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要拿出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耐心看完,不要断章取义,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话要一句一句地说。要想讲明白一件事很难的。

宇宙的产生至今仍然是个谜,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的产生亦是如此。但是毫无疑问,是先有了宇宙和地球,后有了地球上的生物。人类作为地球上生物中的佼佼者,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进化出了发达的大脑,并逐步对自然界中的部分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时至今日,虽然科技迅猛发展,基因排序已经基本被破译,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密码仍然不能被破解,人体中的许多现象也还不能被正确解释,对人自身和病症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用文字描述宇宙,永远描述不明白

研究发现,40多亿年前,地球上开始产生生命,自从有了生命,生命体的不正常(正+疒=症)(也叫疾病、病症,后面尽可能用‘(病)症’这个词)就伴随着出现了。祖国医学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有几千年的历史,相对于病症的产生而言,只是瞬间而已,尽管经过世代医家们的不断努力,逐步对一部分病症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研究总结出了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拯救了许多炎黄子孙,使炎黄子孙得以繁衍不衰;对另外一部分病症只有了片面和局限的认识;对其余的病症,人们对其认识,或是完全错误的,或是一无所知。这是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即:对任何一种病症都要经过由不认识到部分认识,再到全面正确认识的过程。尽管中医对许多病症的认识有错误性和片面性,但是也不要贬损,也不要废除,而是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扬长避短,走向全面正确认识,进而发扬光大之。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源于第二版《漢語大字典》

通过多年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加上学习西医,中医,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王全年的《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等等,结合临床实践,谈谈对一些病症的管中之见。

由于医学实在复杂,笔者文学水平和医疗水平非常有限,再加上语言、文字的笨拙性,用语言和文字不能准确描述清楚任何事物,意即,用语言和文字也不能把病症描述清楚。实际上,对于每个人都非常熟知的同一个事物,每个人对其认知和描述也是不同的,对不了解的事物的描写和理解更可以谬之千里。

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道理,其实每个人和其他动植物等,本来没有名字,通过人们给他们命名,才有了名字。病症也是这样。对于同一种病症,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国家虽然给其命名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而对于有的病症,随着认识的深入,名字则需要不断地更改,合理的代替不合理的。SARS就是如此。以下所论述的病症,主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论述,还要结合西医或其他医学。

大家都知道:治病症要找引起病症的原因(现在人们习惯叫病因,其实叫症因更合理,详细内容见‘知症求因’可以到360网页去搜索:‘知症求因全文’)。诊治病症要找到症因犹如警察破案要找到凶犯一样。要找到症因,有些非常容易,有些则非常困难,有些至死也不能找到,就如同有的案件至今仍是悬案一样。实际上,所有的病症都有原因的,当时或目前没有找到,不等于没有。临床上,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有许多病症不能找到原因。比如——发热(发烧,fever):每一个人的发热都是有具体的原因的,如果找到原因,去除原因(恰如釜底抽薪),病症就痊愈了;如果找不到原因,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退热药来改善症状(恰如同扬汤止沸),但是不发热了,不一定是痊愈了。临床上,许多病症找不到原因,就只有采取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安慰治疗、模糊治疗等,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对于同一种(类)病症有非常多配方的缘故(有的是对症的,有的是对因的,有的是即对症又对因的,有的是心理安慰,有的则是模糊的;有的配方是非常正确、合理、有效的;有的则不完全合理,但是可以是有效的;有的完全不合理,无效,甚至是有害的),具体到某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就不知道选用哪个方案最合适了(对于创建原始配方的人也许是知道的)。西医也是一样,对于同一种病症,会有许多种治疗方案,而且方案/《指南》在不断地更改,直到找到比较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为止;有非常多的病症至今不能预防,也不能药到病除;有非常多的病症根本就没有治疗的办法。

事实上,人们观察到的许多现象是对的,但是原因归结和理论分析常常是错的。比如:人们看到太阳绕着我们转,其实是我们跟着地球一起绕着太阳转。原来认为地球是平板,有四根柱子支撑着,现在只能当笑话听。人们对病症的认识也是这样的。很早以前,人们认为病症产生的原因是“鬼神”在作怪,所以出现了巫医;还认为人们死亡的原因是“小鬼儿”和“阎王”在索命;等等。小鬼儿、阎王、神、仙等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人们对病症和对宇宙中其它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同样的:看到了某些现象,就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或是怎么一个过程(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所以,医学理论都是猜(臆)想,而且多数是错的。尽管西医经过实验,号称是“科学”的,也是先看到现象,然后猜(臆)想其可能性的,或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猜测的理论正确与否,不敢说几乎是错的,但是敢说,有许多是错的。只有将来能够组装出来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细胞,再组装出正常的人之后,才可能把人体内的所有的奥秘搞清楚。说“可能”是有道理的,就如同电脑,即使你成功组装一台,如果没有软件和电,就不会有正常的功能;即使也有了软件,没有电,还是不能运行,不运行就不能发现其功能。所以人体的功能是不能通过解剖尸体或动物实验来全面认识的。人们吃的饭,究竟怎么在体内消化、吸收以及转化的等诸多问题;人们的痛温觉、舒适觉、快感等;思维领域的诸多问题,皆迷雾团团。下面就说说最常见的病症——“感冒”。

说感冒,还要再三强调,是先有病症,人们根据对其有了部分(或全面)的认识之后,才命名了病症的名称(人们在给事物命名时常常会:取类比象、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甚至是无中生有,从而出现了一物多名、一病多名、不断更名的现象)。例如 “非典,全称似,非典型性肺炎”,最终命名为“SARS”)。“感冒”作为中医名词,追溯起来,不过百余年而已,到目前为止,不论中医与西医,对其命名、发病机理等仍然是混乱不清的,

先看西医是如何认识“感冒”的:

以第8版《内科学》中相关的内容为例(主审:陈灏珠 钟南山 陆再英 主编:葛均波 徐永健)。P13—15。注的内容是笔者所写。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注:这题目就有问题,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该对应‘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对应 “急性气管—支气管感染”,而不应该对应“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因为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所以这里逻辑关系错着呢)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注:炎症是结果,和感染之间非充要条件,即,感染可以引起炎症,而出现炎症不一定都是感染所致,感染只涉及微生物,所以应改为:包括鼻腔、咽和/或喉部微生物繁殖,达到超容点后出现症状)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注: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可能多数是细菌性的,多数是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注:很难痊愈,可以是终身性),预后良好。但是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注:不一定)之一,多发于冬春季,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注:书中丢了‘经’字,要么把‘空气’也去掉)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注:这种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可能多数都是细菌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注:都应该写:可能的病因和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注:随着科技进步和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肯定会被改写)。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多见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注:这是诱因,不是病因)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患者,由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注,不是诱发,是导致,详见笔者的‘生命存在所需七大条件’之文章),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病症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容易发病(注:这里的鼻窦炎和扁桃体炎均应该改成:鼻窦感染和扁桃体感染,而且多数应是急性发作)。

病理】(注:应该写:可能的病理改变)

组织学上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损伤,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注:不一定是这样的,现在的病理不能见到细菌或病毒的尸体,或尚未被完全分解的微生物尸体,所以不能区分是有菌性炎症还是无菌性炎症)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注:有非常多的情况,这些只是总结了大部分情况而已,而且不是很正确,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或者没有治愈之前,这些都是猜测,诊断都应该是回顾性诊断。比如。一个SARS患者,初期来就诊,谁也不能直接肯定其就是SARS,只有观察病情变化的过程,或在观察治疗过程中,才逐渐认识到其不是普通的上感,直到找到SARS病毒的证据为止)。

(一)普通感冒(common cold)(注:详见后面对感冒定义的分析)

为病毒感染引起(注:谁说不包括细菌?上面还说20-30%为细菌呢),俗称“伤风”(注:这是中医名称,不是这样的内涵),又称急性鼻炎和上呼吸道卡他(注:这是西医名称,叫鼻腔感染更合适)。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以表现为咳嗽(注:只要出现咳嗽,就波及了气管,就不仅是上呼吸道了)、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后三种表现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注:这是猜测,不一定对)。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注:不一定,见下面的表2),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注:关于继发症、并发症、合并症、共存病等,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又使咽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鸣声。(注:这只有等化验和培养后才能诊断,也是回顾性诊断。难道细菌性的就没有这样的症状?20年前的检测技术与现在比是非常落后的,那时哪能够检测出SARS病毒呢?而且任何症状与原因病症之间都不具备充要条件)。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注:比第七版此处少了一个‘多’字)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注:还有什么能够引起?难道只有此类病毒引起此种病症?肯定不是),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注:这也是猜测性诊断或回顾性诊断,因为这些症状都符合,也不一定是这种病。还可能是细菌性的)。

(四)急性咽结膜炎

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注:难道没有别的途径?),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注:细菌也能够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注:这些症状和急性咽结膜炎之间不具备充要条件)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注:无色透明或灰白色菌落)、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C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和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注:能够推出是什么菌感染?)。有时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注:表面黄色分泌物能够说明是产黄色色素的微生物感染,以葡萄球菌多见。在刚开始发病阶段,怎么能够直接判定是此病?肯定不能)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注:这都是不一定关系,即使是同一个病人处于病症的不同阶段,化验结果也不相同,更何况不同的人、不同的严重程度和阶段。比如,最后明确诊断是细菌性的,但是在初期,血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均可以完全正常,等明显升高了,就是比较严重的阶段了。)

(二)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种类繁多(注:目前的检测技术有限),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注:将来对病毒研究透彻后,能够快速确定病毒类型,有了杀死相应病毒的药物,就不是这种观点了)

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并发(注:既可以并发,也可以继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以咽炎为表现的上呼道感染,部分患者可继发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少数患者可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应予警惕。(注:笼统,不具逻辑性和严密性,‘少数患者可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应该放在‘气管--支气管炎’之后。“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的“炎”字均改用‘感染’更准确合理)。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综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X线检查可以做出临床诊断(注:这些诊断也都是猜测,是可能性,不是终极诊断,比如,即使胸部X线检查阴性和周围血象均在正常范围,也不能肯定是病毒性的,只有找到病毒,才能肯定是,否则就只能是猜测而已!),一般无需病因诊断(注:这样写不正确,不是无需,是没有能力办到,或者办到不容易),特殊情况(比如SARS、H7N9等)下可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确定病原体,但须与初期表现为感冒样症状(注:应写‘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的其他疾病鉴别。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常表现为鼻粘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性(注:突发之前肯定都有诱因或原因,详见笔者的后续论述以及‘生命存在所需七大条件’之文章)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和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注:应该无咳嗽,只要有咳嗽,就说明波及了气管,就不是单纯鼻部的问题了)。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注:除外螨虫都是诱因)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注:喷辣椒水也是类似这样的表现)。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注:需要全面正确认识,笔者认为,所谓过敏性鼻炎多数是在急性或慢性鼻腔感染的基础上,有诱因的刺激下出现的急性或突发的鼻痒、鼻塞、打喷嚏或连续打喷嚏、流清涕或大量清涕等症状。其实每个人/医生对所谓的‘过敏性鼻炎’的理解都不相同)。

