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分之艾灸养生

节令特征

秋分为阳历9月22日、23日或24日,太阳处于黄经180°。此时,太阳又直射赤道,即在黄赤道的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秋分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大雁、燕子、杜鹃等候鸟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浅谈秋分之艾灸养生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并用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干涸了。

养生要点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养生亦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此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的调摄皆应不违背“养收”的原则。

秋分之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较为敏感,若调摄不当易引发腹胀、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疾病,故温阳健脾、调理肠胃亦是秋分时节的重要养生法则。

浅谈秋分之艾灸养生

艾灸养生

(1)配穴

1)脾俞:艾灸脾俞可温阳健脾,是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浅谈秋分之艾灸养生

2)三阴交:穴出《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凹陷处。是人体养生保健重要的腧穴之一,艾灸该穴可调理肝、脾、肾三经,既可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也可调节阴阳平衡。

浅谈秋分之艾灸养生

3)上巨虚:穴出《千金翼方》,,《内经》名其为巨虚上廉。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在髌韧带外侧之犊鼻穴直下6寸,或于足三里下3寸处。艾灸该穴可调理大肠气机,是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浅谈秋分之艾灸养生

(2)灸法

1)艾炷灸:艾炷无瘢痕灸和瘢痕灸均可。7~9壮/穴,2~3次/周。若施行瘢痕灸,应注意灸疮护理,建议专业人员施术。

2)艾条灸:艾条温和灸、回旋灸或循经往返灸均可,45~60分钟/穴,2~3次/周。

3)器具灸:45~60分钟/穴,2~3次/周。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艾灸   秋分   后缘   阴平   瘢痕   太阴   阳气   阴气   赤道   大肠   阴阳   胃肠道   寒冷   天气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