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俗话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平时无事的时候,多读一读历史故事,多品一品历史人物,亦是人生一件趣事。一则可以陶冶情操打发时间;二则可以博闻强识,明白一些人生道理。


前段时间去郑州博物馆,恰好看见一件青铜器,上面标牌上标注着《晏婴二桃杀三士》。我想那件青铜器,应该就是源自于这个典故。当时朋友亦在身旁,而我恰好又知道这则典故,于是当即便在朋友面前卖弄了一番。以至后来,我对这个典故更加情有独钟。


关于《晏婴二桃杀三士》这个故事,后续版本不一,像人物、故事背景都略有不同。但是我辈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领会其中精神,之后倘若还能学到三言两语,其实就已足够。


所以今天我讲这个故事,就以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里的版本作为借鉴。大家闲来无事,就权当消遣。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一、齐国三猛士:桐山打虎田开疆、黄河斩蛟顾冶子、威震三军公孙接。


在春秋时期,齐景公朝有三位猛士。第一位名叫田开疆,他身长一丈五尺,面如噀血,目若朗星,雕嘴鱼腮,板牙无缝。总之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乃是一位壮汉。


有一天,齐景公到桐山打猎,兴正浓时,突然从山林间蹿出一只猛虎,它携带着奔雷之势,直接向齐景公扑去,以至齐景公顿时惊倒在地上。


当时田开疆正好在齐景公一侧,他不用刀枪,挥舞双拳就直取猛虎。田开疆左手揪住猛虎的项毛,右手挥拳击打,然后再用脚踢向猛虎面门,一番打斗之后,猛虎身亡,而齐景公得救。当时文武百官,无不畏惧。


于是待齐景公回朝后,当即就封田开疆为寿宁君,为齐国第一猛士。


第二位猛士叫顾冶子。他身长一丈三尺,面如泼墨,腮吐黄须,手似铜钩,牙如锯齿。根据书中描述,此人面相更是不善。


有一次,顾冶子跟随齐景公去渡黄河。当时船只正在平稳航行,突然间天降大雨,黄河水面波浪汹涌,以至大船摇摇欲坠,将要倾倒。且当时云雾之中,火光来回闪烁,并飘荡水面之上,以至齐景公大惊。


当时顾冶子在旁,说道:“此必是黄河之蛟也。”


齐景公曰:“如之奈何?”


顾冶子曰:“主公勿虑,容臣斩之。”


说罢,顾冶子当即拔出宝剑,裸衣下水,不大一会,黄河水面便风浪俱息,然后只见顾冶子手提蛟头,跃水而出。齐景公大骇,于是封顾冶子为武安君,这是齐国第二位猛士。


至于第三位猛士,他名叫公孙接。身长一丈二尺,头如累塔,眼生三角,板肋猿背,力举千斤。若相比于晏婴的三尺之躯,亦可算是庞然大物。


有一天,秦兵侵犯齐国边界,齐景公带领人马亲自迎敌。结果没打多久,齐景公就被秦兵杀败,且被围困在凤鸣山。当时公孙接见状,立刻手持铁阕一条,约至一百五十斤,杀入秦军之内。


当时秦兵有十万,且因围困齐景公正处于兴奋之中,结果公孙接突然杀入,将秦兵打的措手不及。于是齐景公得救,回去之后,念及公孙接勇猛无比,故封为威远君。这是齐国第三位猛士。


后来,他们三人结为兄弟,并发誓说要彼此生死相托。只是,他们虽然勇猛却不懂礼数,时常在朝廷里横行霸道,并视君臣如同草木。以致后来,齐景公每见到他们三人上殿,都如芒刺在背,害怕不已。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二、不知礼数怒龙颜,狂妄自大埋祸根。


有一天,楚国的使者靳尚前来齐国求和。原来齐、楚二邦乃是邻国,且两国交兵二十余年,一直不曾和解。于是楚王命令靳(jin)尚做为使者,入见齐景公,奏曰:“齐楚不和,交兵岁久,民有倒悬之患。今特命臣入国讲和,永息刀兵。俺楚国襟三江而带五湖,地方千里,粟支数年,足食足兵,可为上国。王可裁之,得名获利。”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两国一直打仗,以至百姓受苦,现在我们楚王想要停止战争,且楚国地大国强,你们就臣服我们吧。