(二)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为流感病毒引起(注:流感杆菌怎么解释?),可为散发(注:既然散发就不是流行性),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PCR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注:在没有定性之前都是猜测,SARS在没有定性之前被认为是流感或瘟疫,曾命名为‘非典’。在少数人发病时根本不能确定。确定流行性感冒是回顾性诊断、或是总结性诊断、或是统计学诊断。谁也不能把第一例出现的病人就定性为流行性感冒。而且对于流行性的,多数容易导致整个呼吸系统感染,而不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注:应该写:急性气管支气管感染,因为‘炎’分为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轻微,血白细胞可升高,X线胸片常见肺纹理增强。(注:常与上感同时存在,此时应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病症,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和心肌炎等疾病(注:此处的‘疾病’两字可以去掉)前期表现类似,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但如果在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后(注:此处的‘后’字是笔者所加)反而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笔者常言:症状消失了,不等于病症已经痊愈了,也可以说,没有症状,不一定没有病症,像这样的特殊病例,医生当初给诊断为:急性上感,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等,算误诊,还是漏诊?凭什么上面说:一般无需病因诊断?应该每一个病人都需要病因诊断,都需要查病原体才正确、合理。)。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注:将来会有,而且针对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药物,只是现在的医学技术相当落后而已),以对症处理为主,同时戒烟、注意休息,多(注:尽量不要这么用词,可以写‘比平时增加’)饮水(‘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笔者常怀疑所谓专家们所说此话的正确性,应该分两种情形来说,如果已经有人感染,增加空气流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应该减少流通才对,因为假设外面的空气很污浊,请问你是开窗还是关窗?)和防治继发细菌性感染。(注:主要还得靠机体自身的能力消灭病原体,药物反而成为辅助因素)。

(一)对症治疗

对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可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应用,必要时加用解热镇痛类药。(注:这话写得非常乱,非常不负责;再说,咽干的就不要用‘伪麻黄碱’了吧?)。小儿感冒(注:应该改‘感冒’为: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发热症状时)忌用阿司匹林,以防Reye综合征。

(二)抗生素治疗

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注:不全对,即使表现普通感冒样症状也不全是病毒性的),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咯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注:你怎么证明这不是普通感冒啊?这也和急性上感的定义相矛盾啊),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史(注:没有流行或流行的初期怎么确定啊)和经验选用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注: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即使多数病人不用药,靠机体自身的能力,病症也会好转)。

(三)抗病毒药物治疗

由于目前有滥用而造成流感病毒耐药现象(注:不一定是因为滥用,可能是病毒等本身变异就非常快),所以对于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注:医生很难准确判断其是否正常),发病不超过2天的患者一般无需用抗病毒药物(注:有潜在危险)。对于免疫缺陷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 (注:将来会有非常多的抗不同病毒的药)有较广的抗病毒谱,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注:或直接杀灭),可缩短病程。

(四)中药治疗

可辨证给予清热解毒或辛温解表和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注:将来,许多中医理论都要废弃,采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详见后文的论述),有助于改善症状(注:也有治疗作用),缩短病程。

【预防】

重在预防,隔离传染源有助于避免传染(注: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没有种子就不会有感染性病症的发生,详见笔者‘生命存在所需七大条件’和‘感染性病症是如何产生的’之章节)。加强锻炼、增加体质、改善营养、饮食生活规律、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最好(注:这些可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别让致病性微生物之‘种子’进入体内,戴防毒面具或穿防护服是唯一最好的)的方法。年老体弱易感者(注:无论男女老少幼中青,体格强与弱,易感与否都)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注:大多数口罩根本起不到应该起到的作用),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注:其实预防的根本就是防止‘种子’进入体内,其次改变辅助条件,使其不利于生长和生存,如果都不能实现,就只有等着发病了)。

另外,笔者对“胃肠型感冒”(注:这个名词以及下面的这段内容不是来源于正式书本)的观点也不赞同,将来会被丢弃。

胃肠型感冒:

1、就是伴有胃肠反应的上呼吸道感染。(注:是同时发生还是先后发生,哪个在前?)

2、胃肠型感冒的特点是,在发烧、头疼、咳嗽,周身不适的同时(注:肯定有先后),出现食欲差,反酸,轻微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注:肺炎或肺脓肿等肺部感染性病症在一定的阶段都可以出现上述症状),所以称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的病因(注:可能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腺病毒、杯状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注:次要是是哪些病毒?很少见的是哪些?)。多发生于消化道功能较弱的人群,感冒病毒(注:没有这种病毒,应该写‘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果非用感冒一词,也应该写导致感冒的病毒,而不能简单地写成感冒病毒,这样的话,冠状病毒如何理解?)可引起消化道粘膜反应症状,使胃肠道消化酶分泌紊乱、消化功能减退、胃肠痉挛,发生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注:所以这些都是继发症状,而不是同时)。

这种感冒很容易和急性胃肠炎相混淆;急性胃肠炎常有不洁饮食史,恶心、呕吐较为剧烈,呕吐物常有刺激性气味,一般无发热症状。(注:区别的关键看是否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还要看哪些症状在先)

对于患胃肠型感冒的患者,除服用感冒药物外,应注意饮食调节,以容易消化的米汤、粥、面条等流食或半流食为主。还应同时服用一些消食导滞的解表药物(注:都引起腹泻了,还用导滞?),如藿香正气丸、加味保和丸等。也可服用活菌制剂,有益于调节胃肠道菌群。

笔者认为:“胃肠型感冒”,实际就是胃肠道感染了与上呼吸道相同的微生物所致的急性胃肠病变,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以及其尸体等导致的消化道症状。上面的叙述,分不清是原发还是继发原因所致的症状。

有的作者说:感冒是一组症状的集合体,不是具体的病症的概念。(注:这还算比较合理的)。

看看古代中医对感冒的认识

首先看古代中医医生对其认识:《中医内科学》,主编,张伯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P38。述:

早在《内经》之《素问·骨空论篇》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注:此处叙述的症状是对的,但是原因归结为风是不全对的,因为没有‘风从外入’,也可以出现后续的表现。依据此意:可以理解为‘被风所伤’,故可名‘伤风’。此时还没有感冒一词)。感冒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其伤风(注,说明此时已经有伤风这个病名了)方论中介绍用参苏饮治“感(注:感触)冒【注:冒者,如有物蒙之也。《现代汉语大字典》:冒:干犯;触犯。《廣韻·德韻》:“冒,干也”,此处‘感冒’是动词,后面的风邪是宾语,是名词)风邪(注:意即为风邪所伤,亦即‘伤风’, 与‘伤寒’同出一理。那时不知道有微生物,错把风邪当作病因,就如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错把绿的原因归为风是一样的,笔者言:春风为什么不绿沙漠啊?!】,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注:此处叙述的症状是对的,把病因归结给“感冒风邪”是错的,这里感冒本意是动词,后来的人们及编者给理解成名词了。古人认为伤风、伤寒、伤热、伤署、伤湿、伤燥)。元·朱丹溪之《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其曰:“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龚廷贤,在1587年编成的《万病回春》(184种病)中的伤寒附伤风章节中,把伤寒与伤风并论,并提及“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的治则,但是在1615年编成的《寿世保元》中,就把“四时感冒”(注:1857年的‘四时感冒风寒’中‘感冒’是动词,仅仅28年后的1615年,成为‘四时感冒’ 中‘感冒’就是名词了。荒谬。)单独列为一个章节。清·徐灵胎(名大椿),在1757年编成的《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盖(注:一“盖”子,表猜测,也表作者谦虚,也表客观地评述问题。现代人都没有这么谦虚、诚实,所以,笔者建议以后所有的发病机理都写“可能的发病机理”。)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因此至明清时代,多将感冒、伤寒、伤风并论(注:说明这时人们已经把原来的动词错用为名词了),并对虚人感冒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清·雷丰,在1882年编成的《时病论·春伤于风大意》:“......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

至于时行感冒(注:现在的流行性感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中说:“时行病者,春时应暖而反寒,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注:也是猜测)。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说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之发生与感受时行之气相关(注:人们对病症的认识不断加深,仍不全面):徐灵胎(1557年)之《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说:“凡人感(注:这里没有‘冒’字)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指出感冒有属触冒时气所致者;清·林佩琴(1772--1839),初刊于1851年的《类证治裁·类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注:这个名词不好,就如同现在的‘医闹’,非常不合理,应该叫“闹医者”更合理);清·唐宗海,1884年编成的《血证论·感冒》曰:“血家最忌感冒(注:200年之后,把其错用为名词就是天经地义的了),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卫气虚寒,易招外感......若照常人治法,而用麻桂羌独愈伤肺津,肺气益束而不能达......”。上面是简单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的论述,当然还有其它许多相近或不同的论述,不一一列举。注:尽管当今,多数人习惯于称为感冒,但是伤风仍然被很多人沿用,还有相应的药物---伤风(停)胶囊等。根据中医文化,伤风是合理的。感冒原本是动词,现在错用为名词,而且内涵混乱不清,将来要被废弃,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再看现代中医医生对感冒的认识,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供中医等专业用的《中医内科学》,主编,田德禄,2002年2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53--57”

感 冒

定义:凡感受(注:这里把古人用的‘冒’字改为了‘受’字。《素问·至真要大論》:‘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之句中既没有冒字也没有受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周身不适(注:这里没有把咳嗽和咳痰列进来,还算合理)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症,称之为感冒。其病情轻者亦称“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症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此病全年均发,尤以冬春季为多。因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邪之殊或体质强弱之异,在症候表现上有风寒、风热、暑湿及体虚感冒之别。(注:这里,没有把咳嗽或咳痰列进来,说明作者也把‘感冒’圈定在上呼吸道感染的范围内,这和西医的定义类似,但是后面的叙述又不全是这样的)

【病因病机】(注:应该说“可能的病因病机”)

感冒之病因,主要为感受风邪疫毒(注:次要的是什么?这里也用的‘感受’),尤在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易发(注:为什么?)。

1、外感风邪疫毒 外感邪气(注:到底是风邪还是邪气?上面刚说的‘风邪’)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注:有且仅有此两种途径而已)侵入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风邪(注:这里又不说邪气了)虽为六淫之首,但于不同季节往往随时气而侵入。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挟湿邪。若四时之中气候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亦能使风寒暑湿之邪,侵入人体发生感冒或引起时行感冒的流行(注:‘时行’意同‘流行’)。由此可见,外感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但风邪多合时气或非时之气挟疫毒伤人为病。(注:不论正常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怎么变,没有‘种子’,就不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详见后面的论述)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若生活起居不慎(注:怎样才是不慎?),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邪侵袭易发病。至于年老体弱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重病之后,致正气虚弱,肌腠空虚,卫表不固,极易为外邪所侵为体虚感冒。且感邪性质与体质特点相关,阳虚之人易感风寒,阴虚之人易感风热、燥热。痰浊偏盛者易感外湿,湿热偏盛者易感暑湿(注:原因归结错误)。

综上所述,感冒之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风性轻扬,即“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属上焦,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且为娇脏,不耐邪扰。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注:反正你也不懂)

由于感受四时之气的不同及禀赋素质的差异,故临床证候表现有风寒、风热或挟湿、挟暑、挟燥、挟虚的不同,在病程中又可见寒与热的转化及错杂。(注:似乎非常正确)

【诊断】

1.临床表现 初起多见鼻窍和卫表症状,鼻、咽作痒而不适,鼻塞,流清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恶(念:wù)风等。继而恶寒发热、咳嗽(注:这里把咳嗽列进来了,笔者认为,只要咳嗽,就说明病变波及了气管,就不是所谓的感冒或上感的范畴了。)、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注:中医对‘发病过程’的认识比西医全面,但是这里把继发症状或并发症的症状也罗列进来了。如果微生物仅仅局限于鼻腔,就不会出现咽干、咽痒、咳嗽症状)

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同时一家、一处、众人突然(注:什么叫突然?应该写,在几天内前后相继)发病,迅速蔓延,首发症状常见憎(注:比‘恶’程度要重)寒、发热、体温常达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1~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病情较一般感冒(注:前面没有‘一般感冒’之定义,西医里有‘普通感冒’之定义)为重(注:即使上一段是‘一般感冒’的定义,其也有轻重,重者会死人的),体力恢复较慢。若为散在性,因与诸多温病(注:温病、瘟疫、时疫的区别和联系)早期症状相类似,应及时掌握疫情,对诊断有帮助。

