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2011年,智能手机刚刚兴起。

当时最时髦的手机,叫做iPhone4。

那可是10年前,一部售价4000多人民币的手机,抵得上一位白领一个多月的工资。

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对它的疯狂。

在不少人眼里,iPhone4才是那个时代的“身份证”。

那一年,17岁的小王还在读高中。

当“苹果热”刮进校园,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一部iPhone。无奈,拮据的家庭条件撑不起他一掷千金的幻想。

他不死心,动起了走捷径的歪脑筋:

“在上网时,有卖肾中介发信息来说,卖一个肾可以给我2万块。”


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一句话,让小王仿佛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救世主”。

贪心且无知的他甚至妄言:

“一个肾脏对我来说足够了,为什么需要另一个?为什么不卖它?”

于是,他被中介团伙带去郴州,经历了足足9小时的手术,用右肾换来了2.2万元。

出院后,他如愿以偿,用这笔钱买了一部iPhone4和一台iPad。

只是那时的他并不知道,短暂的满足,留给自己的是后半生的痛苦和折磨。


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如今,10年过去了。

曾经那个17岁的少年,已到了27岁的年纪。

可正处大好年华的小王,却终日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

那年从郴州回到安徽老家后,一开始,他毫无异样。时间一长,身体慢慢变得不对劲。

最初是整天都提不起精神,随后开始昏昏欲睡,接着直接卧床不起。

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因为当时摘肾的地下医院,手术环境恶劣,导致小王伤口感染。

每况愈下的身体,让他再也瞒不住家人。

但被送进医院后,医生也无能为力:

仅剩的那颗左肾早已严重受损,被评定为3级伤残;而被卖掉的那颗右肾,正在黑市上以高价被流通处理……

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这些年,小王一直在接受治疗。

27岁的他原本应该成家立业,拥有朝气蓬勃的生活,享受充满希望的人生。

却被迫多年中断学业,无法干重活,还要靠家人照顾。

小王的母亲说:孩子身体状况不好,很瘦,一米九的个头只有120斤左右,需要终生服药。

“病情控制得不好,可能会得尿毒症,甚至要换肾。”

他的父母也曾将涉事医院告上法庭,最终获得了147万赔偿。

然而这些钱,也远远换不回儿子的健康。

10年,当初那部极度渴望的iPhone,如今价值不过几百。

而这个年轻人为之交换而来的灾病,却要陪伴其一生。


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多年过去,人们渐渐将小王当成一个笑梗,嘲笑他为了那点不值一提的甜头,出卖自己的身体和未来。

(以上文字引用自公众号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文章)

如果,小王当初要是懂得“肾藏精”的中医道理就好了。

10年前卖肾买iPhone高中生,懂“肾藏精”中医道理就好了

“肾藏精”基本概念诠释

郑洪新,李敬林


I 摘要“肾藏精”是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核心。文章深入剖析“肾藏精”概念科学内涵,对传承、发展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古今历代医家的著述,进行理论诠释。笔者认为,可以赋予“肾藏精”基本概念的内涵是:肾藏精,以藏为主,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防止精气无故妄泻;同时,藏中有泻,肾所藏之精又可流溢脏腑、布散体表、充养骨髓脑髓、化生血液、溢泻精气等;藏精起亟,对精气为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应急机体需求,调节阴阳平衡,发挥重要效应。


“肾藏精”是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核心。一般认为,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通过对中医古今文献的理论分析,深入剖析“肾藏精”概念科学内涵,对传承、发展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肾藏精”之“封藏”为本


“肾藏精”概念,出自《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素问·六节藏象论》进一步发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藏精之处,封藏精气,犹如越冬之虫类伏藏,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肾”的字义,《说文·肉部》:“肾,水藏也。从肉臤(qiān本义:(使其)坚固)”。《正字通》:“肾当胃下两旁,与脐平直,筋外有脂裹,表白里黑”。《素问·脉要经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肾,是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的器官。“肾”含义外延,是指与肾相关的系统联系,如《中藏经·卷中》:“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精,女以包血,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


“藏”,为多音字,读cang时:“匿也”。《易·干·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据此,藏有隐藏、潜匿,或收藏;储藏之意。


“精”的医学意义,包含多种义项:


①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②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③脏腑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④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⑤泛指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由此可见,“肾藏精”主要是封藏、闭藏、蛰藏人体之精气,包括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之精和水谷精微(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等,以供给人体生理活动之需要。


二、“肾藏精”之“藏中有泻”


精的“封藏、蛰藏”,为肾藏精之根本;而精的“溢泻、输泻”,为肾藏精之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历代医家对此段经文的解释有所不同,但肾藏精“藏而有泻”,毋庸置疑。


精的“藏中有泻”途径有五:


其一,流溢脏腑。五脏六腑之精的充盈,藏之于肾;肾精又输泻于五脏六腑,发挥濡养作用。如《医述》引《怡堂散记》:”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王九峰医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源源能来,用宜有节。精固则生化出于自然,脏腑皆赖其营养;精亏则五内相互克制,诸病之所由生也”。