当时田、顾、公孙三人听到后,勃然大怒,大骂靳尚曰:“量汝楚国,何足道哉!吾三人亲提雄兵,将楚国践为平地,人人皆死,个个不留。” 随后命令士兵,将靳尚带至殿下,斩首示众。而当时,齐景公在座上都还未曾发表意见。


由此可见,这三人不知礼数,简直是到了极点。上面主子还没说话,下面作为臣子的便擅自发号施令,这事搁谁都忍不了。


幸好这时,阶下过来一人,他身长三尺八寸,眉浓目秀,唇红齿白。这不是别人,正是齐国丞相,晏婴晏平仲。他当即上前喝住武士,令他们放下靳尚。待仔细问明情况后,晏婴使之先回楚国,然后自己上殿奏知齐景公。


殿上三位猛士听闻后,当即人大怒曰:“吾欲斩之,汝何故放还本国?”


晏子曰:“岂不闻‘两国战争,不斩来使’?他独自到此,擒住斩之,邻国知道,万世笑端。晏婴不才,凭三寸舌,亲到楚国,令彼君臣,皆顿首谢罪于阶下,尊齐为上国,并不用刀兵士马,此计若何?”


三位勇士怒发冲冠,皆大骂曰:“汝乃黄口侏儒小儿,国人无眼,命汝为相,擅敢乱开大口!吾三人有诛龙斩虎之威,力敌万夫之勇,亲提精兵,平吞楚国,要汝何用?”


这时齐景公见氛围不妙,连忙劝解:“丞相既出大言,必有广学。且待入楚之后,如果获利,胜似起兵。”


三士曰:“且看这侏儒小儿出使,若折了我国家气概,回来时必砍为肉泥!”


或许他们三人,对国家是真的忠心,但是他们的言行举止,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尊重。在金殿上,口无遮拦,对骂丞相,自以为是,毫无顾忌。如此行径,以后怎能不惹来祸端。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三、忍气吞声使楚国,灵活智辩震国威。


那天,晏婴在金殿上与三位不知礼数的粗人争吵后,便立急收拾行囊。临行前,齐景公说:“丞相此行,不可轻忽。”晏婴说:“请主上放心,待至楚国,必令其俯首称臣。” 随后晏婴便带着十几位随从,夹杂着心中的愤懑,前往楚国。


不几日,晏婴的马车来到楚国都城,楚国君臣商议说:“齐晏子乃舌辩之士,可定下计策,先塞其口,令不敢来下说词。”随即他们定下计策,宣晏子入朝。


晏子到朝门,见金门不开,且下面闸板只留半段,想要让晏婴低头钻入,以侮辱他身材矮小。但晏婴看见后,低头便要从洞口钻入,随从连忙阻止晏婴:“彼见丞相矮小,故以辱之,何中其计?”


晏子大笑说:“汝等岂知之耶?吾闻人有人门,狗有狗洞。使于人,即当进人门;使于狗,即当进狗洞。有何疑焉?”意思是,我现在钻小洞,就是在出使狗国。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楚国君臣听闻后,连忙派人打开金门,前去迎接晏婴。结果晏子旁若无人,仰着头便走了进去。


待到殿上,楚王问曰:“汝齐国地狭人稀乎?”晏婴说:“臣齐国东连海岛,西跨魏秦,北拒赵燕,南吞吴楚,鸡鸣犬吠相闻,数千里不绝,安得为地狭耶?”


楚王又问:“地土虽阔,人物却少?”晏婴说:“臣国中人呵气如云,沸汗如雨,行者摩肩,立者并迹,金银珠玉,堆积如山,安得人物稀少耶?”


楚王于是讥讽道:“既然地广人稠,何故使一小儿来吾国中为使耶?”晏婴不卑不亢的答道:“使于大国者,则用大人;使于小国者,则当用小儿。因此特命晏婴到此。”


楚王顿时哑口无言,又转头看向朝中大臣,又同样都无话可说。于是楚王尴尬的请晏婴上殿,以酒食供之。不一会,楚国侍卫突然押解一人到宴席前,且那人大声叫喊冤枉。晏婴视之,竟然是从齐国带来的随从。


晏婴问这人所犯何罪,楚臣对曰:“来筵前作贼,盗酒器而出,被户尉所获,乃真赃正犯也。”然而那人立刻辩驳道:“自己不曾盗窃,都是他们污蔑。”


结果晏婴听到后,立刻脸色一变,厉声说:“此人就是盗贼,你们赶紧将他拖出午门外斩首!!”