2.病程 病程较短,一般3-7日可愈,普通感冒(注:前面没有写‘普通感冒’ 和‘一般感冒’之定义,二者有何相同或不同?)一般不传变(注:二般的则应该传变,二般的啥样?)。

3.发病季节 四时皆可,以冬、春季多见(注:为什么?)。

【鉴别诊断】

温病 温病每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风温初起,更与风热感冒相似。一般说来,感冒(注:‘时行感冒’也是‘感冒’啊)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退热身凉,多不传变;而温病则高热、壮热,传变迅速,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至谵妄、神昏、惊厥等。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注:‘时行感冒’也有季节性),而感冒则四时而发(注:也相对有季节性,上面也承认,以冬春季多见。其实中医上讲的传变就是病症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风寒感冒者(注:古人会写‘感冒风寒’),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注:少见与什么样的?),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注:这一般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风热感冒者(注:古人会写‘感冒风热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阴虚或阳盛之体,春节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注:多是产色菌所致),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注:这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后期)。

2.辨兼挟症 挟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痛,胸闷口淡或粘为特征。挟署者,多见于长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为特征。挟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为特征。挟食者,多见于饱食过度,以身热,脘胀纳呆,恶心腹泻,苔腻为特征。(注:这都是不确定的关系)。

3.辨一般感冒(注:前面没有此定义)、虚人感冒(注:前面也没有此定义)、时行感冒(注:这儿怎么没有‘普通感冒’?) 一般感冒以青壮年为多见,患者形体壮实,多无慢性病,诱因多为寒温失调、过度疲劳,证候特点为形实、邪实、症实,属实证,无传染性(注:只要是感染性病症就有传染性,只不过传染性强与弱而已),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虚人感冒以老年多见,患者形体虚弱,多有慢性病,稍不谨慎即可诱发,症候特点为虚实夹杂(注:是因为老年人常身患多种病症),寒热错综,病情轻重不一,无传染性,病程多较长;时行感冒可见于任何年龄,虚人易感,不一定有慢性病,多为时疫流行期,接触患病之人而诱发(注:不是诱发,是导致,是因为被传染了。一个人不论怎么‘虚’,‘虚’得不能起床了,如果不被传染,也不会发病),证候特点多实证,也有虚实相兼,病情较重,有传染性(注:只有有传染性,就应该是微生物所致),病程较长。

治疗原则

感冒,邪在肺卫。 一般感冒多实证,治疗以解表达邪为原则。风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治以辛凉解表;暑湿合感当清暑祛湿;挟湿化燥者,又当随证加减;病有入里之趋势或兼里证者,又应表里双解;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症,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以清热解毒之品(注:所有的感染性病症都应该以清热解毒为主,其它方面为辅);虚人感冒(注:与‘体虚感冒’有何异同?),应识气、血、阴、阳之别,即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扶正祛邪兼顾。总之,治疗感冒,总以解表为法,但不宜发散太过,耗伤津液。除体虚感冒外,不宜早进补益造成留邪(注:可能与进补毫无关系),甚则内传于里。体虚感冒应标本兼顾,尤不宜单用发汗,重伤肺气。

分证论治(注:在下面的介绍里,几乎都把波及下呼吸道的感染的症状也罗列进去了)

1. 风寒感冒(注:清朝以前只见:感冒风寒、感风邪、感寒邪、冒风、感冒风邪)

主症: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色稀白;重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注:可能是病情轻,或者是病症的初期)

兼次症:⑴挟湿则见头重体倦,胸闷泛恶,纳呆腹泻,口淡不渴;⑵挟痰浊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⑶挟气滞见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⑷寒包火者,即见风寒重证,又见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心烦溲赤,便秘等内热证。(注:这些分类,可能就是同一类病症的不同阶段,比如,昨天、今天、明天的不同表现而已)。

舌象:舌苔薄白而润。挟湿或痰浊则苔白腻,寒包火则苔黄。(注:这都是不一定关系)。

分析:风寒上受,肺气失宣,故鼻塞声重、流清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清晰色白,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之象。(每一个人见到某种现象,都想给一个解释,但是多数情况都不对,如:看到太阳围着我们转,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慢等,医学更是如此)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前方用葱白通阳散寒,豆豉透达表邪,多加苏叶、杏仁宣肺化痰,荆芥、防风以助辛温发散之力。多用治感冒轻证。后方以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柴胡、薄荷疏表退热;川芎活血散风治头痛;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生甘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能祛湿,为治肢体疼痛的要药。方中人参对体虚者有扶正祛邪之意,体实者可减去。多用治风寒感冒重证。若风寒挟湿,可加厚朴、陈皮、苍术、半夏、或据证情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疏风祛湿。挟痰浊者,可加二陈汤化痰除湿。挟气滞者,可加用香附、苏梗等理气疏肝。寒包火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外寒重加荆芥、防风以解表,里热甚加黄芩、知母、栀子以清热。表里皆实也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注:葱豉汤有效可能基于感染性病症轻者,或无感染单纯受寒者,病症的痊愈可能与用药无直接相关性,意即:有多少人不服药,症状也会消失;荆防败毒散,对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的确有效,对病毒所致者效果堪忧。)

2. 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注:可能是此类病症的中后期,或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感染。这里又把咳嗽和咳痰加进来了)。

兼次症:⑴风热重证或感受时疫之邪,可见高热不退,恶寒(注:这里应该用‘憎’字)或有寒战,头痛,鼻咽干燥,口渴心烦。⑵风热挟湿可见头重体倦,胸闷,泛恶,小便赤(注:赤是红色,这样的尿一般情况下是血尿)。⑶秋令挟燥邪者,可见口唇鼻咽干燥、口渴、干咳无痰或咳痰不爽。

舌象:苔薄黄。若风热重证则舌质红,苔黄,挟湿则苔黄腻,挟湿邪则舌质红少津。

脉象:浮数。

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身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见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则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苔白微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注:这里都把咳嗽列进来,也说明了把呼吸系统病症的多数表现都罗列了。)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消肿;竹叶、芦根甘凉消热,生津止渴。一般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等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杏仁、贝母、瓜蒌等止咳化痰;咽喉红肿,疼痛甚者加板蓝根、马勃、元参等清热解表利咽。风热重证或时疫外感,可加葛根以解肌,黄芩、石膏清热;知母、花粉生津止渴。风热挟湿可加藿香、佩兰等以化湿。暑令发病,可据时令特点加鲜薄荷、荷梗、鲜佩兰、西瓜皮、六一散等清化暑湿。秋季挟燥邪者加杏仁、棃皮、瓜蒌皮;也可用桑杏汤加减以疏风清燥,养阴肃肺。(注:可能辩证不论风寒和风热,如果是细菌性感染的初期用银翘散,效果会很理想的,尤其是球菌所致的;有多少人不用药,症状也消失)

3. 暑湿感冒

主症:发于夏季,发热,汗出,汗出热不解,面垢,鼻塞流浊涕。

兼次症: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分析:夏季感冒(注:应该写‘夏季罹患感冒’,没有‘夏季感冒’或‘冬季感冒’之说),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发热,汗出热不解;暑湿犯肺,肺气不清,故鼻塞流浊涕;风暑夹湿上犯,则面垢,头昏重胀痛;暑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尿短赤;暑湿阻滞,气机不展,故身重倦怠,胸闷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暑热夹湿之象。(注:夹同挟,为什么不与病因的叙述中用同一个字?没有相同的知识,相同的认知,对这些根本理解不了。如果拿现代人写的手机使用说明书给古代没有见过手机的人看,会根本看不懂。)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方为夏日盛暑感冒常用方。以香薷祛暑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暑热偏盛,加黄连、黄芩、青蒿清暑泄热,并配合鲜荷叶、鲜芦根清暑生津;湿困卫表,身重少许恶风,加大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注:小便短赤,应该写‘小便色黄’更接近事实,如果没有泌尿系感染或出血,就应该是脱水的表现,应该补充液体,而不应该再化湿宣表,六一散不能起到补充液体的作用反而因有利尿作用加重脱水)

4.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注:前面分型里没有介绍此型)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注:什么不慎,怎样才能慎?)则发病。

兼次症:年老或多病,恶风,易出汗等。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浮而无力。

分析:年老或多病,气虚则卫表不密,故恶风,易出汗。腠理不固,易受邪侵,风寒外袭,卫表不和,故见表证。素体气虚体弱,故见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舌质淡,脉无力,为气虚邪在卫表之象。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方中人参多用党参代,茯苓、甘草益气,扶正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宣肺理气,化痰止咳。若气虚较甚者,加黄芪,也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苏叶等益气升阳解表。若气虚自汗,稍有不慎易感外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若偏于阳气虚衰而感受风寒者(注:为什么感受风寒者就会有后面叙述的症状?有的人发生冻伤了也不一定有这些症状啊),症见身热较轻,恶寒较重,头痛,身痛,面色

白,四肢不温,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当温阳解表,宜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恶寒无汗,阳虚不甚者,也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阴虚感冒(注:前面分型里没有介绍此型)

主症:头痛身热,微恶风,无汗或微汗。

兼次症:阴虚体质或体弱病后而常有盗汗,头晕心悸,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心烦,失眠等。

舌象:舌质红,苔剥脱或无苔。

脉象:细数。

分析:阴虚生内热,故见头晕心悸,手足心热;阴虚津少故口干不欲饮,干咳少痰;由于素体阴虚,感邪后邪从热化,故头痛身热,微恶风,常见风热之证。舌质红,苔剥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方中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葱白、豆豉、桔梗、薄荷解表散邪;白薇清热养阴,清而能透;大枣、甘草甘润和中,可助玉竹之养阴。全方解表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若表证较重,酌加荆芥、薄荷以祛风解表;咽干、咳嗽、咯痰不爽,加牛蒡子、浙贝母以利咽化痰;心烦口干较甚,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除烦,生津止渴。若产后或月经淋漓过多,肌衄,便血等出血病后,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治当养血解表,宜选葱白七位饮加减。

以上虚人感冒(注:小标题4是‘体虚感冒’,二者有何区别?如无区别,为什么不用同一个词)虽以气虚、阴虚进行分类,但临床上还可见气阴两亏、气血不足、阴阳俱虚等,需详细辨证,兼顾用药。(注:上面的分类中怎么没有风燥感冒?所谓‘虚人感冒’,其实多数是并发多种病症,即在原有这些虚证的基础上合并了呼吸系统感染而已。非常多的人本身就存在着所谓‘气虚、阴虚、血虚、气阴两虚、阴阳俱损、气血不足’等。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是,在一个人身上多种病症共存,有的病症间互为因果,有的则毫不相关。中医辨证时常常把与主要想治疗的病,或比较重的病的不相干的症状都同时考虑进去,所以有时辨证非常困难,治疗也没有针对性。)

【转归预后】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注:多数都是这样发展的)。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注:多数慢性感染性病症都是这样变化的)。

一般而言,感冒本属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地诊治,很快即可痊愈(注:许多的情况下,不治疗也会痊愈)。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及时行感冒之重症,必须予以重视,详查正不胜邪之象,并及时调治,防止发生传变。若感冒失治误治,邪气不能及时祛除,还可以诱发痹症、肾风水肿,胸痹心痛等病(注:不但可以出现这些,还可以导致死亡的)。

【预防及护理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怎么才能做到?如果开窗通风,恰外面流行的微生物进入,增加感染的机会呢)。温度适宜。

2. 慎起居(注:什么样的是不慎?比如是长期枕头高度不合适;睡眠习惯不良:熬夜、少眠、多眠、蒙头等;长期睡眠时头不向北;等等吗?),适寒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 重症感冒有恶寒发热者,应卧床休息。时行感冒应予隔离。

4. 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出汗、脉象、舌苔等变化。

5. 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轻度发热时以素食、半流质为宜,热退后逐渐改为食荤、半流质或普通饮食。

