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风系列方药

1(一)、中风一号方:

组成:半夏10g,陈皮5~10g,黄连3~5g,全蝎3~5g,地龙5~10g,茯苓10~15g,浙贝母10~15g,川芎5~10g,桃仁10g。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适用于风痰阻络之中风中经络、脑梗死。

(二)、中风二号方

组成:黄芪30~60g,桃仁10g,当归尾10g,川芎5~10g,赤芍10g,地龙10g,鸡血藤30g,桑枝10~15g,甘草5g。

功效:益气通络。

主治:适用于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

(三)、中风三号方

组成:天麻10g,钩藤15g,白芍15g,浙贝母15g,半夏10g,陈皮5g,茯苓15g,生地15g,牡丹皮10g,牡蛎15g。

功效:平肝息风。

主治:适用于肝风上扰之中风、脑出血。

典型案例

陈某,男,67岁。

主诉:左肢无力伴口角㖞斜3天。

现病史:患者因左肢无力伴口角㖞斜3天入院,伴流涎、头晕、肢麻,头颅CT检查示右基底节腔隙性梗死,查体左肢肌力4级,未引出病理征。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

西医诊断:右基底节腔隙性梗死。

治则:祛风化痰通络。

处方:中风一号方加减。

天麻10g,半夏10g,陈皮5g,僵蚕10g,全蝎3g,地龙10g,茯苓15g,浙贝母15g,川芎5g,桃仁10g,白芍15g,鸡血藤15g,防风10g,甘草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流涎、肢麻、头晕诸症好转,仍口眼㖞斜、右肢无力,上方加桑枝15g,葛根15g,继服3剂。

三诊:患者已无流涎、肢麻、头晕等症,口眼㖞斜、右肢无力好转。上方继服6剂,临床病愈出院。

按:《黄帝内经》虽无中风病名,但对中风的描述颇多,如卒中昏迷期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痱风”等称谓。《金匮要略》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后世医家多认为中风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

本案患者年老,突发半身肢体无力、流涎、头晕、肢麻之中风证候,但神志清晰,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乃风痰之象,辨为中风中经络,属风痰阻络之证,治以祛风化痰通络,以中风一号方加减。方中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加减为主,其中天麻、防风、白芍柔肝息风,半夏、陈皮、浙贝母、茯苓化痰祛湿,僵蚕、全蝎、地龙息风化痰通络,川芎、桃仁、鸡血藤活血通络。诸药合用,而收奇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地龙   浙贝母   桑枝   鸡血藤   全蝎   方药   白芍   川芎   半夏   桃仁   陈皮   天麻   茯苓   经络   头晕   无力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