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元谋《名师讲伤寒论》语录142-151


傅元谋《名师讲伤寒论》语录142-151

142、 从《伤寒论》的角度看,讨论的痞证是热邪内入与水湿病邪相交结而形成,又人体湿偏盛常是因为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发生了障碍。脾的运化障碍又常与脾的阳气不足有关系,从这个角度上也可将湿偏盛的痞证称为寒热错杂痞。

143、 中医腹诊,首先患者体位是平卧,两腿平放,并不需要了解里面如何,只需要通过腹壁肌肉的紧张程度来判断虚实就可以了。

144、 热痞就是湿热病邪停聚在胃脘,阻滞了脾胃的升降而出现以痞满为主症的病证。

145、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制备方法是以麻沸汤,就是正处于沸腾状态的水,即鲜开水浸泡须臾。须臾犹如片刻,具体实施浸泡约3min,取汁服用。这种处理方法可看作是煎煮时间极短,重在取其气,使苦寒下泄的方剂变为轻清宣达的方剂,变降为升,故有泻热消痞的作用,而没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傅元谋《名师讲伤寒论》语录142-151

146、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其方药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同,但煎服法为:“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煎煮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久,重在气味同用,着重体现了泻热凉血的作用,而不是清热消痞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药味相同,若煎煮时间不同也应看作不同的处方。有人认为热痞证有“吐血、衄血”的主症,更是混淆了两方的典型表现。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可用于治吐血、衄血,不过算是其借用或变用而已。

147、 寒热错杂痞证在《伤寒论》中共有三个证,最基本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从以病机名证的角度讲,将其称为寒热错杂痞基本证。

148、 寒热错杂痞,本质就是湿热为病,湿热停聚在胃脘而湿偏盛。

149、 湿为阴邪,伤人阳气。反过来说,外湿与内湿虽然是有区别,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湿邪之所以能够在人体内停聚,就是说脾消除湿气、运化湿气的能力降低了。从这个思路看,痞证就是阳明、太阴同时为病,此端有阳明的热痞,彼端有太阴的虚寒。既然如此,治疗时,此端就应该清热除湿泻痞,彼端就应该温脾阳。只不过半夏泻心汤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即辛开苦降法,从表面看也可以说是寒温并用,但侧重点不同。

傅元谋《名师讲伤寒论》语录142-151

150、 痞证“但满而不痛”是从结胸和痞证比较的意义来说的,结胸的痛非常典型,非常突出;痞证的疼痛不是那样突出、那样典型,但不是说痞证就一定不痛。既然有脾胃升降失调而致痞满,痞满就有气机的不调畅,有气机的不畅就可能导致不通,不通就会痛。痞证的疼痛在临床上通常是既不明显的拒按又不明显的喜按,并不是它不痛。

151、 读仲景书要理解其精神,不要死于句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伤寒论   元谋   泻心汤   半夏   寒热   太阴   阳气   方剂   湿气   脾胃   黄连   湿热   大黄   名师   语录   障碍   典型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