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茫茫宇宙,身处在地球上的你望向满天繁星时是否有过疑问:人类将何去何从?太阳系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地球的变化会怎样?

如果你曾有过这些问题,那么祝贺你,你有着与当今科学家相同的思考。人类对于宇宙的研究其实并没有多长时间,虽然在天文学上能够追溯到古文明时期,但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分析,必须得从伽利略、牛顿时代开始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也就是说,人类真正认识宇宙是从16世纪开始。颠覆了以往认知的日心说在天文学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牛顿的各项发现和理论让人们重新审视宇宙。如今在科学家的观察下,地球未来的命运会有多种结局,而最终的走向可能是宇宙深处的“巨引源”。

相对运动

巨引源距离我们有1.5亿光年之远,但巨引源的存在让地球以每秒630公里的速度向宇宙深处飞去。为何我们在地球上无法感知到如此快的速度?或者说地球是以怎样的运动状态朝着巨引源驶去?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在这里先说答案,因为宇宙尺度够大,时间不够久。我们都知道物体运动是相对静止,同时又是绝对运动的,在宇宙中基本上也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我们想要在地球上观察天体运动,首先要明白视差的问题。在宇宙的大尺度下,视差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对于天体的观察会发生因相对运动出现的移动改变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如果在近距离的观察下,当地球环绕太阳一圈时,就会看到较近恒星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并不是恒星移动所导致,而是因为地球的移动。不过这种视差变化通常难以用肉眼发现,包括普通的天文设备,必须借助大型天文仪器才能够很好的观测到这种视差。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对比于天上的星星来说,这种视差变化会更加微弱,因为每个恒星之间的距离相隔十分遥远,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能看到较为明显的变化。视差变化的的计算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天体变化规律

神秘引力

事实上,天体间的这些相对运动都来源于物体的引力,引力的作用使得宇宙的一切都在不停地进行对抗运动。地球在自转时跟随着太阳运动,太阳本身又是星系中的主体,它也会跟随着银河系一起运动。所以除了地球本身,银河系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但你可能要问,那银河系被吸引的引力源是来自哪里?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人类要想研究宇宙,必须得从“宇宙微波背景”开始。当今科学界对于宇宙的起源学说基本上都一致认可“大爆炸”,大爆炸所留下来的热辐射作为遗留痕迹,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频率在微波范围,它作为宇宙中最古老的光,观察微波辐射。是人类研究宇宙起源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

科学家最初观测宇宙微波背景主要是来自于理论,实际首次预测是在1948年,由拉尔夫和罗伯特两位科学家共同进行观测,并评估此背景辐射为28开尔文。根据目前的理论依据和观测结果,宇宙在经历大爆炸后进入“再复合”时期,正是这期间的变化遗留了这种热源。微波背景辐射的光谱能够揭示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变化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科学家在观测期间,并对宇宙进行测绘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银河系一侧的温度看起来要比另一侧稍微高一点。这种温差十分微小,只有万分之一。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细微的变化,证明了我们所处的星系是在进行空间高速运动。不过当时的观测手段并不先进,人们还无法对其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进入21世纪后,某个英美天文学观测团队对此有了重大发现,该科学团队利用紫外波段拍摄到了室女座星系群的一些区域。这其中的星系群包含超过1300个星系,而这些星系都被挤在一处直径大约6500万光年的区域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强力的引力把如此多的星系,包括我们的银河系,都被拖向它的中心深处整个吸引过程非常缓慢平和,但最终所有的一切可能都会被它吸去,科学家把这看不见的地方称之为“巨引源”。

巨引源

由于银河系臂旋的存在,其中的星云、星系团以及各种尘埃气体和辐射都会阻挡我们的观察视线,就像拍照片时阻碍拍摄的东西。人类目前的观测手段通常都是天文望远镜,如果只是用传统的光学望远镜的话,是无法观测到巨引源的。好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X光和射电望远镜来观测、描绘这种奇特现象。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我们现在可以很直接地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阐述这个现象,但巨引源从推测到实际发现,科学家们可是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去论证。

