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爱我,你怕了吗?关于水产品安全你知多少?

夏天的快乐有很多,掰掰手指数不完,空调、西瓜、冰可乐、夏夜的风……当然也少不了和朋友坐在大排档大口大口吃肉喝啤酒的快乐。小龙虾、生蚝、花蛤、鱿鱼、螃蟹……蒸煮炒烤,想想心里就美滋滋。

但是,随着水产品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水产品的质量也受到公众和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水产品安全性事件屡被曝光。下面,小C就给大家讲解关于水产品的安全风险因素。

海鲜:爱我,你怕了吗?关于水产品安全你知多少?

贝类海鲜

·副溶血性弧菌·生物毒素·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一种致病性微生物,天然存在于海水中。

在贝类海鲜中,生蚝的副溶血性弧菌的不合格概率相对来说较高。食用含有该致病菌的海鲜后,可引起发烧、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当海水发生赤潮,一些藻类会产生生物毒素,这些毒素被周边的水产动物吸收,富集在水产品上。该毒素对水产动物本身不会造成致毒致病,但是人体摄入后,会出现腹泻、呕吐等各种中毒症状。根据这些毒素所导致的症状及毒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记忆缺失性贝毒、原多甲藻酸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等。

甲壳类海鲜

·寄生虫·

说到海鲜的寄生虫,异尖线虫最为常见。这里有一条长长的生物链。

异尖线虫的虫卵随哺乳动物的粪便排出,在水中发育为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如虾等甲壳类动物吞食,而后吞食了甲壳类动物的鱼类(主要是鲱鱼、鲑鱼、金枪鱼等)得以感染,哺乳动物又因吞食了被感染的鱼类使异尖线虫寄生其体内并发育为成虫,人类因食用带有异尖线虫幼虫的鱼类而被感染。感染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腹泻及过敏等症状。[1]

人工养殖水产品

·药物残留·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汇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致使水生生物抵抗力低、发病率增加。

为了防病治病,渔业用药被大量使用,包括磺胺类等兽药,敌百虫等农药。若长期摄入含有这类农兽药残留的水产品,容易导致人体各器官功能紊乱或病变,损害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还会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致畸致癌。

敲黑板

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常见的不合格兽药有哪些?

【贝类中的氯霉素】

【鱼类中的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国家要求

氯霉素、硝基呋喃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均不得检出。

▌原因解析

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存在养殖户和销售经营者,为了防治水产品疾病,在养殖、运输、现货暂养等环节违规使用氯霉素、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所致。

水发水产品

·甲醛·

水发水产品指的是水浸泡销售的干制品水产品,水浸泡销售的解冻水产品,浸泡销售的鲜水产品以及类似的水产品。[2]

甲醛是一种毒性较强、具有强烈的杀菌防腐功能、可以破坏生物细胞蛋白的物质,是一种廉价的工业防腐剂,35~40%的甲醛水溶液就是福尔马林。

个别不法商贩为使水发水产品看起来色泽亮丽、形态饱满以及延长保藏期,会违规添加甲醛(福尔马林)、工业双氧水和工业氢氧化钠等。

残留在食品中的甲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人体过敏、肠道刺激反应、食物中毒等疾患。

是否有一点点怕怕?

喜欢吃海鲜的小伙伴们不用太紧张,小C给你支招

·享用“夏天的快乐”正确方式·

1.通过正规渠道采购新鲜的水产品

消费者在购买生食水产品时要到证照齐全、卫生设施完善的摊档购买,可通过观察产品色泽是否正常,按压产品看其是否有弹性,以及闻其气味是否有异味等手段来判断产品是否新鲜。沿海地区的居民不要在有毒赤潮预警期间“赶海”打捞或采食海产品,平时也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海产品。

2.低温贮存并尽快食用

消费者购买后的生食水产品要尽快进食,以保证产品的新鲜和安全。如不能立即食用,务必将其置于冰箱中低温贮存,以免存放不当导致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食源性疾病。若贮藏了一段时间的动物性水产品闻到有不良气味,不可继续食用。

3.避免进食未煮熟、生腌水产品

食品制作前彻底清洗,必须烧熟煮透,带壳贝类在烹煮前宜先去壳,并去除中肠腺等内脏,让热力较易渗透;或以100°C煮至贝壳张开,然后再多煮3至5分钟。

参考资料:

[1]缪苗,黄一心,沈建,等.水产品安全风险危害因素来源的分析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2018,9(19):5195-5201.

[2]百度 百科-水发水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水产品   海鲜   弧菌   大口   赤潮   线虫   氯霉素   贝类   硝基   呋喃   兽药   鱼类   甲醛   毒素   人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