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下”的中药,是第一煎后下还是第二煎后下?

众所周知,中药煎煮很有讲究,“先煎后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先煎”讲的是,有些中药在正式群药共煎之前,先单独煎煮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通过增加煎煮时间,来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后下”指的是,在群药共煎快结束之前再放入的药品,目的是为了通过减少煎煮时间,也尽可能保留有效成分。那么,“后下”的药到底该怎么下?对于现在一般中药汤剂煎煮2次的煎药习惯来说,是第一次后下,还是第二次后下呢?

“后下”的中药,是第一煎后下还是第二煎后下?

中药煎煮很讲究

其实大家的一般做法,都是在第一煎的最后,放入“后下”药。等到第二煎时,就是群药共煎。这是大家的一般做法,其实没问题。但是,现在网上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后下”药应该在第二煎的最后来放,这样才是真正的“后下”。那好吧,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后下”的中药,是第一煎后下还是第二煎后下?

中药后下

首先,希望在第二煎最后放入“后下”药的原因,主要就是从有效成分的角度考虑。如果处方中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并且医生标注“后下”的话,实际上是希望能够保留住这些挥发性成分。所以,相比第一煎时后下,在第二煎时后下,这些药材煎煮的绝对时间明显更短,也就更有利于保留住挥发性有效成分。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想法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问题就来了。

比方说,如果在第二煎时放入“后下”药,这就意味着在第一煎时,组方并不完整。有至少一味或几味药,没有参加群药共煎,这实际上相当于更改了医生的处方,把这几味药去掉了。然后,在第二煎时,其他药物已经被提取过一次,药效药力有所变化,而这时加入这几味新药一起煎煮,这实际上也相当于更改了医生的处方,把药物之间的实际用量配比改变了。因此,理论上看,哪一煎的煎液都不符合治疗要求。

“后下”的中药,是第一煎后下还是第二煎后下?

第二煎时才放入后药?

再往前说,其实很早之前,在资源丰富的时候,中药汤剂煎煮也只有一次,并不是反复煎煮二次后合并煎液。这一点,从《伤寒论》里就能看出来。比方说桂枝汤的煎煮法: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很明显,只煎煮1次。

再比方说,小柴胡汤的煎煮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里面虽然有个“再煎取三升”,但它前面有个“去滓”,所以,真实含义并不是第二煎,而是把第一煎的煎液浓缩到三升,其实也只是煎煮了1次。所以说,以往的煎药方式,本就只有一煎,如果需要后下,自然在第一煎时后下。

“后下”的中药,是第一煎后下还是第二煎后下?

伤寒论

综上,我们建议大家,“后下”药还是在第一煎时后下比较好哦。

【小金药师说药事】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小金   中药   汤剂   伤寒论   目的   挥发性   处方   药材   放入   讲究   药物   成分   做法   医生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