6. 预防性用药

(1)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连服3天。

(2)夏时暑湿当令季节,可用藿香、佩兰各10克,薄荷5克,煮汤以代饮料(鲜者用量可加)

(3)如时邪疫毒盛行,可用贯众15克,板蓝根或大青叶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日1剂;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熏蒸2小时。隔日1次做消毒,有预防作用。(注:只要有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就应该有预防作用,能够使微生物被消灭在萌芽状态。醋能预防病毒性的,不一定能预防细菌性的)

现代其他中医医生对感冒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比如《针灸学》P252:是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wù)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外感病症,又称伤风(注:为风所伤,这里把咳嗽也写进来,说明病灶不仅限于上呼吸道)。

那么究竟怎么认识才是正确的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要从人(其实应该说动物,或高等动物)出生说起。就以人为代表吧(下面的内容是笔者的观点)

人刚出生(生死是不能分离的双胞胎,生就意味着死,引起死的原因非常之多,大多数是因病而死。笔者总结为:死亡之路千万条,堵了这条堵不了那条。致死病症数万种,神医也治愈不了几种)后,正常情况下体内和体表都处于无微生物污染状态(叫无污染状态比较全面)(常见的不正常情况是,通过血液传播了母体所携带的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遗传、药物、毒物、营养不良等因素所致的发育异常等不在此处讨论的范围内),当体表的皮肤接触到环境中的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机体就会被污染,就会有机会被感染。人体皮肤和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非常适合所有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然而并不是只要微生物接触到皮肤,或微生物进入体内就能够顺利繁殖,因为除了与侵入的微生物种类、侵袭力和毒力等有关外,人体内还有一整套富有战斗力的防卫系统。有如下几种结果:①如果防卫系统胜利了,会杀死入侵的微生物,结果是机体没有发病(这里叫出现不正常最合理,也就是叫发症最合理,但是将错就错,还是叫发病吧);②如果防卫系统失败了,微生物就快速繁殖,结果是机体患病或死亡;③如果微生物没有被杀死也没有快速繁殖,结果是机体成为微生物携带者,处于共生状态,共生也有三种状态,a、有些是终生共生,b、有些则在条件适宜时快速繁殖,使机体发病,从而称其为条件致病微生物,c、还有一部分微生物,居住在身体内,对人体不造成伤害,还会对机体有利,形成互惠关系,称为益生微生物。所以微生物进入机体后会形成:a、或益生关系,b、或共生关系,c、或局部入侵形成痘、疖、疮、脓肿、脓包、瘘等,d、或长驱直入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症(病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e、或随着血液、淋巴、自然通道进入相应的组织、器官而表现相应的症状。微生物入侵后形成可能的三种结果:①自愈或用药物或其它方法帮助机体杀死微生物而被治愈,②(终生)携带者,③死亡。微生物除了通过接触皮肤入侵外,还可以通过呼吸进入体内。从第一声哭声开始,外界空气及混合在空气中的物质通过呼吸入侵鼻腔、咽、喉、扁桃体、主支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能够透过肺泡的物质,进入血液,随着血液的流动,被相应地带到全身各处。体内无用的物质,随着呼气的进行,被呼出,或随着痰液被咳出。先说明一下空气中所含的物质,可分为两大类,即分为生物性的和非生物性的;生物性的包括活着的生物和死亡的生物;活着的生物包括微生物(病毒、真菌、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非生物性的包括纯净物、部分混合物和非实体类物质;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众多。无机物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关于这部分内容,详见笔者的‘知症求因’之文章中的体外因。在动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自然界的物质复杂多样,结果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病症。

再说明一下微生物,详见《微生物学》,这里进行一下简单介绍:其种类繁多,至少在十万种以上,具体种类无人知晓,其还有新的种类不断地在生成。人们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粗略地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病毒类属之。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细胞核,无核仁和核膜,缺乏完整的细胞器。这类有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包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属于这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类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螺旋菌等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类

示意简图1

简单介绍一下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它们的代谢产物有有色和无色之分,有色中以黄色最常见,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80%以上的化脓性病症是由葡萄球菌所致。葡萄球菌分为三大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性菌,大多数情况下产生金黄色色素;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多产生白色色素;腐生性葡萄球菌一般为非致病菌,多数情况下产生柠檬色色素,少数情况下产生紫色色素;草绿色链球菌产生草绿色色素;黄色奈氏球菌产生黄绿色色素;绿脓杆菌产生黄绿色、蓝绿色或棕色色素,也有不产生色素的。自然界分离的绿脓杆菌99%有色素,从临床分离的只有4%有色素。所以绿色脓液,既可能是球菌,又可能是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莫言在《四十一炮》的第八炮中写到:‘老兰的黄毛闺女,比我大一岁,小名叫甜瓜,大名还没有,她个子比我高半头,患了严重的鼻炎,常年通着两道黄鼻涕’。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清鼻涕、绿鼻涕,红鼻涕呢?说明其内容来源于生活。之所以流黄鼻涕,从西医角度讲,能够说明其感染的菌群能够产生黄色色素;在中医上称这种现象为“风热感冒”或“淤久化热”。日常还有人们称其为“上火了”。黄鼻屎、黄痰、黄脓,均是同样道理。在实际临床中还有复杂的情况:尽管是产色菌感染,早期还没有产生足够多的色素时,也是清色或白色的,是不能判定是否是产色细菌感染的 ;或者病情相当轻微,一直没有足够量的带色脓液排出,也是不能判定的。所以不能说:没有见到有色的分泌物就不是产色菌感染,但是可以说:只要见到有色的脓痰,肯定是产色菌感染;如果是黄色,多数是葡萄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是绿色的,多见于绿脓杆菌,或草绿色链球菌。

再简单介绍一下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其大小、形态、化学成分、宿主范围、以及对宿主的作用均不相同,但是有下面三个共同的特征。

1、基本结构是由核酸(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成,由DNA和RNA组成核心,外有一层蛋白质。

2、只能在活的细胞中增值。是一种分子水平的寄生物。

3、非常微小(20nm--300nm),无细胞结构,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下面的图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微生物之体积大小的比较。见下图。 照片来源于微生物学P317.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微生物体积大小排列关系示意图

继续说呼吸。随着发出第一声哭声,也就开始了人生中不能停止的呼吸运动。随着呼吸的进行,微生物就会随着空气进入体内,进入的第一站是鼻腔(包括前、后鼻腔:前鼻腔有鼻粘膜、鼻中隔、鼻甲、鼻毛、还可以连通鼻窦以及通过鼻泪管连通眼结膜,后鼻腔有粘膜和腺样体),第二站是咽部和扁桃体,第三站是喉部(包括声带),第四站是气管(包括主支气管,细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第五站是肺泡,第六站是血液(进入血液有两个途径:直接侵入,或通过淋巴系统),第七站是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器官或组织,要想进入第八站大脑实质,还要经过血脑屏障。

所以,临床上和生活中所谓的“感冒”,不是某一个器官感染的具体表现,它是下面所列许多器官或组织感染后,或然表现出来的症状的组合体:鼻腔感染(简称鼻炎,这里要强调一下,关于炎症:这是西医名词,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感染性炎症是指微生物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分为局部的和全身的。非感染性炎症是指物理的、化学的、增生性的等刺激以及免疫异常等而致机体器官或组织所出现的反应。微生物感染后可以出现炎症,也可以不出现炎症;炎症可以是微生物感染所致,也可以是其它许多因素所致,所以,炎的内涵比较大。建议:以后非感染性炎症性病症要另外命名,以免使人误解为只要有炎症的病名就需要用抗生素。比如风寒性肩周炎,可以叫风寒性肩痹,风湿性膝关节炎叫风湿性膝关节痹或风湿膝痹,等等。为什么西医不能区分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因为技术水平有限,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也就是显微镜,显微镜下不能看见体积小的细菌和病毒及其尸体的)包括前鼻腔感染(也包括鼻窦感染、鼻泪管及眼结膜感染)、后鼻腔感染(也包括腺样体,容易表现鼻后滴漏或侧位时一侧鼻孔不通气),咽部感染(也包括咽鼓管感染、中耳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支气管感染(现多称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泡感染(现称为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肺泡感染,称为肺感染(现也称为肺炎),血液感染(称为败血症、脓毒血症),通过血液播散到任何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等感染从而表现为疖、痘、痈、脓肿、瘘、坏死(当然体表的疖、痘、痈、脓肿、瘘等的形成还可以是因为病原体直接通过皮肤向深部感染所致)等。上述各个部位的感染可以单独表现、或合并一个、或多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感染;如果同时感染,把从鼻腔到喉部均发病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如果从鼻腔至主气管、支气管均感染,称为呼吸道感染;如果从鼻腔至毛细支气管、肺泡均感染,称为呼吸系统感染。如果上呼吸道没有感染,只有主气管、支气管感染的症状,可以对应地称为下呼吸道感染(下感)。如果仅仅毛细支气管肺泡感染可以形成肺脓肿,中医称之为肺痈。如果肺感染波及到胸膜,就会形成胸膜感染(胸膜炎),出现胸腔积液。等等。将来能够快速分辨病原体时,还会分为急性**球菌性鼻腔感染,急性**杆菌性鼻腔感染,急性**病毒性鼻腔感染,以此类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名词会逐渐被加字而出现新名词。

如果局部感染后,微生物向周围扩散,常继发周围器官或组织的感染,常见的的有:鼻窦感染几乎是以鼻腔感染为前提的,所以应称为鼻-鼻窦感染,合并鼻泪管或眼结膜感染,称为鼻–鼻泪管感染或鼻-眼结膜感染(当然眼结膜感染也可以通过眼睛直接接触感染,现多称为结膜炎);咽、喉部同时感染,称为咽喉感染,合并咽鼓管和中耳感染,称为咽-喉-中耳感染。咽、扁桃体同时感染,称咽扁桃体感染。向周围侵入形成相应部位的感染,如颌下淋巴结感染、颈淋巴结感染、腮腺感染、甲状腺感染、牙周感染,牙髓感染、口腔(感染性)溃疡等。如果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和/或其他器官感染,称为继发**感染,比如继发心内膜感染。微生物致病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病毒性,二是细菌性(球菌、杆菌、弧菌),三是其它微生物,以前两种最常见。任何人感染致病性微生物后都出现三种结果:或痊愈、或转成慢性、或加重。下面首先以鼻腔感染为例介绍分型及其转归等,其它部位的感染与此相似。因为鼻腔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流涕,当然还有鼻塞、打喷嚏,这里以流涕为代表。见示意图2,

要强调一下,临床上几乎每一个症状(也可以叫症候,这不重要,英国还叫symptom呢)背后都隐藏着很多原因的(详见笔者之‘多因一果话症因’以及头条号里的‘咳嗽之似是而非’之章节),临床上或生活中,只要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就必须按照表中的思路去考虑。分清是哪种情况,而后着手治疗。比如,本来是非微生物性的,按照微生物性的病因去治疗,方案就会是错的。笔者常言:前提错了,以后的推论和治疗没有不错之理。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一流涕为例找原因的示意简图

此示意简图(此图必将成为将来的教科书里的内容,详细的解释看笔者的‘咳嗽之似是而非’之文章)看起来很清晰,也能够很快记忆,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就诊的病人究竟属于哪种情况,转归如何等诸多问题,可是非常难回答,也非常难解决的事。其实医生看病的过程就相当于破案的过程,每一个病例都不容易被破解,而且有些案例永远不能破解。象SARS、H7N9等,如果不是现代科技的最终破解,也只能用“瘟疫”或“非典”或“流感”等词代之。

下面分别介绍:

