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院建设热潮:国家队跑步入场,民营还有机会吗?

导语:普华永道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医疗服务产业在资本的助推下迅速发展与迭代,以民营医院和诊所代表的医疗服务实体,历经几轮高峰发展,呈现出了多样的变化趋势。

6月19日,第六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投资年会“医疗健康产业价值投资与新生态发展”分论坛上,普华永道中国交易战略及行业主管合伙人钱立强回顾了近十年以来的中国大健康产业并购活动,并展望了未来各细分赛道的投资热点。

“我刚开始做医疗的时候,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还是8万亿,过了几年,市场规模已经至少增长了50%。”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医疗行业并购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交易战略及行业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说。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其中包含医药及CROCDMO、流通与零售、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多个子领域。

图片

资本热潮:从医院延伸到大健康

自新医改以来,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投资热情不断提升,各赛道资本运作活跃。

钱立强表示,从2012年至今,中国大健康产业投资经历了几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2016年。“2015年以前,国家给了很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投资。在2016年不仅有国内投资,还有很多跨境投资,把这一年份推到了投资的高峰。”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医院投资交易数量为26起,交易金额为22亿元,而到了2016年,交易数量达到108起,交易金额达到161亿元,翻了5倍不止。

“不过,资本进入之后,却发现医疗投资没有那么简单,退出不容易,投后管理非常复杂,所以投资的理念相对有所回落,进入到了理性投资或者说价值投资的区间。”钱立强说。

图片

普华永道《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并购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

信息来源:私募通、汤森路透、公开信息及普华永道分析

而到了2019-2020年以后,投资趋势又发生了改革。“我们经常讲‘冰火两重天’,大量医院的投资都是并购型的投资,而且集中在头部的企业。”钱立强说。同时,随着资本意识到投资医院本身具有一定投后整合的复杂性,就将目光转移到大健康概念的赛道之上,包括体检、健康管理、养老、检验检测等。

疫情的到来也推热了困境类投资及数字医疗。一方面,部分企业受疫情影响面临发展困境、财务困境;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医疗也成为了投资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几个细分赛道——医院、院外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医疗信息化及大数据,发展进程各异,投资主题并不相同。以医院为例,其已进入到了周期性阶段,行业周期套利与行业整合成为主流;而对于互联网医疗与院外健康管理来说,正处在初级阶段,行业转型发展是主旋律。

钱立强指出,虽然近两年受限于疫情,中国的海外并购相对停滞,但是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疫情有所好转的话,中国的医疗行业走出海会成为一个主题。“一方面是进行国际协作,另一方面是去收购一些好的医院资产,寻求境外的发展。虽然短时间内没有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趋势,我们认为在疫情后中国大健康产业会走出去。”

图片

三甲国家队跑步入场

在康复医学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康复科和康复医院的建设显得颇为被动。

1994年首批评为三甲医院的“大IP”们,就是因为评选才创建了康复科。2011年在全国开启的康复学科新建潮,也是因为原卫生部发文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

不过,在“手术至上”的三级医院眼里,康复科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存在。

一家三甲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对此颇有同感。即使他所在的康复科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医院也没有分配病房给康复科,因为康复创造的收益很低,医院不愿意腾出空间和人手来发展,一定会优先把资源给能开展外科手术的科室,比如骨科和神经外科。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大三甲主院区的外科床位是稀缺资源,而大量的病人为此排队数月,门庭若市。上述康复科主任告诉八点健闻,很多三甲医院外科住院时长已经缩短到了5、6天,有的病人刚做完手术,第二天手脚还肿着,就被要求出院。

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在医患都缺少康复理念的时代,即便有医生建议病人进行康复,病人也会无奈表示,“住院花了很多钱,哪有钱再做康复,活着就行了”。

而现在的康复更像是一场消费升级,做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功能恢复。

不过,热门的综合医院不会扩大康复病床,三级医院的延伸主要靠与二级医院、民营医院合作建分院和专科中心。上游的手术量足够多,下游的康复自然就有广阔市场。

正如医改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划分一样,康复网络中的三者各有分工:三级医院解决术后急性恢复期的疼痛消肿问题,具有较强的医疗属性;二级医院和民营医院主要面向急性期后病人,该类病人病情已相对稳定,医疗风险小,更容易形成标准化治疗方式;最终,慢性期患者回到社区和家庭,有需要再到中心康复科随诊。

全国康复学科排名第一的华山,早些年就是通过和社区、地方、二级医院合作的形式,成立分中心或分院,将自己的康复科进行延伸,吞吐病人。

2003年开始,在康复治疗三级网络之下,华山医院占领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康复制高点。一级是华山医院总院和北院,二级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华山医院东院,三级则是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双向转诊。

通过这种方式,原本在总院没有病房的华山康复,借着各分院有了100余张病床,用于承接外科术后及度过急性期的病人。

后来借着政策转型为上海市第一、第三、第四康复医院,曾经就是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各个分中心及分院,直到在政策要求转型下自立门户。

图片

当然,所有的合作,都离不开三级医院的响亮招牌。

对于社会资本而言,从无到有建立康复医院,病人来源和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公立医院的支持。这样的合作既解决了公立医院扩张的筹资难题,又打到了民营缺少医疗资源和稳定病源的痛点。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合作关系建立后,牵头三级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定期去各中心出诊、查房、会诊,其他骨干出任各中心行政领导,搭建康复诊疗标准。对于康复医院来说,如果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减少对三级医院转介病源的依赖,就算“出师”。

