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小伙,命悬一线,竟是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之求因诊断

【前言】

弊号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推送案例分享了,我知道关注弊号的朋友都很愿意看案例分享,也不是我凡尔赛,手头上的确积攒着不少令人“拍腿叫绝”的经典案例,奈何由于种种原因(lǎn),尚未成文。最近,很高兴看到医院即将设立血栓专病门诊,于是又想起一个经典案例,不吐不快。

关于血栓的相关指南和共识,无论是在内科(呼吸科、心内科、血液科等),还是在外科(创伤骨科、血管外科等),甚至还有生殖科,都有不同的专科医师在关注和推进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确实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其中,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编写的《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明确指出了求因诊断的相关检查,甚至对这些试验项目的影响因素都作了阐述,写得很好。

本案例就充分体现了求因诊断的重要性。


【案例经过】

1.现病史:男,14岁,自述于2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下肢胀痛,呈阵发性,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好转,无呼吸困难,无胸闷气促等不适,遂于2017年12月26日至某某附属医院就诊,肺动脉CTA检查:1.右下肺动脉主干及基底段各分支、左下肺动脉主干不完全栓塞,2.左侧少许肺炎。静脉彩超: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1.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肺动脉栓塞;建议手术治疗,家属未同意,予以对症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反复出现,1天前再次出现左下肢疼痛,活动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

2.体格检查:神志清醒,正常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侧下肢大腿、小腿均广泛肿胀,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稍高,无水泡,未见明显浅静脉曲张,无皮肤色素沉着,无皮肤溃疡,轻压痛。股动脉、腘动脉搏动正常。

3.既往史:2015年因肺栓塞在某某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14×10^9/L、RBC 4.28×10^12/L、HGB 129.2g/L、淋巴细胞比例0.136,中性粒细胞比例0.771,超敏C反应蛋白58.04mg/L,提示炎症;凝血四项基本正常,D二聚体定量25804ng/mL;肝肾功能、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功能详见下表。

表1: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结果

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PT

15.8

s

9-15

Fg

2.09

g/L

2-4

APTT

35.5

s

23-40

TT

16.5

s

9-15

DD

25804

ng/ml

0-450

5.处理经过

(1)放慢鼠标,发散思维,方能发现蛛丝马迹。如果说做科研有时也看运气,那么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也要看运气。这天正好轮转到凝血岗,审核报告时,忽然发现一个年轻患者,住在血管外科,凝血四项完全正常,唯独D二聚体显著升高。直觉告诉我们,这个患者可能不简单,于是翻看了一下诊断,“血栓”二字映入眼帘!本来嘛,血栓病人住在血管外科,检验科医生还有什么必要多此一举呢?但是,正是患者14岁的年龄和血栓的诊断放在了一起,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强烈关注!这个患者,不简单,一定要追查到底!

首先加做了抗凝血酶(AT),结果就是那么巧,显著降低,为41%,太好了!但是不要忽视了,他此时仍属于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且使用了肝素抗凝,这两方面的因素理论上都可使AT减低!进一步追查,发现其父亲也有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还有什么可说呢?继续深入挖掘吧。于是与患者父亲详细沟通,征得知情同意后,对包括患者在内的三代家系共6名成员进一步调查。

(2)严谨求实,排除诊断,终得基因测序相助。考虑到东方人群遗传性易栓症的最常见因素,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等抗凝蛋白的缺乏,而获得性易栓症最常见的因素,还是抗磷脂抗体综合症和肿瘤。于是进一步对6名家系成员检测蛋白C和蛋白S活性,结果均为正常,而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肿瘤相关筛查均为阴性。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三代人中,均发现有AT活性和抗原同时降低的表现,分别为患者、患者父亲、患者祖母。详细检查见表1。

14岁小伙,命悬一线,竟是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之求因诊断

最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唐宁老师和王雄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AT蛋白的基因测序,结果表明,SERPINC1基因发生了错义突变,导致第462位氨基酸由野生型的半胱氨酸(Cysteine,Cys)突变为酪氨酸(Tyrosine,Tyr),至此,可以明确诊断为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I型抗凝血酶缺乏症。基因测序结果见图1。

14岁小伙,命悬一线,竟是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之求因诊断

(3)求因诊断,精准定位,为长期有效治疗打下坚实基础。正如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友病一样,遗传性易栓症当前也没有治愈手段,但是仍然可以通过长期的抗凝治疗,使机体免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而本案例中的患者,正是由于没有对血栓的病因确诊,也没有采取恰当和长期的治疗,才会一再复发,乃至于危及生命。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取栓后,出院仍长期服用利伐沙班治疗,随访至今,没有再发血栓。

耐人寻味的是,即使是相同的临床表型,但是不同人也可能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例如患者的祖母,同样也是存在基因突变,且AT活性、抗原均降低,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发生过血栓性疾病,甚至在没有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然健康地生养了三个儿女。

无独有偶,最近我们又再次发现遗传性AT缺乏的家系,仍然是由祖母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但令人心碎的是,这个家系接受调查的11人中,有9人均携带了AT基因突变,且已有4人曾罹患深静脉血栓病史,更有甚者,其中有1人已不幸离世。由此观之,血栓性疾病的求因诊断,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14岁小伙,命悬一线,竟是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之求因诊断

-求因诊断在路上-


【案例分析】

1.何为易栓症?为什么携带有同样突变的家系成员并不都发生血栓栓塞症?哪些血栓病人最值得我们进行求因诊断?