鼻腔感染可以出现许多症状:①原发症状---鼻干、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稀/稠)鼻涕、流黄鼻涕、流绿鼻涕、流黄白鼻涕、鼻涕带血;②继发症状---恶(音:wù)风、恶寒、畏寒、寒战(有这四种症状之一情况下病人基本上无汗)、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关节痛、肌肉酸痛、周身酸痛、发热、出汗、出虚汗、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困倦、多眠、嗅觉减退或异嗅、流泪、皮疹、瘀斑、出血点、衄血、血尿、心悸、怔忡、胸闷、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昏迷、意识丧失、死亡等。上面罗列的原发的和继发的症状,几乎涵盖了症状学(有中医的,也有西医的,不管叫什么,目的就是想表述某种现象,只有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能明白)上所有的症状,但是不能说,只要见到这样的症状就是鼻腔感染。为什么呢?是由语言文字的笨拙性决定的。因为症状与原因之间既无充分条件也无必要条件,更没有充要条件的关系(详见笔者的‘因与症之间既无充分条件也无必要条件’之章节)。不论原发还是继发的症状,都包含了自身能感知的(症)和能被他人感知的(症)。就具体某个病人而言,上述所列症状是否出现,多是“或然”的关系,可以仅仅单纯表现为鼻塞、或鼻痒、或打喷嚏、或流涕,或伴随继发症状之一或更多,症状出现得多少及其严重程度,会与感染的类型、轻重程度、发病的时间长短、病症所处阶段、机体的状态、治疗的方法等相关。同一病人,同类病症,不同时期,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即《伤寒论》里的“六经传变”;同类病症,不同的病人,相同的阶段,症状可以不同,结果也可不同。首先,每一个症状的出现,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许多原因(详见笔者‘多因一果话症因’之章节),都要考虑多种可能性:首先要区分是体外因还是体内因;体外因再区分是微生物性的还是非微生物性的;如果是非微生物性的,不需要用抗微生物的药物;如果是微生物性的,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微生物药。例如,就鼻塞而言,可以是体内因:比如先天的发育异常之鼻中隔肥厚、歪曲、鼻甲肥大,或后天病症之鼻息肉、鼻癌、鼻咽癌,也可以是体外因之外伤、异物、寒冷(包括冷风)、鼻腔感染的潜伏期或初期或慢性期等。流鼻涕也分为体内因和体外因,体外因之过于寒冷、辛辣有毒的异物刺激、致敏物质、鼻腔感染初期或急性期或慢性期等,体内因之哭泣、鼻癌等。打喷嚏的体外因,比如辛辣、或有毒的异物刺激、寄生虫入侵、过冷、过热、药物、致敏物质、鼻腔感染初期或急性期或慢性期,体内因之鼻息肉、鼻癌等。其次,与之相反,多个症状,甚至是上面所列的所有症状,或更多症状的背后可以隐藏着一个原因(详见笔者‘多症一因’之章节)。比如: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坏疽、直至死亡,乃是同一个病因,就是胰岛素缺乏。再次,当然还存在多因多果的情况,即同一个病人罹患多种病症,比如同时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鼻腔感染分为急性鼻腔感染和慢性鼻腔感染。急性鼻腔感染的结局有三种可能性:①自愈或被治愈,或②转成慢性,或③加重。见示意简图2。

1、急性鼻腔感染:急性鼻腔感染,从出生后随着第一次吸气,微生物就可以随之入住鼻腔,进入鼻腔的微生物,当然有所不同,有有益的,有共生的,有致病的。一个人的一生中,出生后的任何时候,随时都有可能被微生物入侵,随时会发病。故只要是第一次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鼻腔后出现症状,就是急性鼻腔感染。如果有人非常幸运,一生当中,一直没有致病性微生物进入鼻腔,其终生也不会罹患急性鼻腔感染。当然有人不幸,第一次呼吸就有致病性微生物进入,经过潜伏期后,等致病性微生物繁殖到一定的量,达到机体的超容点时,机体就开始出现症状(发病),所以有人在刚生下来不久就罹患了急性鼻腔感染。举一个典型的病历就是新生儿破伤风,即是出生后,因为剪脐带时,有破伤风杆菌入侵,经过七天左右的潜伏期(潜伏期的过程,就是破伤风杆菌不断繁殖实现量变的过程,其量变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引起机体的质变,关于这部分的详细论述,见笔者‘新解量变引起质变’之章节),开始发病。急性鼻腔感染后,经过自身抵抗,消灭了致病微生物,就自愈了;或者借助外界的力量,经过用药后帮助全部消灭致病微生物,就被治愈了、或痊愈了。如果消灭不了,就出现了致病微生物和生命体的共存,从而转成携带者,即转成慢性鼻腔感染。

2、慢性鼻腔感染:慢性鼻腔感染的转归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随时发病重复,称为慢性鼻腔感染急性发作,当然慢性鼻腔感染急性发作的转归和急性鼻腔感染类似。其二:在慢性感染的基础上合并新的微生物感染,这又得从头来。如果生命体不能抵抗致病微生物入侵,就可以病情进一步加重,直至气管感染、或肺感染、或败血症等,直至死亡。①慢性鼻腔感染急性发作,机体成为致病性微生物的携带者后,即转成慢性期。慢性鼻腔感染,一生中常反复发作,不能知道会发作多少次,多是在受风、受(寒)凉、受风寒后发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给其命名为‘伤风’、‘冒风’、‘伤寒’、‘感冒风邪’、‘感冒风寒’‘感冒寒邪’的原因。其实在不受风、受凉情况下也会发作,比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罹患其它病症、免疫力低下等,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气虚、阳虚、阴虚、体虚、虚人等情况,那么为什么常在受风(伤风)、受寒凉之后容易出现上述症状呢?简单说明一下,受寒、或者说伤寒、是诱因,不是原因,人们那时不知道有微生物,多数情况下错把诱因当原因。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详见笔者‘论《伤寒论》’之章节。慢性鼻腔感染可以是终身性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发展成过敏性鼻炎、鼻甲肥大、鼻息肉、甚至鼻癌。临床上,那些散发病例,多在受寒凉后出现症状,多数是慢性感染急性发作。②慢性鼻腔感染合并新的微生物感染,上面说了,慢性鼻腔感染,随时都可能急性发作,但是,就一个具体的就诊的病人,医生也不能肯定其一定是体内携带的致病微生物由于条件有利而深入所致,因为还有另外的可能性,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致病微生物随着呼吸而入侵鼻腔,出现多重感染(也可称之为混合感染)。这样就和前面叙述的急性鼻腔感染的进程和转归类似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能够辨析清楚,到底是慢性感染急性发作还是慢性感染的基础上合并新的,有时是非常难的。但是作为医生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所以诊治病症不是那么简单的。

3、急性鼻腔感染加重:入侵的致病性微生物,没有被机体自身的抵抗力抵抗住,也没有外界力量的帮助,致病微生物会向周围入侵而出现继发症状(病):鼻窦感染、中耳感染、颌下腺感染等;向下发展继发:腺样体感染(腺样体肥大)、咽部感染、扁桃体感染、咽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气管感染、肺感染、肺脓肿、胸膜感染;进入血液后可以形成败血症,或通过血液、淋巴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形成如心瓣膜感染,心肌感染、肝脏感染、肝脓肿、胆囊感染、脾脓肿、胰腺感染、胃感染、肠道感染、脑膜感染,骨髓感染,肾感染、泌尿系感染,膀胱感染,前列腺感染,附件感染、盆腔感染、子宫内膜感染、阴道感染、到达皮肤出现疖、痘、脓肿等。微生物通过血液、淋巴到肠壁,或通过唾液、痰液到肠腔引起肠道感染后出现相应的症状,有人称之为‘胃肠型感冒’,这个名称会被新的名词取代,比如称为‘二道感,即消化道和呼吸道同时感染’。当然不能说导致上面所列脏器的感染的微生物来源只有这样的途径,当然还有其它途径。这一期的转归也见示意简图2。急性鼻腔感染加重的结局还有三种可能性:a、经过治疗治愈了。b、又转成慢性的,c、加重后死亡。有时候经过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没有在鼻腔内繁殖,可以直接在咽喉部繁殖,形成咽部感染、喉部感染、扁桃体感染等,或跨过上呼吸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或肺部,然后逆行向上发展,可能最后出现急性鼻腔等部位感染的症状,即首发症状不一定在鼻腔,所以不是所有的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的出现都是从鼻腔向下发展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肺或支气管逆向延伸到鼻腔的。

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发展到一定程度(详见笔者“生命周期的划分”之章节),上面所列的继发症状就会出现一个或多个。许多人认为只要出现以上所列继发症状的一个或多个,即使没有上述的原发症状,也就认为是“感冒”。比如没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仅仅表现轻微畏寒、或发热、或周身不适、或肌肉酸痛、或咳嗽等,就认为是“感冒”,就服用“感冒药”,是非常错误的。

至于整个呼吸系统的感染,或波及全身出现危重症,出现的症状多而复杂,以后会有相关的讲述,应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鼻腔感染痊愈:

其一,关于病毒性的,病毒也分为致病性的和非致病性的,致病性的也有毒力强与弱的。接触非致病性的病毒后一般不引起症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引起。接触致病性的病毒后,因为人们对病毒没有天生的免疫力(现在人们都这样说,其实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会产生如下可能性:(1)有些会刺激机体产生终生免疫力的,此生再也不会感染相同的病毒,就是说,再也不会罹患相同病毒所致的病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痊愈,称为终生痊愈。比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注射疫苗想要达到的理想就是终生免疫。(2)有些病毒会刺激机体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在很长时间(几年,几十年)内不会再次感染,称为长久痊愈。(3) 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机体会产生临时的免疫力,免疫力消失后机体再次感染时还会发病,称为短期痊愈。(4)有些病毒感染后,经过治疗或自身免疫等,病毒繁殖被抑制,病人症状消失,这时不等于痊愈,正如笔者所言:“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病症”,而是成为了没有症状的携带者,以后任何时候,只要条件适宜,马上繁殖并引起症状,称为急性发作。比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期,可以出现上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症状消失后成为乙肝携带者,以后随时有机会表现为大三阳或急性肝坏死,成为携带者后,病人鼻腔内也会有乙肝病毒存在的;还比如水痘病毒,经过发热,流涕,出痘等,不论是治疗还是自身抵抗之后,症状消失,水痘病毒就可以在体内潜伏,以后条件适宜时以带状疱疹的形式表现。所以可以这样说,只要此病人罹患带状疱疹,那么此人以前肯定罹患过水痘。因此不能说导致上感的病毒都是自限性的,也不能说‘普通感冒’都是病毒性的,将来也许能够证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或大多数病毒,大多数可以终生携带。那时就会证明笔者的观点:大多数人在受凉、受风、受寒、受风寒、过度疲劳、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出现的鼻腔感染症状,是慢性鼻腔感染急性发作。(5)如果以后接触新的病毒,还会出现上述情况。

其二,关于细菌性的,当然也分致病性的和非致病性的。关于非致病性的,似病毒性的,不多叙。致病性的也有毒力强与弱。一旦致病性细菌进入呼吸道并得以繁殖,如果不治疗,除了极少数情况,很难长久痊愈的,这也是贾平凹和莫言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常年通着两道黄鼻涕’。有的经过治疗,症状消失了,不等于细菌全部被杀死,而是潜伏下来,条件适宜(详见笔者‘论《伤寒论》’和‘生命存在所需七大条件’之章节)时发病,其实是急性发作,多被人们(包括医生)认为是初发,而且错把诱因当作病因。