于是楚臣再次嘲讽道:“丞相远来,何不带诚实之人?竟然令从者作贼,你们楚国岂不蒙羞?”


晏婴缓缓地说道:“此人自幼跟随于我,乃是心腹,今日为盗,可知为何?他昔在齐国,是个君子;今到楚国,却为小人,乃风俗之所变也。吾闻江南洞庭有一树,生一等果,其名曰橘,其色黄而香,其味甜而美;若将此树移于北方,结成果木,乃名枳实,其色青而臭,其味酸而苦。名谓南橘北枳,便分两等,乃风俗之不等也。以此推之,在齐不为盗,在楚为盗,更复何疑!”


总之就是,你们楚国民风不好,所以我的随从才会变为盗贼。


楚王于是大感惭愧,急忙起身,拱手对晏婴说:“您真乃贤士也。我国大小公卿,都不及您万分之一。现在我甘愿听您赐教,全听吩咐。”


晏婴也连忙拱手说:“王上安坐,听臣一言。齐国中有三士,皆万夫不当之勇,久欲起兵来吞楚国,吾力言不可。齐楚不睦,苍生受害,心何忍焉?今臣特来讲和,王上可亲诣齐国和亲,结为唇齿之邦,歃血为盟。若邻国加兵,互相救应,永无侵扰,可保万年之基业。若不听臣,祸不远矣。非臣相吓,愿王裁之。”


楚王说:“闻公之才,寡人情愿和亲。但所患者,齐三士皆无仁义之人,我不敢去!”


晏婴说:“王上放心,臣愿保驾,聊施小计,教三士死于大王之前,以绝两国之患。”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楚王说:“若三士俱亡,吾宁为小邦,年朝岁贡而无怨。”晏子许之。楚王于是又大设筵席,送晏婴先去,而自己则收拾进献礼物随后就到。


至此,晏婴的险恶用心暴露无疑。先是令使者先回楚国报告情况,使楚王惊惧。然后再在金殿之上惹怒齐国三猛士,致使齐景公更加对三人不满,而对自己看中。最后出使楚国,完成对楚王的恐吓,并许以杀死三位勇士作为条件。


这一流程下来,可见晏婴在心中对此事早已有了深入谋划,而且还是一石三鸟之妙计。


四、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晏子回到齐国,先使人归报齐景公,齐景公听闻后大喜,当即命令大小公卿,一起出城迎接丞相晏婴,为其接风洗尘,当时城门街道,百姓如潮。而唯独那看不起晏婴的三位猛士,在听闻此事后皆大怒不已。


第二天,晏婴入宫,见三位猛士在园中游戏。晏婴于是上前施礼,结果三人傲然而立,熟若无睹。晏婴遂入见景公,说三士放纵无礼。


齐景公说:“此三人常带剑上殿,视吾如小儿,久必篡位矣。素欲除之,恨力不及耳。”


晏婴说:“主上宽心,来朝楚国君臣皆至,可大张御宴,待臣于筵间略施小计,令三士皆自杀何如?”


齐景公说:“先生是有何良策吗?”


晏子曰:“此三人者皆一勇匹夫,并无谋略,我们只需要如此如此,三士必除。”齐景公听闻后遂大喜,而后二人定下计策,只待楚王到来。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又过一天,楚王带着楚国文武官僚百余位,用马车载着金银珠宝及好玩之物,亲自送至朝门。齐景公随即请楚王入殿,待礼毕后。楚王令群臣一起拜在阶下,拱手伏罪曰:“二十年间,多有凶犯。今因丞相之言,特来请罪,薄礼上贡,望乞恕罪。”


齐景公谢罢,大设筵宴,二国君臣相互庆贺。而三位猛士在当时,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待得酒至半酣,齐景公说:“御园金桃已熟,可采来筵间食之。”