一位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工作多年的治疗师告诉八点健闻,2012年医院刚刚转型时,约3/4的病人来自三甲医院的转介,只有1/4的病人是自己找过来。这两年医院品牌做出来后,对三甲的依赖性减少,病人来源的比例也在慢慢改变。

康复自媒体“康知了”在其举办的活动“康复中国万里行”的走访中这样概述华山康复的扩张经验:从刚开始的10张病床到现在拥有病床100张,年收治病人约1500人次,门诊量2.6万。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三级医院开始重视康复,效仿华山康复的模式。

上海交大九院,在离总院区50公里外的郊区奉贤,有一个合作紧密的奉城分院。在医联体之下,这家二甲医院保持独立运营,康复科交由交大康复科托管,总院负责帮分院收病人、规范技术、申报课题。

不愁病人的大三甲只是少数,大部分三级医院都面临着医改利刃下的生存困境。当药品耗材利润空间被压缩,公立医院就得开展医疗服务创收。

据媒体报道,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在市内其他更强三甲的强力竞争下,传统大临床或大专科都没什么机会了,错位竞争发展康复成效卓著,7年来康复收入从2000万增长到2个亿,医院全员员工人均收入翻番。

一些早期转型、大力发展康复的成功经验,让迟来的公立医院闻风而上。他们纷纷抛出最优质的资源,与上市公司、专业学校合作,派出康复将帅出任分院行政领导,在另一片疆域插上医院的旗帜。

图片

民营还有机会吗?

“国家队”入场之后,会对整个康复行业造成什么影响?

多位民营康复医院管理者告诉八点健闻,建分院和抓专科医院的确是公立医院近年来的扩张方式,但是康复医院的“蛋糕足够大”,从业者并不担心,民营的生存空间会受到挤压。

老龄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老人的问题不管精神还是身体上的,大多都和功能的衰退有关,而康复正是对功能的恢复。特别是中风以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康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有场所来完成。

“公立医院也在做康复专科医院,但哪怕是投资20个亿,也就是五六百张床位,比我们大,但仅仅是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就有2300多万病人,需要多少张病床?大多数还是需要民营医院这家100张,那家100张凑起来。”一位资深从业者说。

一些从业者则认为,公立康复专科医院虽然病床多,但是不能做连锁,社会办医做的好,则可以开康复连锁机构,将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乐观者甚至断言,未来,在康复医院上,社会办医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比公立康复医院要大。

而且,乐观者认为,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社会办医,做康复的越多,投资越多,那么整个社会对康复的认识程度就会提高,康复的市场需求就将进一步释放。

图片

虽然诸如地产、保险等社会资本入局康复医院的心态各不相同,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处于何种目的,各方入场,为行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此前,康复医院在财务上是微利甚至亏损,对于民营资本来说,经营的头3年压力巨大,而泰康等资金雄厚的社会资本的进入,无疑会给行业投注信心。

而且,在理想三级康复网络中,公立和民营康复医院将承担不同的功能。公立医院的优势是病源,它们主要承接病人急性期的康复,之后则通过三级网络输送给下级医疗机构,这也符合医改的方向。

医保作为“无形之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据八点健闻了解,在浙江等DRGs改革的先行区,因为骨科等耗材大科受到了较大冲击,一些民营医院已经开始转型做康养结合,浙江各地的医保部门也在讨论适合康复项目的床日付费方法。

浙江湖州去年12月出台的住院费用按床日付费结算方法,康复类疾病的床日费用根据医院等级和患者病情,三级医院分为445元和265元两档,二级医院分为315元和185两档。对当地的民营医院院长来说,这是个转型康养的利好消息。

此外,广阔的市场空间既可以在康复专科医院,也可以是康复社区门诊。

“对于康复行业,更加广阔的市场还是社区和家庭。服务模式怎么做,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想象和探索的空间。”三真康复董事长成扶真说。

三真康复目前拥有一家三级康复医院、两家二级康复医院和五家社区医疗机构,集团目前仍希望继续搭建从医院、社区到家庭的完整三级康复连锁网络。

当然,也有从业者在热潮中保持冷静。蒋萌2013年投资了第一家康复医院后,此后再也没有投资第二家康复医院,虽然近年来收到了很多地产公司的问讯,但是他算了一笔账,在养老社区内,1000张床位的养老院,只能支撑50-100张病床的临床康复需求,但是大部分养老机构体量都不够大,200-500张床位的养老院,撑不出一个像样的康复医院。

他看到,前两年地产、保险公司重金投入的一些康复医院,虽然硬件设施齐全,但是缺少病人,仍然每年承受着巨额亏损。一些地产公司虽然以康复医院作为养老房产的一大卖点,但是医院往往迟迟不能交付开业。

“康复医院虽然是个低门槛的行业,但是对于社会资本来说,想要做出特色和品牌,其实并不容易,是个长期投入的过程。”多位受访者告诉八点健闻,在热潮之后,康复市场也会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康复医院建设热潮:国家队跑步入场,民营还有机会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华山   医院   专科医院   赛道   分院   疫情   病床   中国   热潮   国家队   病人   资本   医疗   机会   产业   社会   健康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