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总拿着一把羽毛扇?


为什么不论春夏秋冬,军师们总是摇一把羽毛扇呢?

可能是他们的祖宗引领的风尚。

军师祖宗是谁?诸葛亮啊!

不过,你怎么知道诸葛亮一定要摇羽扇呢?还别说,不管是各种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里,展现出的诸葛亮永远都是头系布巾、轻摇羽扇的模样,哪怕数九寒冬,扇子一定不能离手。就连男神苏轼都用“羽扇纶巾”这样的词来形容他,把诸葛亮和羽毛扇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充满“逼格”的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定下的呢?诸葛亮本人知道自己与一把扇子有这么大的缘分吗?

诸葛亮本人是怎么看的我们不知道,不过在正史《三国志》的记录中,的确没有对诸葛亮的羽毛扇的描述。也许《三国志》的作者不喜欢关注军师拿不拿扇子这样的小事,不过这一点足够说明,诸葛亮手拿羽毛扇的形象,在当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经典甚至是夸张。

要是诸葛亮一年四季抱着扇子不撒手,真要怀疑是不是扇子才是他的本体了。

开个玩笑,诸葛先生当然不可能是扇子精,那是什么让他突然成了“恋扇狂人”?究其原因,还是后世人对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的神化,也是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所致。就像人们一提到小天使就想到脑袋上的光环,一想到观音大士就忘不了净瓶一样,军师手拿羽毛扇,谈笑风生的形象,与动辄喊打喊杀的粗人将军有着强烈的对比,自然更符合气质了不是?

这一点在《晋书·羊祜传》中得到了验证。书中形容战略家羊祜“轻裘缓带,身不被甲”,而另一位儒将韦睿则是“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看起来各个姿态风流写意,不像去战场,倒像是去郊游。还别说,这样“天下尽在掌控”的高人造型,在当时最受人追捧,一下子就从粗俗的“兵家子”上升到了“名士风度”,羊祜的造型成了人人学习的典范。

所以,在三国两晋时期,想在军队中显得深不可测、潇洒自如,就绝对不能流于俗套。别的将军都是一身戎装,那儒将、名士就必须一身素服、羽扇葛巾,打扮得朴素点不要紧,那股世外高人的气质一定要维护好,如此鹤立鸡群,才能显出与别人不同。当时的羊祜、韦睿就是如此,这种装扮已经成了“儒将”的标配。而此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第一谋士,在人们面前的形象应该也差不多是这样。

就是这样,一分事实、一分联想、一分神化,让诸葛亮有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标准形象。在明清时期的大量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比如《世说新语补》中写道,诸葛武侯“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就是为了跟一身战甲的敌军将领司马懿作对比,也是当时人们对诸葛亮的印象。而《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名士形象就更加典型了,羽毛扇成为了标配,而这都是为了衬托出他的智慧与风采。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总拿着一把羽毛扇,不如说是我们心中的诸葛亮总是这样一副高人形象。推广开去,后世的军师形象总脱离不了诸葛亮这个形象的影子,比如古代小说中的徐茂公、军师吴用等,个个都是手拿羽扇的斯文人,这就是源自人们对于“军师”这个职务的认识。难道他们个个都是“恋扇狂人”?不见得,只是人们觉得这样最符合他们的身份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晋书   羽毛   儒将   羽扇纶巾   羽扇   这一点   名士   军师   扇子   后世   祖宗   狂人   高人   将军   形象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