科学家研究宇宙微波背景时,还有一个相关的电磁辐射研究,这种现象的研究在物理学上被称作“红移”。在可见光波段,电磁辐射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宇宙学中的红移,其机制为空间的度规膨胀,这种机制说明了在遥远距离的星系、类星体等宇宙物质之间的光谱红移现象,同时也为宇宙膨胀和大爆炸提供了模型支持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20世纪初,由哈勃等人首次观测到银河系外的星系红移与蓝移,哈勃在观测时发现距离和红移间有略微的关联,距离越远红移量越大。“哈勃定律”很好的解释了这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还需要广义相对论下“空间度规膨胀宇宙论”模型来解释。因此在这些理论模型下的建设,我们的宇宙是不停地在膨胀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也正是这个时期,科学家们开始了对宇宙尺度和空间结构展开了争论。最开始关于宇宙结构的争议是源于恒星的层次结构,1989年以前,人们对恒星结构以及由恒星、星系不断组成的层次中认为星系团是最大结构,而且在宇宙的分布是较为均匀的

但在红移上的观察,发现了大尺度结构的超星系团,而这些超星系团之间还存留了许多空洞的空间,每个空洞间的跨度至少在十亿光年。“红移巡天”的观测资料收集为科学家们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宇宙样貌,巡天的观察展示了宇宙大尺度的结构,并把超星系团间的空洞尺度称作“浩瀚界限”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大尺度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地球所处的室女座超星系团,众多星系团组成超星系团的结构,分布显示出的超星系团面大多都是空洞地区。整个状态就像是“泡沫”一般,总体呈现为长纤维的丝状结构,这种被“拉长”了的差距以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和LSC超星系团为例,两者的边际处从3千万秒差距延伸至6千万秒差距

所有的这一系列观察和研究,无论是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还是室女座超星系团,包括几千万秒差距外的所有物质都以大约每秒630公里的速度朝着巨引源飞去。根据科学家的预估计算,巨引源应该在矩尺座星系团附近,同时也离巨蛇座和人马座不远。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合并还是停止

考虑到这些巨型星系团本身就存在惊人的质量,但这个质量似乎不足以抵挡巨引源所带来的牵扯,这意味着应该还有其他更强大的东西在引导着这一切

“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近年来通过自动化测量设备,从英国施密特望远镜巡天调查系统中发现了更为庞大的超星系团”。

该超星系团被命名为“哈洛-夏普力”,夏普力超星系团有超过8000个星系,如今我们所处的室女座、诺玛超星系团以及周围其他一切物质都在朝向夏普力走去。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夏普力的超级引力和庞大星系团使它成为了10亿光年观察范围内最大的星系集群。除此之外,在今天新的观测数据下,不仅是夏普力超星系团,还有其他大量的星系群和星系团都在贡献自身的引力。对于巨引源的全部了解基本上也就在这个位置了,如果想要继续观察,我们只能等待未来的新发现和理论研究了。

不过大家并不用担心未来会出现糟糕的局面,或者说这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巨引源的存在至少已有百亿年的历史,但它并没有改变地球或者太阳的运行轨道。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在照常运行,所有的星系都会逐渐靠近,彼此吸引,最后融合为新的星系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实际上所有一切的星系团最终的演变可能都会朝着巨引源方向靠近,它本身就是宇宙变化的一种结果,也许巨引源是宇宙深处的一个引力聚集区。另外,有众多超星系团组成的巨引源也不会永久存在超星系团会逐渐分散开,而小的星团则会自我维持原有的状态

除此之外,科学家对宇宙膨胀的观察还推测有“暗能量”的存在。暗能量广泛的存在于宇宙之中,占据宇宙空间的70%,暗能量的作用使得星系间的距离不断变大,是一种与引力对抗的能量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根据宇宙论假说的大撕裂,另一种“幻能量”的存在还会造成宇宙以指数函数增加发散扩张,让重力失去原有的作用。这时会将室女座等超星系团彻底撕裂,所有的物质甚至包括原子。研究宇宙膨胀将会是预言宇宙未来的一个关键。

结语

宇宙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同所有事物一样,都会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过程。巨引源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引导着周围一切变化。况且,从宇宙尺度上来看,人类和生命事物及所有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至少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这一天的到来

每秒630公里!地球在宇宙中飞奔,目的地为1.5亿光年外的巨引源


无论是这一切因巨引源的聚集而塌缩,还是在宇宙大膨胀中被撕裂。人类不需要对此担心过多,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会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去认识宇宙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星系团   视差   宇宙   室女   地球   都会   银河系   星系   恒星   引力   尺度   微波   科学家   目的地   人类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