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天赋和悟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不是什么神秘化。而是中医的传承并不完整,魏晋之后,很明显有大量的资料缺失。从出土文献来看,从西汉至东汉期间,中医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趋势,直到东汉黄帝内经成书,末年能出现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后续像晋还能整理出诸病源候论,里面很明显有伤寒论的相关部分。

但到了唐朝,官方搞的太素就是用的黄帝内经残本,孙思邈中年写千金方的时候,直接就说没见过伤寒论。针灸方面,黄帝内经相关部分主要集中于下半卷灵枢,但是灵枢是宋朝从韩国那边重新换回来的。以至于后续往往都是猜测为主,解谜的成分很高。


2、猜测、解谜就得有标准,目前汤药方面公认的标准实际就是伤寒论。因为伤寒论基本上是目前最早的一本体例完整的方书。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对相当数量的问题,都有效如桴鼓的体验,可以应对急性危重症。所以你所有的猜测、解谜都要回归到内经、伤寒的理法和效果上来。


3、从出土文献来看,从西汉初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到西汉末的老官山天回医简六十病方,到东汉初的北大医简,再到东汉末的伤寒论,有一些很明显的传承发展轨迹。从十一脉转向十二脉,个人认为是从道家体系转向医家体系,包含相当一部分先秦道家认知与汉代医家认知的差异。

也就是说在内经成书前,其中已然有一次医术体系分流派的传承变化,并在内经中兼容处理后保留下来。所以即便是内经中,已然在部分细节上有两派观点,并不能完全兼容等同。而在伤寒论中,个人感觉是先秦道家认知占了主导。


4、那么在这之后,为了调节源头理论的差异、道家和医家对养生和急诊的手段原则差异,发展出了金元四大家学说,从温燥转向寒凉,从先天心肾转向后天脾胃,从攻邪转向扶正,又从伤寒论残本的基础上,重新发明了一遍传染病和温热病的诊疗。


所以,要学中医,肯定是想学到像伤寒论那种大开大阖、讲究气机变化,而不是单纯堆砌药性的用法。那么,可能所谓的天赋、悟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够吸纳各流派的观点,分析各流派的异同,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提取并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甚至是更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个要求,跟现代软件行业的架构师的要求差不多,差不多就是这行的下限。否则,悟性不够,不妨就盯住一家学说学习,避免过于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悟性   黄帝内经   残本   中医   伤寒论   医家   内经   成书   先秦   西汉   东汉   道家   流派   认知   天赋   差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