所以说,不论是病毒性的或细菌性的,无论经过治疗,或自身抵抗,都可以出现症状消失,而症状消失,不等于微生物全部被消灭了,也就是不一定痊愈了。没有痊愈的标志就是经常有鼻屎出现,尤其是黄鼻屎,这也是慢性鼻腔感染的标志之一。如果某次感染的微生物真的完全彻底的被消灭了,但是以后随着呼吸的进行,随时会有新的微生物进入,从而重复上述的过程。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笔者认为,感冒风寒、感冒寒邪、伤寒、伤风、受风、受凉,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诱因,而微生物感染是原因呢?做第一假设,假如把刚从母体内娩出的、也没有被任何微生物入侵过的婴儿放入无微生物环境,终生不接触微生物,那么其终生也不会罹患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病症(因为没有活种),就不会出现书中所叙述的因微生物感染而出现的症状,尤其是发热和黄涕、黄痰、感染性的疖子和脓肿等。做第二假设,在无感染微生物前提下,使其受寒、或受风寒,会不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分三个层面来论述:首先,鼻腔粘膜在感知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会和皮肤感知温度降低有不一样的反应,什么反应呢?就是鼻腔粘膜充血、肿胀,这样就出现了鼻塞。为什么要这样呢?是为了使通过鼻腔的气体温度得到升高,也为了使通过鼻腔的气体减少从而易于这些气体温度升高,减少对肺等组织的伤害,还为了减少肺内的气体流出,从而减慢热量的流失。其次,那为什么会流涕呢?因为鼻腔粘膜特别薄,在充血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渗出,就会有体液流出,就表现为流涕。如果在此两种情况下,从外面吸入的气体温度上升,或体内的热量足够多,机体就会减轻鼻腔粘膜的充血扩张,鼻腔内径就会扩大,鼻腔就会很快变通畅。怎么验证呢?有生活经验的人就已经验证过。在有鼻塞的症状后,当吸进热的蒸气后,鼻腔马上通畅。在鼻腔感染发作期间,吸进热气,马上变通畅。这两种情况下,只有脱离寒冷的环境,或制造体内温度升高的环境(发热就是为此目的之一),症状很快缓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给以保暖、喝一些热粥、热汤、姜汤、或辛温解表的中药,如参苏饮、葱豉汤、麻杏石甘汤等方、或发汗的西药,发一些汗,症状很快就消失的缘故。这也就是临床上看到的,有些人鼓吹的:“感冒”不用服药,多喝水就会好的现象之一。甚至有人说,吃一副药,或吃一片药就好的现象。也是人们所说的不用吃药,不用输液就好的缘故。再其次,如果受寒的时间足够长,程度足够重,导致鼻腔粘膜缺血坏死,要想痊愈,就需要修复损害的粘膜,修复的过程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这也要看损伤的程度。等修复好了,症状就消失了。所以单纯的“伤寒”的含义应该是无微生物参与的。但是生活实际中,单纯这种伤寒的病例很难见找到。有的专家可能不服,不服就去做实验。我是没有条件。有条件我去做,证明给他们看。但是这种情况下的这些症状和感染微生物后的症状既有相似性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相似的部分都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甚至鼻涕中带血。不同的部分,单纯受寒者不会有黄涕,不会发热,不会周身酸痛,不会导致死亡,鼻涕中不会找到微生物,单纯抗微生物治疗无效。这也是笔者所言的:此鼻塞非彼鼻塞也,此鼻涕非彼鼻涕也!

这是笔者理论上的假设,还需要能够申请科研经费的专家们去从事这方面的实验,来验证笔者的观点的正确性。

上面分别讲述了单纯受寒,或单纯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临床上可不会这么简单,还存在既有受寒,又有微生物感染的情况,就出现了多数都是在受寒的诱因的基础上的慢性鼻腔感染的急性发作。这也是张仲景之所以命名为《伤寒论》的原因所在。但是张仲景那时不知道有微生物也在其中作祟,如果知道还有微生物作祟,肯定会命名为:《伤寒微论》,意即:既受寒伤害也受微生物伤害。为什么会在受寒的诱因的作用下容易发病呢?是因为,受寒后鼻腔粘膜会充血,水肿,同时平时在鼻腔粘膜表面共生(当然包括潜伏在此的致病性)的微生物,在温度变低的情况下,为了利于其自身生存会向机体组织深部入侵(秋天天气变凉后,地面上见不到蚂蚁等小动物,也是同样道理),而且会以快闪的方式进行(关于微生物会像沙丁鱼那样快闪,已经被科学家所证实)。这里还要讲述一下另外的情况,因为微生物很小,即使快闪,移动速度也不会很快,所以在受寒很短的时间情况下,微生物没有来得及移动到粘膜下层时,环境温度已经改变,就没有必要继续向深处运动了,也就不会出现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表现了。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纯理论上讲,在单纯受寒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类似鼻腔感染的症状,尽管症状相似,但是内涵则不一样,这样的情形,不治也会好,治疗方案正确,一用就灵,很快痊愈。

2、多数情况下,是在受寒的诱因作用下的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3、一部分在没有受寒作为诱因情况下发病,就是被传染的,可分为普通型传染和流行型传染。

基于上述,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在出现了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的基础上伴随出现了继发症状者,几乎是以鼻腔感染微生物为基础的。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建议用伤微的理由。

关于诊断

在讨论诊断之前,先说诊断名词。既然用“感冒”这个词不合理,用什么合理呢?如果按照现代西医教科书的习惯,应该统称为:感微,意即:被微生物感染了,或感染了微生物。往下细分,就出来上面所列的诸多感染性病症的名词。如: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简称上感,下呼吸道感染微生物简称下感,全呼吸道感染微生物简称全感。肺泡感染微生物简称肺感,不称其为肺炎的理由是因为肺炎还包括非感染因素所致的无菌性炎症。这里有一个问题,叫感染不是很合理。为什么呢?其实每个人出生后身体上都会被微生物感染,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身体里没有微生物,肠道里离开了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还难以生存呢!所以说感染了微生物不一定会发病。只有感染了微生物,而且出现症状了才有必要诊治的。古人分析后认为,寒气也是人间正常存在之气,如果应用好了,很有用处,如果自己保养好了,不被寒气伤到就不会患病,只有被寒气或寒邪伤害以后出现病症,才叫伤寒。同样道理,根据中国文字的特点、人们用语习惯,中医传统命名的特点,微生物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只有被微生物伤害后才会罹患病症,所以叫伤微才真正最合理,意即被/为微生物所伤害,如同伤寒与伤风(古人认为导致呼吸系统感染性病症的根本原因是风、或风邪、或寒、或寒邪,而不知道致病性微生物感染是根本原因,错把诱因当原因)。如果说既受寒伤害也受微生物伤害了应该叫伤寒微更合适。

关于诊断,最理想的就是病因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及体格检查,按照示意简图2所列的思路,抽丝剥茧,找到原始病因,做出病因诊断。严格意义上讲,病因诊断也不是最后诊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的复杂性和语言的笨拙性。比如经过培养,查出来是链球菌感染,还不是最后诊断,因为,链球菌还要细分为甲型、乙型、丙型等,即使查出是甲型,甲型链球菌感染也不是最后诊断,因为此病人的甲型链球菌是从哪里来的,族谱如何,基因谱和其它甲型链球菌基因谱有何不同,是否是耐药菌株等一系列问题还是未知的。用文字写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即使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有许多病症要想立刻找到病因还非常难。像诊断其它病症一样,多数是猜测诊断为主,排除性诊断为辅,定性诊断为少。在有条件的医院能够定性诊断,即找到致病微生物,或者培养出致病微生物,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菌、军团菌、真菌、念珠菌、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导致SARS的冠状病毒、EBOLA、H7N9等。培养出微生物后,还要做药物敏感试验,找到敏感药物。尽管已经能够培养SARS等微生物,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病毒不能被培养,也没有相应的对所有病毒都敏感的药物。细菌也一样。在基层医院,多数是凭医生经验。对于少见的或者是未知的微生物,几乎不可能有猜对的机会。将来科学技术发展了,能够研究出多功能试纸或仪器,能够通过分泌物,或通过呼气快速定性,问题就容易了。但是,对不断变种或进化的微生物还是未知的。因此,在看病问题上,用大数据和循证医学是非常局限的。

关于鉴别诊断

其实任何诊断的过程中都包含排除其它病症的过程,排除的过程就是鉴别的过程,排除的过程和肯定的过程一样复杂,艰难。这里不赘述,可以参考笔者的“咳嗽之似是而非”之章节。

关于治疗

要想诊断正确是件非常艰难的事,即使诊断正确了,治疗还很艰难。正如陈士铎所言:人之病,苦患多,医之道,苦患少。历代医家们都在苦苦寻找治疗之道。笔者常言,不论你理论讲得多么好,具体的病人你治不好还是没用的。就如同一个人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上战场却不能打胜仗是一样的。

因为人生是连续的过程,必须经过受精---有性开新点(这是笔者造的新名词,指有性繁殖过程中,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时间点,也就是通过有性繁殖开始新生命的时间点,简称有性开新点。),到孕育胎儿,到出生,到婴幼儿、少儿、青年、壮年、老年的过程的,而且必须是一分一秒地过,从不能有间断;体内所有的活动,也是不能有长时间停止的过程,不论呼吸、心跳、睡眠、吃、喝、拉、撒(尿),甚至是放屁。所以西医分科越细,越不利于医生看病思维的连贯性。临床上,问病史的过程中,很少会得到连续性的信息:没有哪个成年人病人的父母亲能够清晰地记得病人儿时所患病症的具体情况了;儿科医生也不会去关注患儿所患病症到患儿成年以后该病症的发展和结局如何。

对于一个具体的人,出生后,有没有机会接触到什么样的微生物是关键。前文已经述及,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会有不同的结局,这里重点谈致病性微生物,如果一生不接触致病性微生物,那么一生也不会罹患感染性病症。如果从刚出生就接触到了,意即被传染/感染了,如果不能把此微生物清除出体内或体表,那么其可能伴随终生的,也许在临死时成为杀手,比如结核菌、乙肝病毒等。现在都知道,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携带母亲体内的免疫成分,比如抗体等,在3个月内是不容易罹患感染性病症的。3个月以后至3岁,是最容易受到微生物攻击的时候,可能首先被感染的部位就是鼻腔,成为急性鼻腔感染;如果控制不佳,又会罹患鼻窦感染,还可以向下罹患咽扁桃体感染,以致再向下致支气管感染及肺感染。急性鼻腔感染时,入侵的微生物没有被彻底杀灭,以后长期甚至终生在此处定居,以致一生中鼻腔感染反复发作,或几年一次,或一年几次,甚至一个月两三次,甚至症状持续性存在。而每次治疗时,只要症状一减轻,马上停止用药,所以总也没有痊愈,以致体内的微生物产生耐用性。如果某病人体内耐药的微生物传染到其他人体内,即使被传染者是初次发病,也已经是耐药的微生物了。所以不能说因为第一次罹患感染性病症就不会耐药,就应该一定从低级抗生素启用。非常多的病人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第一次患病,就不能用比较高级的抗生素。其实不论作为病人本人还是医生,在没有做微生物耐药试验的前提条件下,都不知道某病人体内的微生物是否耐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只能试,用某种抗生素无效时,更换抗生素。这不能说明医生水平低。

