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一日三餐,离不开碗,碗与我们紧密相连。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和碗有太多相似之处。


我们应虚心向碗学习它的生存之道。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尝遍苦甜


碗盛得下山珍海味,也咽得了野菜粗粮,装得了千年美酒,也喝得了平淡凉水。


碗尝遍了酸甜苦辣咸,才知世间百味的不同。


人生如碗,尝遍人生悲欢,体会人情冷暖。


喜怒哀乐,皆是生活的滋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曹雪芹,一部“红楼”天下知,书里的悲欢离合,亦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出生于江宁名门望族,早年过着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日子。


在家被祖母宠着,每日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吟诗作画,斗草簪花,过着悠闲自得,不知人间疾苦的蜜糖生活。


前半生衣食无忧,后半生的境遇却急转而下,到了不得不卖田度日的境地。


家被抄后,曹雪芹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生活奔波,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勤奋读书、访师觅友。


但正因有了这番经历,曹雪芹对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


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给原本平淡的生命增加点味道。


陈奕迅在《苦瓜》里唱道:

“开始时挨一些苦,栽种绝处的花,幸得艰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吃得了苦你才知道何为甜,有了苦的滋味,才不会觉得甜过于寡淡。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方圆有度


古往今来,大多数的碗都以圆形为主,不管造型如何变,其构造都是接近圆。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泥块,一个做成方形的碗,一个做成圆形的碗,我们把圆形的碗加满水,然后倒进方形的碗里就会溢出来,圆形的碗盛的更多。


而且,在储存碗的时候,方形的碗不易存放且容易磕碰,圆形的碗可以叠放在一起,容易储存。


碗因为少了一些棱角,它的容量就大了,与别的碗之间的碰撞就少了。


人也是如此,要懂得方圆有度,不可过于莽撞,意气用事。


曾国藩早年间由于太过彰显自己的锋芒,不懂收敛,说话得罪了不少人,这让他在仕途上遇到很大的阻力。


之后他开始反思,学着收起锋芒,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发现别人的长处,在秉持傲骨的同时,与人相处言辞谦恭,这才使他后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为人处世,适当去除一些棱角,保持方圆有度,可以容纳更多东西,亦懂得与人相处。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底厚耐用


一只耐用的碗有这两个特点:


一是底部比边缘略厚,基础打得好,上面才能承载更多食物。


二是大部分的碗都是从下往上逐步变宽,由少到多,逐次增加,才更稳定。


人也是如此,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稳;从一点一滴积累,后面的路才会更好。


纵观历史,成大事者,皆需在时间里慢慢积累。


三国诸葛亮,日常多看书,多出去体察世态人情,才能坐在茅屋里和刘备畅谈天下事。


西汉司马迁阅尽千百本史书,历经十三年,潜心打磨,才成“史家之绝唱”。


明代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历经二十七年,遭遇重阻,构建古典医学巨著。


所以先有“厚积”,才能“薄发”。


我们只有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在优胜劣汰的潮流中脱颖而出。


《荀子·劝学》有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想要走得远,先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在人生风雨中深深扎根,然后才能枝繁叶茂,屹立于天地间而不惧风雨袭击。


做人如碗,把底座打好,才能经得起岁月,结实耐用。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磨练成型


一堆散土如何变成一只结实的碗?


匠人先加水把土变成泥,再把泥捏造出碗的模型,最关键的一步是,把碗胚放入熔炉经过高温炙烤,最后再次打磨,才能变成一只好用的碗。


如果温度不够,或者边缘没有打磨好,那么这只碗就会变成残次品,被人遗弃。


人也是如此,无磨练不成材,不经一番彻骨寒,难闻梅花扑鼻香。


王阳明的一生,是艰难的、困顿的、危机四伏的,而在他自己,却又是坦荡的、光明的、洒落的。


这是因为他总能坦然地接受磨难,并在磨难中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他35岁的那年寒冬里,因进谏得罪权贵入狱,不仅有刑罚还有难以抵消的寒冷,无法入眠的他开始写诗。


他并没有因为人生变故而变得自暴自弃,放弃对儒学的追求,而是很快在狱中结识了其他友人,继续讲学论道。


后来,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贵州龙场担任龙场驿驿丞,尽管环境恶劣,语言不同,身处逆境,他也能随遇而安,继续着他的儒学之道。


人生路长,磨难颇多,唯有像王阳明一样把磨难当作磨炼内心的事,我们才能锻炼出强大的内心。


在人生的险滩上不被激流阻挡,顺利航行。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装多则溢


你装和碗差不多体量的水,碗收下,但漫过碗口,碗就不要了。


碗不贪,人也应当如此。


老话说:“贪多嚼不烂”、“贪是万恶源”、“为人莫贪,贪必有祸”。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贪心没有好下场,知足人常乐。


贪财为财累。


人人都爱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身外物,够用就好,多则无益。


和珅敛了一辈子财,一朝抄家,全部清零,担着贪官的名号,被后世人千万遍地谩骂着。


贪色为色伤。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贪图美色,古往今来,多少英雄皆因沉迷美色而丧志误终身。


吕布贪图貂蝉美色,杀了董卓,自己失去了诚信,最后沦落为“三姓家奴”,被世人嘲笑。


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菜根谭》里有句话: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


世间烦恼何其多,想要清净自在,当断“心贪”。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碗碎则无用,人去万事空

人生如碗,磕磕碰碰


碗难免会磕磕碰碰,难免会有裂缝,人难免会跌跌撞撞,不那么顺遂。


但唯有经得起磕碰的碗,才不易碎,才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用得长久。


人亦如此,谁不是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长。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是许多人喜欢的诗词大家,人们不仅仅是被他的诗词折服,更是钦佩于他的人格。


说起苏轼的一生,那是相当曲折。


少年发奋读书,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进京赶考,名动京师,一路顺风顺水进入朝堂,准备建功立业,大干一番事业时,却一再遭遇贬谪。


先是杭州,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最后又因“乌台诗案”牵扯,发配到荒凉的黄州。


前半生似乎一直在不同的地方辗转徘徊,刚熟悉一个地方,又要到另一个地方,一直处在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


一生起起伏伏,几经贬谪,但行走人世,向来坦荡。


苏轼从不曾抱怨,他把这些变故当成人生的常态,苦中作乐。


在杭州,他在西湖修了苏堤为民造福;在黄州,他开荒种地,在坡地上构建自己的安身之所,还戏称自己为“东坡居士”。


无论身处哪种境界,他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苦难写成诗词,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经历造就了苏轼的不凡,为苏轼诗、词、文的创作提供了营养。


有起伏才有故事,有故事才叫人生。



人生如碗,盛一碗悲欢,品人间苦甜;


人生如碗,存一世经历,悟人情冷暖;


人生如碗,练一身本领,经岁月沉淀;


人生如碗,在磨练中自我成长,在磕磕绊绊中感悟此生,在积累中厚重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菜根谭   方圆   人生   人情冷暖   巨著   儒学   古往今来   悲欢   坦荡   美色   方形   耐用   磨难   美文   圆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