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回忆录

原创:谢卫方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1981.10.临山公社应征青年光荣入伍合影

孩提时代,母亲常给我讲桥的故事,从远古的独木桥、竹桥到山里的廊桥、石拱桥,还有那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这使我从小就喜欢上了桥。长大后,我走过了铁路桥、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运水桥(渡槽);走过了跨河桥、跨谷桥、跨线桥(又称立交桥)、高架桥、栈桥等。然最使我终身难忘的还是在部队当兵时参加我军有史以来首次在长江主航道所架设的钢铁浮桥,并目睹自己架设的浮桥上在1个多小时时间内顺利通过装甲部队一个师的那段往事。

1981年10月上旬,那时我19岁,经过征兵政审、体检,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体检要求,我光荣入伍了。
  10月26日一大早,大队党支部书记何志安亲自用自己的自行车送我到4公里外的临山公社集中,随后全镇新兵由镇人武部胡吉芳、顾德法二位部长陪同换乘临山至余姚的公共汽车。当我登上长途汽车回头道别时,忽然发现母亲在悄然流泪,父亲的眼睛也似乎潮湿了。

霎那间,我的心像是被一种无形的绳索强烈地扯动着,脑海里闪电般地映现出父母含辛茹苦的一生……我想嚎啕大哭,但我知道我的父母不愿看到我伤心的样子,我也知道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像真正的军人那样坚强无比。父子情、母子情、儿女情统统都得丢掉,此时此景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老话 “儿想娘亲难磕首,娘想儿来泪双流”。长途汽车终于缓缓驶离了临山车站,驶离了我所依恋的纯朴乡村——临山跳头自然村,直到我再也看不见父母的影子,我的泪才悄然流了下来。

当兵的回忆录

10月27日上午10时许,我和88位余姚籍热血青年一起怀揣一腔报国热情,离乡别土,身着橄榄绿,列队来到余姚火车站。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我们乘座的新兵专列(其实就是货运列车,过去春运用的那种加班棚车)缓缓地驶离开了余姚火车站站台。列车快到南京长江大桥时,我们这群新兵都昏昏欲睡。不知谁喊了声:“快看,南京长江大桥!”我们顿时来了精神,打开几个很小的车窗,轮流将头探出窗外,任凭外面的寒风吹刮。此时,有的新兵口中还念诵着毛主席的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当兵的回忆录

  专列经过南京继续向西,直到蚌埠火车站,在一个临时候车点,我们匆忙吃罢晚饭。部队点名并少作休整后又上了火车,并继续向东南方向进发,三个多小时后,已时午夜时分,专列缓缓地在安徽巢湖西侧的一个小站——林头火车站停下,只听带兵排长喊道:“快起来,我们下火车了!” 此时的夜黑乎乎的,幸亏站台有路灯,李方同副营长(余姚籍)早早地等候在林头火车站,迎接我们这批来自家乡的新兵。随着新一轮的点名结束,我们才真正跨上部队的“大蓬车”,向83544部队营区进发。

  在新兵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没有像人们说的那样持枪、掷手榴弹等类似的军事训练,而是认真学习《内务、纪律、队例条例》,打扫卫生,学唱歌曲,制作座垫(因新兵中队是个临时单位,部队没有配备小板凳)。班长叠起被子来很利索,方方正正,象刀切出来似的。我们费了好大劲,也叠不出 “豆腐块”,究其原因是我们新兵被子新,里面花絮松软。随后,我们动脑筋想办法掌握叠被的要领后,做了适合被子大小的板子,借助工具的力量终于也叠出方方正正的被子。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星期天我和朱开方战友拿着120(用黑白胶卷,自己冲洗)相机,在山花烂漫处留下美好的瞬间。