致病性微生物入侵机体后,初期是没有症状的,那就是潜伏期,也是致病性微生物繁殖的过程,也就是数量增加的过程,等数量繁殖到一定程度,对机体伤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机体就会出现症状,详见笔者“超容点与超受点”之章节。有些表现出症状后,经过用药,尽管没有症状了,但是微生物并没有被完全杀灭,而是有相当数量的致病性微生物潜伏下来了,成为以后反复发作的种苗。医生给病人治好感染性病症是多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不能选择出生,出生后随时会死亡(生死随机);人活着就会生病,首先要罹患可治之病,其次要遇/找/碰到会/愿意/用心诊治其所患病症的医生(医病随缘)。而且后面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第三、治疗方案要能够实现;第四、买的药必须是真的;第五、无毒的或非常小的副作用(没有被硫磺、砒霜等薫过);第六、不过敏;第七、煎药方法要正确;第八、服用方法要正确;第九、剂量合适;第十、用药时间要足够长;第十一、配合治疗;第十二、病情还不能太重(甘霖难润无根之苗);第十三、疑难度不能太大;第十四、发病时间、地点、周围环境要适宜治疗;第十五、机体状况尚好,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要强;等等。所以治愈一个病人的病症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人一生不接触致病性微生物是最理想的。一旦接触了,机体能将其杀死最好;如果不能杀死,抑制其繁殖速度也行,以给治疗赢得时间;如果不能杀死,让其不能繁殖也好;如果不能快速杀死,慢慢杀死也好;如果不能慢慢杀死,把它们包裹或钙化了也好;如果微生物恶性程度极高,机体根本不能控制其快速繁殖,而且市场上也没有杀死那种微生物的药物,甚至也没有找到会诊断那种病症的医生,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中医里的许多方剂和西医里的许多治疗方案,可能是根本无效的,而病症能够痊愈的根本原因是机体自身的防卫功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断言:只要对同一种类致病性微生物所致病症的重症能够起治疗作用的方剂或方案,那么对此种类致病性微生物(耐药者除外)所致病症的轻症的效果会非常满意。

对于一个具体的症状,一定要从体外因和体内因开始,逐渐深入、抽丝剥茧,找到原始原因,明确诊断(以找到致病微生物的种类为底线),针对原因治疗,或同时辅助对症治疗,达到痊愈;如果实在找不到病因,就只能对症治疗、或支持治疗、或诊断性治疗、或模糊治疗(或叫蒙着治疗)等。如果病情较重,出现许多症状,要结合辅助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抓住主要矛盾不放的同时解决次要矛盾,比如:已经明确诊断为细菌性肺炎,伴随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一定是在连续用抗菌素(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后决定用何种抗菌素)的基础上,加用退热,止咳,化痰,平喘的药。要注意:尽可能不用镇咳药,因为通过咳嗽把气管内的痰咳出来,是人体的正常的保护反应,有利于病症的好转,但是在干咳比较重,影响睡眠、或影响工作时可以考虑应用。

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劣,但是现在人们多接受西医,很少会用中医了。

现在市场上的 “(抗)感冒药”的配方几乎都不合理,见表格1。因为几乎所有的感冒药都加入了解热镇痛药和收缩鼻粘膜血管的药,严格意义上讲,鼻腔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或程度比较轻微,不出现发热或仅仅低热,就不用解热镇痛药,而市场上除了‘新康泰克’外所有的都有退热药,从根本上或原则上讲都是错误的;关于收缩鼻粘膜血管的药:其原始目的是通过收缩鼻粘膜动脉血管,来减轻鼻粘膜充血,减少鼻腔分泌物,改善流鼻涕的症状,这是与人体通过自身的应对机制来对抗鼻腔感染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微生物感染后,血管扩张,血流增多,有利于保持局部温度,有利于更多的白细胞等对微生物起抑制或杀灭作用,同时鼻粘膜充血后,鼻腔变窄,通过鼻腔的气体量减少,同时给通过的气体加温效果更好以免机体体温过低。还有,人在清醒状态下,鼻腔分泌物不断地排除,当进入睡眠状态后,鼻腔分泌就会几乎停止。因为患有鼻腔感染的病人,如果不吃收缩鼻腔粘膜的药,晨起也不会发现枕头上已经流了一堆鼻涕的。所以夜间服用的药,没有必要加用收缩鼻粘膜血管的药。只有在“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或同时伴随出现发热等继发症状者”,在白天才有必要服用。西医“感冒药”实际上就是针对缓解上述症状而设,有的加上抗病毒的西药;中医治疗“感冒”的成药:主要具有抗病毒作用、或同时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或中草药加上一些西药成分。有的病人因为连续服用西医的“感冒药”,把发热的症状掩盖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的还加入了止咳药,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加化痰药和促排痰药还是比较合理的。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绝大多数感冒药的组成成分表

马来酸氯苯那敏,又称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

维C银翘片中的中药成分: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薄荷油、芦根、淡竹叶、甘草

用药3-7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如果病情重,服药后无缓解,应该就诊。

笔者断言:上面所有的“(抗)感冒药”都很快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那用什么方法治疗呢?

具体实践中,治疗感染性病症应该以杀死微生物(斩草除根)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主,缓解症状为辅。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不能(将来能)快速区分是哪种病毒性的、还是哪种细菌性的、抑或是混合性的,治疗就没有针对性,所以临床医生多用抗菌素联合抗病毒药(任何一种抗菌素或抗病毒药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谱)治疗微生物感染。在不明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的情况下,中药比西药有优势,因为一种中草药可以同时具备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合理联合(黄连配连翘可以使抗菌效果增加6倍)应用后会大大增大效果。基于此,应用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西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比如:

抗病毒1号:广谱抗病毒药:适合所有的病毒性感染者。

抗病毒2号:广谱抗病毒药,加收缩鼻粘膜药:适合伴有流涕的病毒性感染者白天服用。

抗病毒3号:广谱抗病毒药,加收缩鼻粘膜药,加改善症状的解热镇痛药等:适合伴流涕和发热的病毒性感染者白天服用。

抗病毒4号:广谱抗病毒药,加解热镇痛药:适合伴发热的病毒性感染者服用,或伴有流涕和发热的病毒性感染夜间服用,因为夜间睡着后,鼻腔分泌会停止,所以夜间睡眠期间不用加收缩鼻粘膜的药,以免增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当然还可以有专门针对某种或某类病毒的单药或组方药

如果肯定是细菌性的,最好区分是球菌性的还是杆菌性的。上呼吸道多数是球菌性的。

关于抗菌素的应用,教科书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这里暂且略过,以后用专门的章节来讲。大致应该是,知道是球菌性的就用窄谱的抗球菌药,知道是杆菌性的就用窄谱的抗杆菌的药,不知道是球菌还是杆菌的情况下,用广谱的抗菌素。。

如果出现发热,不要急于用退热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用退热药,不利于观察热型,从而不利于快速、早期诊断。二是,发热本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有利于机体杀灭细菌,但是当体温大于38.5度之后,适当用解热镇痛药是可以的。

如果流鼻涕比较多,在白天可以加用收缩鼻粘膜血管的药,晚上就不要用了。

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中药也应该分为:

方案1:多味具有主要抗病毒作用的药,比如板蓝根、知母、大青叶等

方案2:多味具有主要抗细菌作用的药,比如双花、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芩、黄连、苦参等合理搭配。

方案3:在方案1的基础上增加具有解表等作用,或有退热效果的药等,比如薄荷、生石膏等

方案4:在2号的基础上增加具有解表等作用的药,或有退热作用的药等。

方案5:多味同时具有广谱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的药。

方案6:在上面所列的基础上加用,提高免疫力的药。即所谓的补肾、健脾的药

或其他命名法或配伍合理有效的药。尽管中医对病症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理论是猜测的,但是许多治疗经验是对的,方法是有效的。现在市场上的“连花清瘟胶囊”,既有抗细菌效果,也有抗病毒效果(板蓝根、綿马贯众),其实还是抗细菌效果为主(双花、连翘、鱼腥草、大黄、红景天),还有退烧效果(生石膏、炙麻黄、广藿香、薄荷脑),副作用少,但是缺少提高免疫力的药,其使用上有欠缺。笔者认为,其服用量的范围应该加大,对于病情轻微者,每次2-4粒,对于重症病人,可以每次达10-16粒(16粒也仅仅7.2克)。

还有四季抗病毒口服液,也有抗细菌效果。

大家熟知的板蓝根、大青叶,知母等主要抗病毒,同时也有抗细菌作用。

还有经典的五味消毒饮,七味消毒饮,后来者还可发明更多味不同的消毒饮,以备临床抗菌之需。关于消毒和解毒、毒等相关知识会有专门的文章来写。

纵观所有的中医方剂,没有一个明确声称是治疗风寒或风热感冒的,而或者是辛凉解表,或者辛温解表,或者清热解毒,等等。仔细分析起来,辛温和辛凉都是对症的,解毒才是对因的,此处的毒,不是无机物的毒,也不是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造的字

类产生的毒素,而是活着的微生物对机体的直接侵害,或是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对机体的伤害作用。

上面所述治疗中,只是对口服药物的分析。当然如果病情严重,除了服药外,还要肌肉注射、静脉输液、手术等治疗。关于输液这方面,可以详见西医教科书里相关的章节,在这里不详细叙述。

关于治疗效果的问题,在这里还要细说一下:

前文已经写过了,要想顺利治愈某病症,大约需要十五个环节全部正确,有一个环节出错,结局就不同了。诊断病症的过程,参见流涕的示意简图(这里重发一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非常之难,而治疗之难,有过之而无不及。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以流涕为样本来说明如何找原因

现在看着示意简图来说明。

1、如果是体外因所致的病症,误判成体内因的,治疗不可能正确。如何判断是体内因还

是体外因很多情况下非常难。

2、如果是体外因中生物性的致病因素,判断成非生物性的因素,治疗不可能正确。如何

判断是生物性的还是非生物性的,很多时候非常难。

3、如果是微生物性的致病因素,判断成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性的,治疗不可能正确。如

何判断是微生物性的还是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性的,很多时候非常难。

4、如果是活着的微生物性的致病因素,判断成死亡的微生物性的,治疗不可能正确。如

何判定是活着生物性的有时非常难。在食物中毒章节会有详细论述。

5、如果是细菌性的致病因素,判断成是病毒性的或其它微生物性的,治疗不可能正确,

如何判断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或其它微生物性的,许多时候非常难,书本上写的都是比较典型的表现者,不典型表现者根本无法判断,处于潜伏期的就更难了,只有等待到其表现典型时。但是临床医生会尽可能增加治疗的正确性,即:同时应用抗细菌性的和抗病毒性的药物。

6、如果是球菌性的,判断成杆菌性的,治疗可能会错误,也可能会正确,因为,医生可

以选择广谱抗生素;或者联合应用抗菌素来回避不能判断是否为球菌性的。

7、如果是已知球菌性的,就目前的抗生素种类来选择,除非是耐药菌株,治疗起来相对

比较容易。但是也不会保证都有效或治愈。还要考虑到病情轻重,机体状况,医疗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医生不可能保证治愈所有的病人的,就如同消防员不能保证把所有的火灾及时扑灭一样。

8、如果是产色球菌,多数可能性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因为80%以上的球菌感染是此类菌。

即使假设只有1%是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的,就来就诊的具体的某一个具体的病人来说,医生也不敢肯定其不是这1%里的。这时只能看病人的具体情况,不能用大数据来考量,也不能用循证医学来治病。

9、如果是未知球菌的,首先判断方向都可能会出错,如果大致方向对了,用药后出现两

种可能性:a、对此类未知球菌应用一般的抗球菌药即可有效;b、目前没有对此类球菌敏感的抗生素,那就更麻烦了。这种情况下,用大数据循证医学都是不灵的。

对于8和9,西医主要通过排出物或分泌物的颜色来进行大致区分,有相对的目标性。比如临床上,只要病人的分泌物是黄色,多数情况下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者是产色菌感染,几乎不考虑用抗病毒药物,也几乎没必要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中医医生而言,见到黄色或绿色或血性分泌物,就会辨证为热症、或风热、或淤热、或淤久化热、或寒极生热等。

10、如果是细菌性的也判断对了,是球菌性的也判断对了(通过细菌培养知道的),但是

治疗仍然不一定有效,也不一定治愈。为什么呢?下面以细菌为例说明一下:

