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作者:鹿鸣呦呦

编辑、校对:赵赵/壳小龟



08年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舞蹈老师廖智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两样东西:舞动的双腿和年仅一岁的女儿。在当年的新闻报道里,我们看到了她的痛苦与绝望。

经过这样的变故,人们都担心,她是否能挺过去。然而事隔多年,我们惊喜地看到,她出现在舞台上,用残缺的身体继续舞动着;她出现在雅安地震灾区,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她出现在马拉松跑道上,大汗淋漓,却笑得无比灿烂。这个笑容在告诉大家,虽然经历不幸,但依然热爱生活。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很多人都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觉得心灰意冷,对未来失去希望。我们一边钦佩于廖智的坚强和乐观,一边又一次次地深陷绝望情绪中。那么,究竟该如何在生活的泥泞中自救呢?

有这样一位老教授,当一场大病宣告他的死期时,突然意识到死亡的真实,并决定在最后的日子里,将这些对生死的切身感悟倾囊相告,这也是他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授课”。

这位老教授名叫莫里,退休多年后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就是和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所患一样的疾病,患者的四肢会逐渐萎缩,最终丧失所有的行动能力。在生命还剩最后三个月的时候,教授与他16年前最喜爱的学生重逢,有了这14堂关于生命主题的探讨。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莫里教授的学生,也是一名美国专栏作家及电视评论员,这是一本自传式纪实小说,米奇每个星期二飞行700英里去教授家,聆听这十四堂生命之课,并将整个过程和教授的箴言记录在这本书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拼命工作,看重金钱,感情寡淡冷漠。然而,在完成14堂人生课后,他仿佛重获新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重拾深埋心底的热情和善良,学会自由地释放内心的情感,并找回了失去的亲情和爱情。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如果你的人生遇到迷茫、消极时,不如来看看米奇·阿尔博姆的这本《相约星期二》,从莫里教授讲授的14节人生课中,领悟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家庭和面对死亡,重拾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盼。



01 面对自我:珍视当下的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

如果某一天,我们的身体不听使唤,生活要靠别人来料理,我们将如何看待自己呢?

第二个星期二的主题是“谈论自怜”。莫里的病情每况愈下,渐渐地,他的手不能自主抬起,头部不能灵活转动,甚至,连上厕所擦屁股的事情也要交托他人。米奇看着曾经生龙活虎的教授,如今却被“禁锢”在这副躯壳里,他很是心痛,并问教授是否会自哀自怜。莫里坦言,有时候会,尤其是在早上,会掉几滴眼泪,但这样的时间不长,因为他随即就会去想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比如,他现在又可以像婴儿般享受被照顾的乐趣,又比如,这个病让他慢慢死去,他可以有时间好好地跟人说再见。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莫里八岁时失去了母亲,医院发来的死亡通知书,是莫里向大家念出来的,年幼的他不懂、也没来得及和母亲好好道别,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母亲去世后,既不会说英语又没受过教育的父亲时常失业,加上弟弟又患上小儿麻痹症,九岁的莫里靠卖杂志挣的钱补贴家用。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得到过父亲一点爱的交流和抚慰。他幼小的心灵如同干涸的土壤,渴望爱的滋养,好在不久后,开朗热情的继母的到来,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些许温暖和光亮。

或许因为童年的遭遇,莫里在自己最后的日子,不会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自哀自怜,相反,他坦然地接受他人的照顾,就像婴儿接受母亲的照顾一样;他也不会因为这具慢慢萎缩的躯壳自惭形秽,相反,他接受电视采访和报道,与学生们一直保持联系,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给别人,他想好好与大家道别。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其命运,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人这一生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当你身处逆境时,与其自怨自艾,埋怨命运的不公,不如转换视角,发现美好的一面,感受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情绪,不要羞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和爱意。当你顺风顺水时,也不要忘形,好好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多多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珍视每个当下的自己。



02 面对他人:活着,就要与世界建立爱的联系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他的诗中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于从小缺爱的莫里来说,他也不愿意自己成为“孤岛”,他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应该充满拥抱、交谈、欢笑与道别。即使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他也不愿意失去爱的能力。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或许以世俗的观念,一个人到了病入膏肓,什么都要依赖他人时,只会羞于见人,整日躲在房里。对于这类羞耻感,老教授嗤之以鼻。他甚至比在大学教课时更忙,每天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和朋友,接受电视台采访,回复大量的邮件,不到最后一刻,他都不想与世界失去联系。

在莫里看来,面对他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爱的联系,这是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要保持的习惯。

在第一个星期二,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世界”。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来说,他应该是最被别人同情的那一位,可莫里教授在每日的读报中,只要看到世界其他角落的人遭受苦难,就会流泪。而米奇,一位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报道过多少不幸的人和家庭,他却从未哭过。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莫里告诉米奇,他在患病以后最大的体会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信赖、是原谅、是用你的时间来关心和陪伴他人,因为金钱或物质的东西无法替代爱和温情。莫里对自己的物质生活一向要求不高,这么多年,家里除了医疗器械,几乎都没有添置过新的东西。

但是,“这间屋子充满了爱、教诲和交流,充满了友谊、柔情、坦然和眼泪。”每天都有那么多客人光顾,与其说他们是来安慰莫里的,还不如说是从莫里这里寻求心灵的宁静与抚慰。每一个来访者都能看到莫里迎向他们由衷的微笑,听到他饱含热情的招呼声。

诗人彭沙尔说过:“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而我们在面对他人时,总是习惯于疏离与防范,对于自己的小利益,则严加看护,不容一丝侵犯。于是,我们总是与真挚的友谊失之交臂,甚至与他人产生无谓的争执和怨怼。



03 面对家庭:家,是守护你的地方

家,对于你意味着什么呢?

