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的对策,不能失配


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的对策,不能失配


解决“失配性疾病”的“失配对策”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医药卫生改革的重点、难点和需啃的硬骨头,即大型名为“公立”(实为功利)医院的改革。


根本的问题出在价值观和办院方针上,逐利趋利。口头喊的是为人民,实际追逐的是人民币;规模无序扩张,攀比的是毛收入、门诊量、手术量、床位数和使用/周转率;出现了前无古人,今无对手,后也不会有来者的万张床位,毛收入百亿的巨无霸的大而不强的医院。


通过“虹吸效应”,形成医疗资源垄断;什么带来丰厚经济利益,就干什么,抢什么;只治不防,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只卖汽车,不办“4S店”;大病小病疑难病常见病,来者不拒,门诊人满为患,拖垮了基层。大医院看病“战时状态”,“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候诊数小时,看病三分钟”。根本看不好病,看的越多,积累的问题越多。


顽疾必须用重药。要从政策层面倒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保付费机制需从根本上调整。医疗绝不能做的越多,付的越多。单病种付费可能有些效果,但仍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何减少慢病的急性事件发生或复发,控制住院率,“做空”大医院是关键。例如对做了支架和搭桥的患者,一要适当控制住院日;二是出院后不能回来再住院;建立起出院后康复/二级预防,做的越好,复发再住院越少,医院得的越多,医生得的越多的机制。


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的对策,不能失配


德国医保对支架与搭桥患者术后进入系统康复/二级预防(住院、门诊各3个月)有强制性要求,医院必须安排患者进入康复系统,并且这6个月康复有医保付费支撑。医保向病前的预防与病后的康复/二级预防倾斜。目前,有限的康复经费主要或仅用于肢体康复,心肺肾三个人体最重要的脏器康复至今没有医保的支持。不断增加的医保都烧在了病后的治疗,并且付给了过度医疗,如过度支架。


强基层,双向转诊的方向没错。但实行起来很难,患者上的来,下不去。近年一直在议论,可否从根本上关停掉大医院门诊,仅留疑难病会诊中心,医生都在社区基层出诊。


目前医疗机构只有医院和体检中心,医院只治不防,两头不管,只火烧中段;体检中心,只查不管,查完的总结都是泛化的,缺乏针对性的说教。应鼓励加倒逼医疗机构发展慢病管理机构,即慢病预防康复中心;同时,大力扶持民营资本投入预防康复,积极鼓励扶植大量门庭冷落的二级医院转型,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服务重点转向预防康复、慢病管理与老年的医养。


各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应落实“治未病”,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做好预防和康复。数目巨大的体检中心也应向预防康复拓展与转型。


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的对策,不能失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失配   巨无霸   毛收入   门庭冷落   医保   医疗机构   支架   门诊   性疾病   对策   基层   患者   中医   机制   医疗   医院   体检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