因为抗菌素选对了,也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具体到每一个病人体内致病性细菌数量到底有多少,所用抗菌素能不能快速杀灭此致病性细菌,所谓快速究竟有多快?是几小时、几天、十几天、几十天、几百天(因为杀灭结核菌需要连续用药要9个月以上)?病人和医生都无从知晓,究竟用多少次药物后,正好会一个细菌也不剩?医生和病人一样都无从准确知晓。这里涉及到标准的问题,同样一个内容,病人脑子里想的和医生脑子里的标准不同。医生的治愈标准是:体内的致病性细菌全部被杀灭,这没有办法去检测,所以很难准确做到这一步,医生就会宁右勿左。病人的治愈标准是:只要没有症状了,感觉舒适了,病就痊愈了。这样的标准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只能算症状消失了,而症状消失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用了对症处理的药,比如退烧药,止痛药等;另一种就是细菌被抑制繁殖,或被杀死大部分,机体恢复到超容点以内了,这时不能表示微生物完全被消灭了,而是有一部分在体内潜伏下来了,这为以后在某些诱因情况下反复发作的打下了基础。如果在病人症状消失的情况下医生坚持要给病人继续用药,多数病人都会觉得医生为了经济利益或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损害他们的利益,这是真正的在冤枉良医,也为其转变成慢性病打下了基础,以致其最终因此而死亡,悔之晚矣。不一定有效的原因是因为病情重,进展快,用药量不足等,就如同杯水车薪一样。因此做医生很难,很难一下子就用对了药,治好了病。有的病人,一旦医生用药后无效,就责怪医生,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医生也不是神仙,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病,就知道用什么药,其实医生只不过比有些病人知道的多一些,或者经验多一些,而有时也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有盲区,所以有的年龄大的慢性病病人,知道的病症知识与治疗病症的经验甚至比年轻的医生还要多许多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医生选对了药,但是病人没有遵医嘱执行,那也是不可有效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用药呢,理想的是做微生物培养,然后做药物敏感试验。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够做此试验,即使能够做此试验,也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够培养出来,培养出来了,也不是都能够找到敏感的药物。比如SARS、EBOLA、H7N9等没有特效药。再者,培养加药敏试验,最少也要3天的时间,这些天,病人不能干等着啊,也只能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先用药治疗。所以一个人别指望着得病后,只要交了钱,医生就能够治好病。只有一个人不得病才是上策。得病了医生治不好,或治不了,那不是医生的错,尤其是当病人得了疑难病或不治之症时。

还比如,已经判断准确是病毒性的,但是就是不知道是什么种类的病毒,几乎无从着手,现在的抗病毒药种类非常少,而且效果都不是很好。对未知种类的病毒就更为难了,比如SARS病毒流行才初期。或将来新出现的H100N100等.

着重说一下示意简图2中的“57.温度”。温度就分为三个等级,寒、正常、热。被寒所伤叫伤寒,被热所伤叫伤热,那既没有伤寒也没有伤热的情况下也会发病,即在正常温度下也会罹患以流涕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这就是单纯的伤微了。但是这时还要排除体内因所致者。

最容易诊断的病症是烧烫伤。最难诊断的病症是未知微生物感染,或,受未知微生物伤害。

不管哪种治疗方案,都是不能保证治愈的,有许多种情况,医生是无回天之力的。

有一部分人,仅有鼻塞、打喷嚏、或流鼻涕,没有继发症状,常见于下列三种情况:或微生物感染鼻腔的初期,或病情轻微,或慢性期。当然还有其他非感染性的情况。有人给处于慢性期由于某些诱因(比如冷风、异味、花粉、尘螨、药物等)作用下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的情况,就给其命名为“过敏性鼻炎”,笔者是不赞同的。其实这种情况必须先治愈慢性鼻腔感染,这些表现就能够完全消失,仅用抗过敏药,只是暂时使症状得到缓解。

还要说明一下咳嗽。真正的咳嗽,就说明病变波及气管或支气管或肺泡。即,咳出来的东西应该来源于下呼吸道。咳和咯不同,古人造字时代表的含义是:无痰有声谓之咳(现谓之干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因多同时出现,谓之咳嗽。只要咳嗽,说明病变波及声带以下。临床上,病人咳嗽的表现多种多样,难以用语言描述,只有通过医生去感受:听见病人的咳嗽声,咳嗽的特点,就知道病症所处的大致部位、严重程度、甚至是哪种病症。所以笔者常言,文字常常不能反映或呈现客观事实。关于这方面,见笔者的后续文章:“咳嗽之似是而非”。每一个人的咳嗽只能是类似的,不可能是相同的,都用咳嗽来表示是不可能真实的。咯:字典上的解释并不一定合理,笔者认为:咯出来的东西应该来源于后鼻腔至咽喉部,比如,异物或鼻腔感染后出现的鼻后滴涕或鼻后滴漏、或扁桃体感染后产生的脓性分泌物等。从前鼻腔出来的叫流涕,或者擤鼻涕。

临床工作中,通过病人及其家属的正确叙述,加上医生的仔细追问,能够在混杂的症状中,分析出原发症状和继发症状,再配合辅助检查,从而找到原始病因,在病情不是非常重,条件也允许的情况下,选药和治疗才相对容易些。

展望

之一:找到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天敌,其对宿主没有致病性。

之二:通过呼气迅速诊断是哪类微生物感染

之三:通过用试纸接触分泌物来鉴别或确诊是哪类或哪种微生物感染,就如同通过用尿糖试纸测尿糖一样快速、准确。

之四:终身性疫苗。出生即用。

之五:隐形空气过滤器,放在鼻孔内。

之六:刚出生即在上呼吸道种植益生微生物。此益生菌最好是致病菌的天敌。

如果能够这样全面看待感染的问题,回过头去看教科书里写的“感冒”或“呼吸系统感染”的章节,需要完善,以利于教学,利于医生,利于所有的人。

最后,批判一下当今社会流行的错误观点,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之后,才会知道什么是错误的。

非常多的所谓的专家都在忽悠:“感冒”,或者“普通感冒“不用治,会自愈,或者通过多喝水就会自愈。这样说是错误的。只能说:

①、有些“感冒”不用治,自己就会好,或者通过多喝水就会自愈,但是这个结论是---事后诸葛亮,只有在病症痊愈后才能说,而具体的某一个病人在出现“感冒”样症状的初期,谁也不敢百分之百肯定其是“普通感冒”还是“特殊感冒”,到底需要不需要及早治疗。因为谁也不知道他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以及细菌或病毒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即使知道是细菌性的,也不知道具体是哪种细菌性的;即使能够判断出是病毒性的,也不能判断出是哪种病毒性的,在没有检测出具体的细菌或病毒之前,谁也不敢肯定;就是说在没有找到具体的细菌或病毒之前的“诊断”都是猜测,都是可能性。对于感染性病症而言,在没有找到致病的病原体之前的所有的“诊断”都是猜测!以后可以称为猜断,或推断。猜断和最后诊断(最后诊断的标准应该定义在致病性微生物分类中的“哪一型”这一层面,将来要求更高的或可能到基因层面)一致,越水平高的医生,几率越大;猜断和最后诊断结果不一致也不叫误诊,只能是猜错了,就如同赌博一样。如果一直没有明确诊断,那么谁的权利大,或者说职称高,或者说威望高,就会认为其猜断是对的,其实可能也是错的。在没有人提出来地球是椭圆的之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平板呢!在SARS没有被确定为冠状病毒之前,所有的诊断都是猜测,都是可能性。不能等着病情危重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及早用药,只采用了多喝些水的决策。

对于有些人而言,比如年老的、体弱的、营养不良的、抵抗力差的、免疫力差的、婴幼儿以及免疫缺陷者等,即使明知道罹患的是“普通感冒”,说“普通感冒”,其实应该说普通低毒性致病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更合适,也要及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以免危及生命。

②、有些“感冒”样症状是某些病症的早期表现。比如某些病毒性肝炎,早期表现也似“感冒”样症状,哪个医生会一眼就看出其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所致呢?如果说能的人,那是在胡说八道。象方舟子之流,那么臭的水平还声称要向他人普及医学基本知识,无耻!一些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的早期症状也是“感冒” 样症状。

③、有些“感冒”样症状的出现,是非常严重的病症,是会要命的,即使及时治疗也可能要命的,更不用说不用治疗了。比如:SARS和禽流感等,谁敢保证说其多喝些水就会好了啊?

其实对于一个具体的出现“感冒”样症状的病人而言,病人本身不知道是何种病症,医生也不知道。但是医生会根据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的其它症状或表现,猜测其所患病症的可能性,然后用现有的辅助检查手段去印证自己的猜测正确性与否,如果印证的结果一样,就猜对了,就用现有的、其已知的、可能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给以治疗。而有许多已经明确诊断的病症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就只能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没有能够印证,就只能凭着自己的一些经验或最大的可能性方面去治疗。如果病情较轻,用些有效的药物,就治愈了,其是到底是什么病,病人不知道,医生也可能不知道的,或可能知道,只能说可能是什么病而已。笔者常言,诊断病症就如同破案,在没有抓到犯罪者之前,所有的都是猜测。所以对于一名高水平的医生,严谨的医生,聪明的医生,对医学认识比较深刻的医生,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都只能说:可能是什么病!上来就说某个具体的病人是什么病的医生是一般情况下初学者或临床经验非常少的、水平非常低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具体的比较简单的,容易诊断的病症例外。很多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最容易给自己或他人下诊断。笔者常言,现在的医疗制度,催生了神医非常之多,而且都在药店里,是售药员:只要你一说哪里不适,马上知道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而且是价格贵的药!所以临床上要取消“误诊”一词,只能说没有“猜断”正确!因此医生不可能把所有的遇见的病人的病症猜断正确,病因诊断正确就更难了。所以,不能指望着,所有的医生都能把所有的病掌握清楚。如果谁这样要求医生,都是无理要求。现在已经能够命名的病症就八万种之多,医生也不是生而知之。

总上所述,只要出现或流涕、或嗓子疼、或咳嗽、或咳嗽伴发热、或发热、甚至或腹痛、或腹泻、或呕吐、或头痛均可以按照下面示意图的思路去诊断和治疗。

废弃“感冒” 用“伤微”,把“感冒”一词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伤微的角色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只要出现症状,就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伤微和伤非微。明确是伤微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明确任务,是伤细菌,还是伤病毒,还是伤SARS病毒等。

单纯被寒所伤,最常见的就是冻伤。张仲景写的《伤寒论》里的伤寒,是广义的,叙述的内容里,既有单纯的伤寒,也有在伤微的前提条件下,以伤寒为诱因下而出现被微生物所伤之后的表现,而且以后者为主。所以笔者建议所有在受寒为诱因的条件下表现了以微生物损伤机体为临床症状的所有病症,可以称之为伤寒微。其核心是伤微,寒冷只是诱因,不是根本原因。由于多在受寒的条件下发病,会被认为是寒(cold)所致,故称之为伤寒,西医称之为cold,又分为common cold 。可以翻译成:普通的寒(冷),课本上给翻译成普通感冒。而流行性感冒,英文对应的是influenza,英国人为什么不用special cold或serious cold呢?说明他们认识到了,流感的原因与冷没有直接关系。

文字好笨拙,难以准确描述客观事物。比如按照上面的逻辑,被他人所伤,应该称为伤人,而伤人二字非常容易理解成伤害他人。还有非常多的类似情况。英文单词每天增加一个的数在不断地增加,仍然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也不能把客观世界的事物一一表述清楚,更何况汉字一直不出新字。笔者根据需要造了一些新字,希望后来者继续努力。

关于“感冒”,就简单分析到这。笔者预言,“感冒”这个名词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被“伤微”所替代,或被“伤寒微”所代替。因为笔者精力有限,知识水平和科研条件有限,技术水平有限,再加上医学既复杂又难写透,文字不能准确表示客观事物的笨拙性,难免疏漏与谬误,希望后来者补苴罅漏,使其日臻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上呼吸道   致病性   感染性   伤寒   鼻腔   垃圾堆   风寒   病症   机体   微生物   细菌   笔者   症状   病人   医生   病毒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