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杀人抛尸,为什么长期遭受冷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犯罪

最近,安徽省郎溪县10岁女孩杨某婷,在失联四天后,被警方在梅村一灌木丛中找到并宣布确认死亡。

令人骇然的是——凶手是12周岁的男孩杀害后抛尸灌木丛。

甚至,他还是受害女孩的亲堂哥。

据悉,杨某婷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走了,父亲艰难地把她抚养长大。

小姑娘很腼腆,也很老实,案发当天父亲外出做工,奶奶上山采茶,她一个人在家里上网课。

几个小时后,她就被自己熟悉的堂兄亲手杀害后抛尸在灌木丛中,实在太可怜。

13岁男孩杀人抛尸,为什么长期遭受冷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犯罪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杨某某的杀人动机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案件所折射出来的犯罪低龄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

是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太过宽容?

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

还是被家长忽视的心理问题导致的?

关于儿童犯罪的问题,澳洲心理学家休·麦凯提出长期遭受冷漠的儿童导致其更容易犯罪。

每个儿童在成长阶段都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危机,顺利度过就安全进入下一个阶段健康成长。不可置否的是,每一个人在幼年阶段他们都渴望足够的爱与关注,从而为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品质建立基础。

如果低龄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长期遭受冷漠和忽视贬低,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可能外在的问题,对其人生和社会都会存在安全隐患。

一部分感到被忽视或遭贬低的人都试图将他们的伤害转化为获得成功的动力,即使是在犯罪的时候也是如此。一部分人则会因渴望找回丢失的自尊会变得很丑恶。受错误思想的指引,花费毕生的时间来尽力得到他们在年幼时或成年初期被别人拒绝的那份尊重,甚至用穷凶极恶的手段。

如果孩子在各个方面都遭到其父母的羞辱,慢慢他们成长为一个被人贬低的人,从未感到被人重视,从未感受得到正当认可,以至于不确定自己是谁或自己将要成为怎样的人。

受到性虐待的孩子都会感到自己就像是纯粹的商品一样被掠夺,自尊心被剥夺,剩下的只是对其身份的模糊感觉: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许多人一直在受着伤害,以至于从未期待会受到别人的重视。

尽管一些被摧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但他们大多带着隐藏的伤疤,甚至催生出多重人格。其形式有时是根深蒂固的不满,有时是痛苦的胆怯,或是隐晦地表现出儿时的伤痕或羞辱。

在成年期甚至等不到成年,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成年初期选择的补偿方式是让自己更残忍、更无情、更有野心、更愤世嫉俗、更容易戴着面具做坏事,并且更倾向于心怀怨恨、寻求报复或战胜对手。

暴徒多是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恶棍多是那些尽力掩盖缺失自尊的痛苦的人,大声疾呼并自我推销的人多是对自己最没有信心的人。

换句话谁,如果人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童年时期,那么他们会在其后的时间里尽力确保他人重视自己,即便这种“重视”中包含着恐惧和憎恨。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阶段,给予足够的爱与关注,根据埃里克森人生阶段论,我们可以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爱与关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发展危机,那么他这一生都将是幸福的人。

13岁男孩杀人抛尸,为什么长期遭受冷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犯罪


那么我们从梳理一下青少年期的发展危机,并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正确引导。

年龄0~1岁, 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父母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及时出现满足其需求,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增强自我力量。


年龄1~3岁, 发展危机:自律-羞怯和疑虑。父母对子女必须有理智和耐心。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过多和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年龄3~5岁, 发展危机:主动-内疚。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对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多加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反之,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年龄6~11岁, 发展危机:勤奋-自卑。在这个阶段父母能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年龄12~20岁,发展危机: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这个社会,认清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获得未来的发展可能性,顺应社会健康发展。如果当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而又不知道如何去明确定位自己的社会处境,外界也无法提供解决办法缓解冲突,那么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也就是现在普遍犯罪的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根源之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每一个犯罪的儿童和青少年,备有必有一段千疮百孔的不幸经历。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杜绝青少年犯罪不仅要法律的完善、学校社区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关注才是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郎溪县   梅村   儿童   都会   灌木丛   羞怯   冷漠   童年   重视   年龄   父母   危机   男孩   阶段   自我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