当兵的回忆录

新兵连的三个月是比较辛苦的,条令要牢记,训练要达标。刚一开始有些适应不了,就连做梦都是家乡的情景。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新兵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实践证明部队的确是磨砺人意志的好地方。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但只有经过多年实践之后才感悟出,只要你付出就不可能没有收获。通过新兵连的集训,每个新兵真正达到了一个合格军人应具备的素质。
  下连队后,我们新兵连的战友分别分在汽车连和舟桥连。每年的五月,气温转暖,部队才真正开始专业的舟桥训练。因为是“舟”必须在水上,因此我们的训练一般都在江河湖泊中进行。运送器材全靠汽车连来完成,我们只管装卸。安徽西梁山位于长江中下游西岸,与当涂县东梁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又名峨眉山。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当兵三年中有二年的训练就是在这风景如画的西梁山脚下完成的。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我所在的舟桥部队装备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79式特种舟桥。在和平年代它既能搭桥,又能漕渡运输,抗洪救灾更能凸现舟桥的优势,98抗洪期间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战争年代舟桥的作用那就更大了。假如一旦长江流域桥梁被炸毁,舟桥部队就可快速架设浮桥,为我军部队南北机动畅通无阻提供保障。
  79式,顾名思义是79年定型的意思,离我82年当兵也仅3年时间,舟桥装备时间短、设备新,还没有在长江下游宽阔的主航道上试验过。非常幸运,1983年初,总参给南京军区下达了训练课目,要求在长江下游南京段组织实施浮桥架设演练,并将与六十军一道,进行实战背景下的全员重装通载演习,代号“839”。很快演习命令就下达到部队,南京军区还专门成立了以军区副司令员张明将军为“1”号首长的前线指挥部,83544部队李彩銮旅长为架桥总指挥。我所在连队负责南岸第三门桥的连接。
  1983年春节刚过,我营的二个连在南京江浦向阳电子设备厂集聚,进行专业训练,我们与兄弟连一起整天在长江的江面上扑腾。长江作为世界第三大江河,尤其是下游南京附近,江面宽达1330余米,水深在47至70米,流速每秒达3.22米。在这样的大江大河上架设舟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部队行军,而且还要满足装载五、六十吨的坦克乃至重达200吨的导弹车辆通过。不要说在我军,就是世界军史上都未曾有过,难度可想而知。首次预演虽碰到了预想不到的难题,但从中吸取教训,真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头一回。经过半年多的风吹雨淋、骄阳暴晒的考验,驻训官兵终于在训练中摸索和掌握了驾驭长江的本领,于8月3日首次锁住长江,用时仅一小时二十五分钟,为实战演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1983年9月20日,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特别对舟桥部队的官兵来说,都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公安 部、交通部下达了长江主航道水上交通管制的命令。静悄悄的黎明中,江面白浪滔天。7:30,板桥上空升起四发白色信号弹,顷刻,疏散隐蔽在长江两岸的13节巨大门桥,根据架桥总指挥的指令,成梯形向江中桥轴线开进。门桥不断向江中延伸,合拢口越来越小,被激怒的长江翻滚着白浪咆哮起来。当最后一段门桥靠近豁口时,正逢退潮,浪大流急,参演官兵沉着冷静,凭借过硬的操舟技术,稳稳地将门桥一次性驶入桥轴线,实现成功连接!经过43分钟惊心动魄的战斗,一座长1331米载重50吨的浮桥飞架在汹涌的长江江面上。成功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随后,参演部队陆军180师在师长、政委的率领下,三个步兵团分六路纵队,全副武装快步通过。紧接着步兵分队的高炮团、低炮团、坦克团以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华东地区的地方领导乘车行进在大桥上……。总共5000名参演人员,400辆汽车,120门火炮,20辆坦克,还有90匹骡马,用了一小时四十七分钟跨越长江天堑,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张明副司令员在庆功会上激动地说:一个师在1949年渡江战役时要用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过江,今天我们只用了短短107分钟,了不起!这是奇迹!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回想起来还是那样历历在目。现在的舟桥部队已经用上了现代化的卫星定位系统,比我们当年人工测量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操作步骤还用上了机械化,成功快速架设浮桥比以往更科学、先进了。

《余姚日报》于2016.12.9(副刊:岁月往事)全文刊载这篇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部队营房:

当兵的回忆录

  信息化,让我们分别近四十年从未谋面的老战友欢聚一堂!

一个连队战友的相聚,源于一次偶然的网上寻人回复。故事还得从2018年说起,我在网上搜寻同班战友杨文强多年,一次次回复皆无结果;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位陌生网友回复,后经了解他也是一个连队的战友,他说有文强的联系方式并立即组建了一个QQ群,但群内成员只有三人,后来建群的那位老战友退群,剩下二人,不是别人,就是我和杨文强战友。

  见到这么多年没有见过面的杨文强战友,我甭提有多高兴,而后我们相互加了微信,几乎每天一个问候,与此同时我们不忘询问其他战友的情况,商量着如何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找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一年的找寻,特别是通过梁冬生、邱中华、王亚冲、朱连斌、王叶林、留水根、石佩洪、王明扬等热心战友的牵线,最终我们找得100多位战友。就这样,我和文强邀了江苏、山东、浙江、安徽、上海的几位热心战友,通过网络共同出谋划策,发起了倡议,确定了各地区联络成员,组成了原舟桥31旅8连战友会筹备组,在老首长俞新如、仇昌林、江成章、孙 健、王立兵的支持和大家齐心协力下,于2019年9月20日在安徽巢湖成功举办了首次战友联谊会,重走军旅路,重温战友情。会后,受组委会之托,我给战友们收集整理设计制作了《军旅情怀》纪念册。

当兵的回忆录

当兵的回忆录

纪念册的制作,不仅展示了当年舟桥兵在训练场上紧张的训练场景,而且还展现“839”长江主航道我军首次架设浮桥成功的雄伟壮观画面。作为舟桥兵的我,每每看到这些照片,总是激动万分,感慨万千。特别是那张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作“839”长江浮桥架设的战前动员照,文强保存这么长时间完好清晰,弥足珍贵。我记得那次架桥不光军委总部首长及当时华东四省一市领导出席、观摩,我部全体指战员也参与了我军有史以来在长江主航道首次浮桥架设演练。

浮桥架通后,首长们乘座敞篷吉普自北向南检阅了参演官兵。那次长江主航道浮桥的成功架设,与舟桥旅官兵平时实战苦练,不怕困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密不可分。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据当时报载美、苏侦察卫星从原来每二小时一次飞过南京上空,改为每二十分钟在南京上空转一圈,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对那次演练的关注度有多深。对于那段往事,我们全体参演战友记忆犹新。

当兵的回忆录

长江水深巨浪滔,

自古流湍藏暗潮。

劲旅天降烟雾漫,

神龙俯首渡船桥。

全球战史无先列,

奋勇顽强拣难挑。

势壮山河惊寰宇,

扬眉吐气赞声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南京军区   舟桥   主航道   余姚   连队   浮桥   长江   安徽   首长   南京   新兵   我军   官兵   回忆录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