易栓症(Thrombophilia)[1]是指存在抗凝蛋白缺乏、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凝的血栓栓塞倾向。从定义来看,我们很显然可以发现,易栓症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最常见的是抗凝蛋白缺陷,包括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这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易栓因素;而凝血因子缺陷,例如因子Ⅴ的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这些在咱们亚洲人群是罕见的。而获得性易栓症,重点包括易栓疾病和易栓因素,这点也很重要。

早在1946年,德国病理生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内皮损伤,血液瘀滞,高凝状态。”其中,血液瘀滞和内皮损伤,就是我们说的易栓因素,包括制动、创伤等。在本案例家系成员中,父亲和儿子均有血栓表现,但是奶奶却从未发生过血栓性疾病。何故?进一步调查发现,父亲是长途火车司机,儿子爱玩电脑游戏,均有“制动”的因素;而相反的是,奶奶非常喜欢运动,每天都要走几公里路。遗传性抗凝蛋白的缺乏,外加获得性易栓因素的作用,可能是导致相同的基因型,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的原因。

本案例中,我们敏锐的嗅觉,为患者的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不可谓不重要。那么,怎么培养这种敏锐的嗅觉呢?我们需要牢记以下几点[1]:①发病年龄轻(<50岁);②有明确血栓家族史;③复发性血栓;④罕见部分血栓(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外);⑤无诱因的血栓;⑥女性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激素治疗后的血栓;⑦复发性不良妊娠(当然要注意排除抗磷脂抗体综合症),⑧口服华法林时发生皮肤坏死;⑨新生儿爆发性紫癜。对于我们检验医生来说,第一条,发病年龄轻(我更多关注的是45岁以下的)是最重要的,因为有无家族史、是否复发等因素不是不重要,而是这些资料检验科医生不容易获得。

2.在易栓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还有多少误解等着我们去澄清?

血栓急性期可消耗抗凝蛋白,引起相关检测结果降低,而抗凝药物也可以影响抗凝蛋白的检测。例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结合抗凝血酶,从而短暂影响抗凝血酶活性,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也可以影响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指南建议[2],应避免在使用上述药物时检测抗凝蛋白,而建议停用肝素24小时后方宜检测抗凝血酶活性,维生素K拮抗剂停用2-4周,且INR正常,方宜检测蛋白C和蛋白S。

那么,患者住院期间,还有必要检测抗凝蛋白以求因诊断吗?窃以为,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住院期间是血栓急性期和相关抗凝药物使用期,但如果此时不查,患者康复出院后,试问又有多少人还会乐意进一步检查呢?退一步说,血栓急性期肝素抗凝效果不佳,例如本案例就二度手术取栓,肝素抗凝效果不佳的原因,正是由于抗凝血酶缺乏所致,所以求因不仅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治疗。实际上,急性期对抗凝蛋白的消耗,和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两者的实验室检查还是有显著差异的。

易栓症病人查凝血因子Ⅴ活性,肝素抗凝治疗病人查凝血因子Ⅹ活性?检验科医生有必要澄清误解。查因子Ⅴ活性有两个误解,一是把凝血因子Ⅴ的Leiden突变当成了亚洲人群常见的易栓筛查因素;二是把凝血因子Ⅴ活性误以为等同于凝血因子Ⅴ的Leiden突变。查因子Ⅹ活性,更是把检测肝素治疗的抗Ⅹa活性等同于因子Ⅹ活性。实际上,检测抗Ⅹa活性时,是让待测样本中的肝素-AT形成的复合物去抑制试剂盒中的过量的Ⅹa因子,测量剩下的Ⅹa因子活性,如果剩余的活性越高,说明肝素-AT复合物越少,抗凝效果差;反之,剩余的Ⅹa活性低,说明样本中的肝素-AT复合物多,抗凝效果佳。这就是抗Ⅹa的由来。

说到这,还是得提一下,肝素本身是没有抗凝效果的!肝素的抗凝是和抗凝血酶结合以后,使抗凝血酶的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的反应中心环,使抗凝效果增强2000倍。因此肝素是通过放大抗凝血酶的作用来抗凝的,无AT,不肝素。

3.为了凑够三点,狗尾续貂,再讨论一个问题:张老师这个案例能发论文吗?

可以明确地说,从事出凝血检验与临床,是一个可以把日常工作与科研完美结合的岗位。张老师奉劝那些定岗在凝血的同仁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吧,俺羡慕你们呀!从小处来说,我们从一个案例到一个家系,深入到基因层面的研究,基本上就与论文不远了,如果运气好,是一个新突变,那么离SCI论文就更近了。从大处来说,例如武汉协和医院血研所的团队,他们做大批量的易栓病人的基因筛查,例如瑞金医院,他们对血栓和出血病人的致病机制的分子研究,并以此作为治疗的切入点,这些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正所谓,小酌亦可怡情。本案例很幸运,是一个新发的突变位点,单纯的实验室检查、基因测序,外加突变蛋白模型的构建,发了一篇小文。如果没有出色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支撑,不妨效仿张老师,小打小闹,开心就好。正如我的小学老师告诉我的,“皇帝老儿,老来得子,其乐融融;耕田老农,秋收多担谷,其乐亦融融!”

有点啰嗦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8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4):1060-1087.

[3]Zhang F, Gui Y, Lu Y, et al: Novel SERPINC1 missensemutation (Cys462Tyr) causes disruption of the 279Cys-462Cys disulfide bond andleads to type Ⅰ hereditary antithrombin deficiency. Clin Biochem 2020, 85:38-42.


来源:凝血6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栓塞   肝素   获得性   家系   遗传性   下肢   血栓   突变   因子   小伙   活性   基因   蛋白   患者   因素   案例   肺栓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