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小段子


中西医小段子

之前有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关于中西医治疗肺炎的段子:

西医:你不科学!

中医:我在喝汤药!

西医:你配方不严格!

中医:我在喝汤药!

西医:你未做临床三期!

中医:我在喝汤药!

西医:你过不了美国医药认证!

中医:我要出院了,您慢慢研究!

西医:这一定是自愈……

这虽然只是网络上博君一笑的段子,在中医却有疗效的背景下,背后却能看出某些中医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即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中医界对此常见的说法是,中医是一种有别于西医的不同的系统,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这种说法虽然是在辩驳,但也默认了传统中医本质上不具备科学性。更有对中医的批评者认为,中医治疗产生的疗效,在药理作用机制不明的情形下,本质上只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首先来看药理的作用机制,而药理的作用机制不能离开自身的理论范畴来认识。这种西药的化学分子物质作用于人体产生的效应,背后是一种「还原论」的哲学观,希望从微观的理解来获致整体宏观的认识,在药物层面,微观的抗菌或抗病毒效果会反映到整体宏观层面的症状好转。中医理论早期受道家思想影响,对病症持以整体论的方式来看待,认为人体生病是因为内在平衡被打破,而药材各有偏性,通过药材的偏性来扭转恢复人体的平衡。发展至《伤寒论》后,更是综合人体各方面对疾病抗争趋势的反应来辩证,譬如:阴、阳(身体的衰弱或强盛);表、里(病位在体表或消化道)或表里之间。辩其方证而选择方剂给予治疗,这种方法讲究辩证时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已经脱离了早期的玄学思想,呈现出某种理性意识。所以中医或西医的药理机制,只是在各自整体论或还原论的框架下,产生各自不同的认识,这里面涉及到认识论的差异,中西医其实都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对方,否则必然会产生极大的谬误。然而在「科学主义」思维当道,科学医学成为权威掌握话语权的今天,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中医学的压制。

再来看安慰剂效应,西药的临床研发过程中,通常需要设计双盲实验来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来获得药物真实疗效的数据。当「科学医学」将安慰剂效应弃若敝履时,背后反映出其只重视有形的物质力量而轻忽无形的精神力量。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科尔斯研究发现,从临床试验来看,抗抑郁药80%的疗效都可归功于安慰剂效应,数据显示,6中主要的抗抑郁药的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的表现并未超过安慰剂-糖丸。安慰剂效应甚至能出现在外科手术上,200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贝勒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中,为三组患了膝盖病痛的病人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第一组和第二组病人都使用的标准手术治疗,第三组病人得到的是一个有切口的,与标准手术过程相同的「模拟」手术。结果令人震惊,接受「模拟」手术的那组病人康复的情况与其他两组一模一样!由此看来,所谓「科学医学」在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时,除了药物的疗效之外,仍有相当大比例的疗效来自其所要排除掉的安慰剂效应。据此笔者合理的估计,中医治疗的疗效,除了药物疗效外,不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存在,这部分有待于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可以展开。#中医来了##中医学习##中医知识##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康涅狄格   安慰剂   汤药   药理   西医   中西医   段子   疗效   药物   病人   效应   中医   思维   机制   人体   医学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