在莫里看来,家庭意味着:有人守护着你。他难以想象,如果自己是孤身一人生活,这个疾病会令他多么绝望。尽管家人不是时时在侧,但只要知道他们在守护着自己,他就安心,这是莫里在母亲去世时最想得到的家的安全感。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谈到妻子夏洛特,莫里感叹爱人是其他任何一种关系都无法取代的。他们在一起相守已有四十四年,夫妻俩的性格迥异,一个健谈,一个内向,但他们彼此尊重、彼此爱护。在照顾莫里的日子里,夏洛特会按时提醒他吃药,帮他按摩一下颈部,聊聊儿子们的事;而在深夜,当莫里咳得无法入睡时,也是夏洛特整夜整夜地陪伴和守护。

莫里对于婚姻有他独到的体会,他说,婚姻其实有章可循,它需要互相尊重,懂得妥协,开诚布公,等等,但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有相同的价值观,也就是双认可婚姻的重要性。

谈到孩子们时,莫里显出一脸的幸福。他一边看着儿子的照片,一边说:“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他把养育子女看成是这世上不可错过的经历,因为这种美妙的体验是任何人、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事实上,他也把两个儿子培养地很出色,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充满爱心,也从不吝啬表达爱。莫里对儿子们的世界给予极大的尊重,并为他们自豪,他不愿他们守在床边伺候他。因为他觉得这个疾病不该毁了所有人的生活。

《礼记》里讲:“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父子亲近,兄弟和睦,夫妻恩爱, 这个家一定兴旺。

任何一段婚姻,都会遇到磕磕绊绊,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要持守携手一辈子的信念。从一开始就要慎重考虑,然后在互相容纳、互为尊重下共同进退。孩子是夫妻的结晶,会让为人父母们深刻体会爱和责任的意义,这种体验是人生的重要财富。



04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该“向死而生”

“非常遗憾,你快死了。”当医生宣告诊断结果时,莫里只感到无力和绝望。看着周遭的一切依旧按原有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甚至感到震惊,难道世界对他的厄运无动于衷?

他不断地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最后,他选择了后者,决心让自己死有所值,将自己作为教科书,通过观察最后阶段身体的变化和死亡的过程,让人们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莫里整日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维反而比以往更为活跃,他领悟到“要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既然所有人早晚都要面对死亡,那就坦然接受,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

可惜,在死亡这件事上,就算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莫里认为,这世上大部分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活着,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如果人意识到自己会死,就会时刻做好准备,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莫里渴望着出去尽情奔跑,尽情呼吸外面的空气,但他不能,所以,他比任何人更注意他视线范围内窗外的风景。他会注意到树的变化,感觉到风的大小,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他无比重视“精神”的力量,对世界各地寄来的信件几乎一一回复。没有煽情空洞的鸡汤,只有真诚、幽默和乐观,一封封的回信好像一帖帖治愈创伤的良药。他告诉米奇,人之将死时,物质需求、工作成就等等,都会显得无足轻重,只有精神力量可以支撑他的意志,这不是多愁善感,而是他的真实感受。

终究还是到了最后一节课,在第十四个星期二,米奇如约来到这栋熟悉的房子,教授依旧在等他,但这一次他非常地虚弱。莫里望着自己的学生,吃力地说出两个字:“爱……你!”他让学生紧紧地抱住了他。 “相爱或者死亡”这是莫里教授最爱的名言,也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尔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即“向死而生。”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每一时每一分都在向着死亡靠近,那么我们就能视自己、视这个世界的每一刻都独一无二。生活固然有压力,但沉湎于此,只会让时间白白流逝。我们还是会忙忙碌碌,但总有一些美好存在,比如辛苦一天回到家,孩子的笑脸、妻子准备的热汤;又比如开车时,你给别人让道,对方给你竖起的大拇指等等。

“向死而生”是一种决心,一种意识到自己会死,而要努力去生得美好的信念。



05 写在最后

人生无常,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就如莫里教授不会想到一场疾病让他突然直面死亡。好在我们还有机会,聆听这位老教授对人生的真知灼见,重新珍视自我,尊重他人,珍惜家人。


一位老教授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活”的法则


重要的是,与世界建立爱的联系,以“向死而生”的决心,打开心扉,勇敢地爱自己、爱他人,积极、乐观地生活。

这14堂人生课,是一次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爱守护爱的历程,愿这些智慧又豁达、深刻又美好的语句,陪伴我们的人生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人时   教授   美文   法则   绝望   热情   儿子   美好   母亲   星期   婚姻   疾病   东西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