不大一会,一侍卫托金盘捧出五枚金桃。齐景公说:“园中桃树,今年只收五枚,味甜气香,与他树不同。”当时晏婴亦捧杯进酒以庆此桃。


话说上古之时,桃树难得,今年园中有此五枚,是为稀罕之物。是故晏婴捧玉爵进酒,晏婴先进楚王,饮毕,楚王食其一桃。晏婴又进齐王,饮毕,齐景公又食其一桃。


当时齐景公说:“此桃非易得之物,丞相合二国之好,如此大功,可食一桃。”于是晏婴跪而食之。


随后齐景公又说:“齐、楚二国,公卿之中,若有功勋大者,亦可食此桃。”


于是立于殿下的田开疆挺身而出,说道:“昔从主公猎于桐山,力诛猛虎,其功若何?”


齐景公说:“擎王保驾,功莫大焉。”晏婴于是慌忙进酒一爵,令田开疆食桃一枚,使之归于班部。


接着顾冶子奋然而出,说:“诛虎者未为奇,吾曾斩长蛟于黄河,救主上回故国,觑洪波巨浪,如登平地,此功若何?”


齐景公说:“此概世之功也,进酒赐桃,又何疑哉?”于是晏婴又慌忙进酒赐桃。


最后公孙接撩衣破步而出,说:“吾曾于十万军中,手挥铁阕,救主公出,军中无敢近者,此功若何?”


齐景公说:“据卿之功,极天际地,无可比者;争奈无桃可赐,赐酒一杯,以待来年。” 意思是你的功劳好比天地之大,但是现在桃吃完了,你就等明年吧。


此时晏婴,也连忙在一旁添油加醋的说道:“将军之功最大,可惜言之太迟,以此无桃,掩其大功。”意思是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的晚了。


于是公孙接恼羞成怒,按剑而言曰:“诛龙斩虎,小可事耳。吾纵横于十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力救主上,建立大功,反不能食桃,受辱于两国君臣之前,为万代之耻笑,安有面目立于朝廷耶?” 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田开疆大惊,亦拔剑而言曰:“我等微功而食桃,兄弟功大反不得食,吾之羞耻,何日可脱?”说罢,亦自刎而死。


最后顾冶子奋气大呼曰:“吾三人义同骨肉,誓同生死;二人既亡,吾安能自活?”说罢,亦自刎而亡。


随后晏婴得意地说:“非二桃不能杀三士,今已绝虑,我计如何?”


楚王当即起身,拜伏而感叹道:“丞相神机妙策,安敢不服?自今以后,永尊上国,誓无侵犯。” 自此齐、楚连和,绝其士马,齐为霸国,而晏婴名扬万世。


后来诸葛孔明曾为《梁父吟》单道此事。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汤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旧疆顾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可见,诸葛亮对于晏婴此种行径,亦是嗤之以鼻。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结语:


首先,三位猛士,确实算得上真猛士,打虎、斩蛟、退敌,皆是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平日里,不知君臣之礼,不懂处世之道,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且目中无人,这样的猛士,即便再猛,又有何用?


其次晏婴,心机深沉,心胸狭窄,倘若不是其在左右周旋,齐景公未必会下定决心除掉三士。且晏婴在此之前,就已然将灭杀三士的计谋,谋划妥当。最后在楚王、齐景公、三士之间阴奉阳违,最后用卑鄙手段,达成目的。此智再高,焉能可取?


是故,人生天地间,忽然而已。在短暂的生命中,阴谋诡计,实不可取。平日做人,还是要守礼仪,知进退,堂堂正正才好。


正如文天祥死前写的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成;读圣贤书,所学为何?而今而后,恕己无愧!!

三尺之躯晏平仲:一计二桃杀三士,用尽世间人心险恶。

本人是历史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历史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八拜之交第五拜:羊角哀与左伯桃,二鬼斗荆轲之舍命之交。

熬出来的曹孟德,忍出来的司马懿。(纯正史,接受质疑。)

自律三重境:刘邦临大财不取,曹操处危难不恨,曾国藩于智拙律己

三国第一谋士荀彧:说话让人爱听,是一种智慧

【灼见】正版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二刻5册国学书 ¥7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小计   楚国   公孙   猛虎   公卿   猛士   黄河   楚王   礼数   齐国   人心   随从   丞相   身长   听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