如此可知,肾和五脏六腑之精在贮藏、转输、相互调节方面是动态的、多向性的,如此才能保障肾所藏之精的充足及其对全身各脏腑之精的贮藏和调节。


其二,布散体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古天真论》:“肾为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养肌肉,生毫毛,所谓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者是也”。“肾之精……溢于冲脉,生髭须”。“肾所藏之精,流溢于经脉,则濡养肌肉腠理,生发皮肤毫毛,荣润髭须头发。


其三,充养骨髓脑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脑为髓海。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灵枢·经脉》:“火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为作强之官,骨髓充盈,则体力壮实,骨骼强健,动作敏捷,运动有力;脑髓充盈,则精力充沛,思维灵活,志意专直,痞寐如常。


其四,化生血液。《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古天真论》:“肾为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入心化赤为血”。《本草述钩元·卷九》:“盖人身水谷所化之精微……其和调洒陈于脏腑之液,复归于肾,合和为膏,已填骨空”。《素问·生气通天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明确说明肾精入心化赤为血,或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的生理过程。


其五,溢泻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人体在14-16岁,在天癸的促进作用下,形成男女生殖之精,精气溢泻,于是,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媾精繁衍,生生不息。至49-56岁,女子“经闭”,男子“精少”,则丧失生殖功能。


三、“肾藏精”之“藏精起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对于关键字“亟”的解释,《说文》:“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徐锴曰:“承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也”。《广雅》释之曰:“急也”。亟,含有快速、迅速之义。


有医经家认为,“亟”为讹字。如明代吴昆《内经素问吴注》径改“亟”字为“守”,以合“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经旨。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亟,注作数解,殊无意味。按字书,亟,一切吉逆,亦切去吏,其音为气,因其音而推其义,疑即气字之讹也。盖阳主外,阴主内;阳卫外,阴藏精,合之后篇,言气归精,又言精化为气,则知阳根于阴,而阴实为起气者也”。由上二则,可知“藏精起亟、卫外为固”,乃言阴阳互藏互用的关系。


多数医家注释,仍称“藏精而起亟,其机制主要有三:


其一,提供物质基础。王冰以“在人之用”注释“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精为阳气提供物质基础,阳气为阴精发挥卫外固守作用。马莳以“营卫阴阳”论之,《素问注证发微·生气通天论》:“言营气者即阴气也。营气藏五脏之精,随宗气以运行于经脉之中,而外与卫气相表里,卫气有所应于外,营气即随之而起矣,夫是之谓起亟也”。张介宾以“命门水火”论之,《类经附翼·真阴论》:“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实皆真阴之用,不可不察也”。较为详尽地讨论“肾脏之伎巧”即“真阴之用”,元精、元气皆根于肾,元精在元气的作用下,不断供给形体、气血、脏腑等,则五液、五气充沛,形体强壮而营卫和调;十二脏之化源充足,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其二,应急机体需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古天真论》:“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阳者,主卫外,而为阴之固也”。明代汪机注释:“起亟起而应也。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也”。由此可见,起亟,即起而应付各种突然变化的需要。


藏精而起亟,则明确指出了这种起亟的功能是通过精的特异作用完成的。因此,这里的精有其特殊涵义,而非泛指一般阴精。而阴的作用,则为保藏这一充担起亟作用的精,使其足以应付各种突然变化的需求。这种解释,可以为《灵枢·五藏津液别》:“肾为之主外”,《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互训。


其三,协调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太素·阴阳》作“阴者,藏精而極起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杨上善注:“五脏藏精,阴極而阳起也;六腑卫外,阳極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不可偏盛也”。平按:《素问》“極起”作“起亟”。杨氏之注,从阴阳相互作用的平衡进行解读,很有意义。清代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阳生于阴,由静而动,故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精藏于阴而起亟,阴中有阳矣。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卫外,为阴之固,阳中有阴也”。高氏《黄帝素问直解》与前文所述姚氏《素问经注节解》之论,虽有直解诊释和改讹诊释的不同,但强调阴中有阳与阳中有阴的阴阳互藏、阴阳平衡;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的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如出一辙,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可以赋予“肾藏精”基本概念的内涵是:肾藏精,以藏为主,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防止精气无故妄泻;同时,藏中有泻,肾所藏之精又可流溢脏腑、布散体表、充养骨髓脑髓、化生血液、溢泻精气等;藏精起亟,为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或应急机体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明确“肾藏精”基本概念内涵,对认识“肾藏精”的生理功能,解析其生物学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及其证候规律,增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揭示生命科学的奥秘,会给研究者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咨询。如果对以上内容有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我会一一回复,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用,记得关注,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化生   黄帝内经   小王   素问   脑髓   命门   脏腑   精气   上古   骨髓   阴阳   生理功能   天真   道理   中医   年前   概念   作用   高中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