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诊治法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

耳与整体相联系的经验和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记载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关联的“耳脉”

耳穴诊治法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

《十一脉灸经》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又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同时,据《内经》和稍后的《难经》所记,耳与脏腑亦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如《素问》言:“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讲:“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云:“肺主声,令耳闻声”。这些观点被后世医家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丰富。


晚清医家张振鋆与其族弟张地山继承明代周于蕃的学术思想,著成《厘正按摩要术》,最早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并绘制了耳背图。这成为继《内经》之后,论述耳与脏腑生理关系最引人瞩目的新观点。

耳穴诊治法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

耳背图


民国期间,一些民间医生如山西运城县的孙立权人称“孙三爷”,浙江杭州市一位76岁的医师被誉为“金耳朵”,上海赵吾三女中医,由于他们善于以耳廓诊治疾病,疗效显著,深受群众的信赖和尊敬。


每一领域都会出现一位跨时代的领导者,带领大家走向新的发展。时间的齿轮来到了1950年,一位法国的医生出现了,通过很不起眼的一件事情,给耳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世耳周流专注中医外治法,以耳穴等中医外治法为主要诊治手段,在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科等具有诊治优势的专科领域,全力提供高品质专业医学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耳穴   黄帝内经   运城   难经   帛书   耳背   素问   医家   脏腑   内经   简史   萌芽   生理   中医   观点   阶段   医生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