,反而使得农民负担更重。

最后还有保马法,它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首先战马是需要训练的,其次马需要有开阔的马场,以及供它们吃专门的粮草和进行专门的训练。可是当马交到农民手中,这些条件统统不能具备,且时间一长,马就成了老马,或者养不好的农民,将马养死的也大有人在。以至政府最后得不偿失。

而当这些问题暴露之后,立刻就有忠义之臣向朝廷上书,痛斥改革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最开始的时候,王安石极力为自己辩解,他向神宗皇帝阐明,改革遇到阻碍是很正常的,因为让地方官员突然接触这些新的改革措施,难免会有初期的不适应。

与此同时,王安石还极力批评那些对新举措执行不力的官员,他认为那些人是在阻碍国家走向富强,或者认为他们能力不够,不足以带领人民走向富足。

但王安石不知道的是,那些人之所以选择与之对抗,完全是因为新举措非但没有给人民利益,反而使得自己辖区内的人民生活更加困顿,所以他们才选择站在了神宗皇帝和宰相王安石的对立面。

后来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王安石也开始变的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坚信自己是对的。他通过自己的权利,先后把那些反对自己的官员一一贬谪,然后再任命自己的亲信,以便更大限度的推行新法。

最开始时,双方虽有摩擦,但都还能保持克制。但到最后,王安石为了使反对的声音彻底消失,他对御史台的官员也开始下手了。要知道,御史台是朝廷的言官机构,他们负责对朝廷出台的政策、决定进行监督和评价,对朝廷官员的行为和地方上的冤情,有举报和揭露的权利。

现在王安石动了御史台,就相当于控制了朝廷的监察机关,那以后王安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到监督。这是所有朝廷官员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朝廷官员全部愤怒了,所有人都对王安石进行口诛笔伐,痛斥王安石一意孤行,大权独断。像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韩琦、苏轼、苏洵、张方平、文彦博等一干重臣,全部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但是,王安石不为所动,他依旧坚持自己,坚持变法,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为百姓谋福利,即便人们对他不认可,那也没关系,无非就是牺牲了个人荣誉,但那又怎样,在国家富强面前,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再后来,初期对王安石极力帮助的朋友韩维也和王安石闹翻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最后也站到了反对者的阵营。可以说,王安石到最后真的就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但是那又怎样,就算一个人战斗又如何?

面对天下人的反对,固执的王安石依旧我行我素。没人帮,我就找投机者帮,找小人帮,总之总会有人和我站到一起的。以至到最后,王安石身边,全部成了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小人。但即便这样,王安石依旧战斗了七年,直至被罢相,王安石始终没有妥协。

所以,我最佩服王安石的就是这一特点:固执的男人,行固执的事,即便阻挠不断,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五、英雄落幕。

最后,王安石失败了,不是因为没有人支持他,而是因为他的变法在执行之后,确实没有为人民带来福利,反而使人民更加的困苦。

在那七年之间,神宗皇帝是非常信任王安石的,即便大臣们批评的奏章络绎不绝,但神宗皇帝始终没有动摇变法的信念。到后来,神宗皇帝其实已经对变法的实际影响有了耳闻,期间神宗还问过王安石:“我们改革都是为了百姓,可现在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最后,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虽然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一意孤行,并大量排挤反对他的人,遭到当时所有人的痛斥。但是在事情过后,许多人都对王安石选择了原谅。

比如反对派的领头人司马光后来评价道:“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究其原因,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他不争名,不争利,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心希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已。

再最后的最后,王安石被自己的手下出卖,从此再无机会在政坛上翻云覆雨,而出卖王安石的人,叫吕惠卿。同时吕惠卿的手上,还握有王安石的把柄,只是王安石的独子王雱不知道,儿子为了给父亲出气,结果因此丢了性命。

熙宁九年,王安石辞去职务,但仍保有若干最高爵位,所以算不上被罢黜。数年之后,有人在金陵附近的乡间,看见王安石骑着驴,嘴里喃喃自语,听不清在说些什么。

北宋宰相王安石,一个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倔强男人

本人是历史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历史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四大顶尖刺客,除了荆轲刺秦王,其他三位均获得成功。你知道吗?

熬出来的曹孟德,忍出来的司马懿。(纯正史,接受质疑。)

自律三重境:刘邦临大财不取,曹操处危难不恨,曾国藩于智拙律己

三国第一谋士荀彧:说话让人爱听,是一种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神宗   太守   保甲   御史台   鹿肉   目的   宰相   北宋   富强   朝廷   美文   倔强   太太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