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泽东发烧一周,请孔伯华看病,说了这么几句话

前言

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多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崛起于华夏大地。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形成了名医荟萃的局面。

其中以北京城四位名医最为突出,他们分别是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

1951年,毛泽东发烧一周,请孔伯华看病,说了这么几句话

京城四大名医

孔伯华给主席治病

孔伯华,出生于公元1885年,山东曲阜人。他的祖父为当地名医,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读中医经典。

1951年,毛泽东发烧一周,请孔伯华看病,说了这么几句话

孔伯华

解放前曾与另一位京城名医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五年,毕业生多达七百余人。

孔伯华先生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所以民间给他取了“石膏孔”的美誉。

1951年,毛泽东主席偶感风寒,发烧已经一个多礼拜了,请医生看了,也吃了药打了针就是不见好。

当时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保健局局长的傅连璋将军想到了孔伯华,所以特地请他上门出诊。

傅连璋带着孔伯华及其子孔嗣伯走进双清别墅,径直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孔伯华询问了一下主席最近的饮食起居,对傅说:“请连暲兄不必多虑,孔某治病,不问贵富贫贱,都愿尽绵薄之力。”

毛主席见了孔伯华,亲切地伸手相握说:“早闻孔老大名,您是孔子多少代孙呀?”

1951年,毛泽东发烧一周,请孔伯华看病,说了这么几句话

毛主席和孔伯华

孔答:“第七十四代。”

“好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你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为我国中医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孔伯华是第一次见到主席,没想到他对自己竟这样了解,心中十分叹服。

他为主席号了一下脉,看了看舌苔,安慰主席安心服药,静心休养。

然后口授,由儿子孔嗣伯开了药方,他对傅连暲说,吃过两剂,再看效果。结果主席吃完两剂后,烧就退了。

毛主席遂委托傅连暲给孔伯华打电话,对其医术赞不绝口,希望他能再来双清别墅叙谈一下。

毛主席和周总理重视中医发展

1952年,还是在傅连暲陪同下,孔伯华第二次来到双清别墅,与主席就中医学现状与发展做了深入交谈。

孔伯华表示,中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可是在西医的冲击下越来越不受重视,他希望国家从中医教育入手来振兴中医。

主席非常同意他对中医的见解,明确表示,新中国绝对不会丢弃中医这样的国粹,并希望孔伯华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回到家里,孔伯华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谈了他的想法。信中写道:

“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完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主席收到信后,很快批给周总理,让总理找机会与孔老谈一下。

总理将他请进中南海,高兴地说:“孔老,你给主席的信我看到了,主席对你说的‘使病者有所依,然必先从教育人才始’这句话非常欣赏,我们正在筹备教学大纲,成立新中国的中医学院。”

1951年,毛泽东发烧一周,请孔伯华看病,说了这么几句话

周总理与孔伯华

听到这个消息,孔伯华表示愿意把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有关办学资料献给国家,以资借鉴。

周总理说:“好啊,您老年纪大了,不能出任院长,还可以当顾问嘛!”

1955年孔伯华先生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强为6位病家诊治。

其后便回家调养,不料从此一病不起,享年71岁。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

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地成立了中医高等教育学校。

使孔伯华等老一辈医家的夙愿得以实现。

结语

1929年,汪精卫反动政府意欲消灭中医,孔伯华奔走呼吁,终于使政府取消了前议。

一手创建的北京国医学院,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在沉重的中外当局压力下,为祖国培养出了大批的中医人才。

在如此动乱的年代,正是中医前辈的坚守,才使中医国粹不至于失传。

也正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瞻远瞩,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才能使中医药事业继续传承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北平   国医   京城   国粹   名医   石膏   中医药   北京   别墅   中医   重视   主席   年代   人才   学院   毛泽东   孔伯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