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醉我独醒?—谈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因该案涉及范围广,被杀被处理官员级别高,人员多,“行省言臣二十余辈、受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诛杀数百,连坐数万”,与“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并称明初四大案。

“空印案”之“空印”,源起于历史的既有习惯做法,明朝以前就已经普遍行之于朝廷。按照朝廷要求,每年各部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部政司、府、县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因为当时各地方向中央即南京上缴实物税款为粮食,运输过程距离远,时间长,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成为普遍现象。但是,若有稍许差错,又得打回原地重报,限于当时的通讯、交通条件,这个时间就太长了。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所以各地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就事先备有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随身携带,就地使用。可以看出,“空印”的出现,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和历史现状条件的,是行之于朝廷、被办事官员默许的做法。

“空印”做法,既然明朝以前就已行之于朝廷,被朝廷所默许,英明神武如明太祖朱元璋不可能不提前知道。那为什么他还要“盛怒”于“空印”做法,并责人之重,处理之宽,名称于历史呢?

在查询处理“空印”案时,朱元璋之所以“盛怒”,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被办事官员所“欺罔”,知情不报,私自行事。这对性格本就多疑,崇尚威权独享的朱元璋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同时,也有朱元璋利用“空印案”契机,发起整顿元末明初社会经济建设的目的。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空印案”有明太祖朱元璋的主动做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账册   明朝   书册   印信   目的   户部   税款   朝廷   实物   官员   做法   现象   条件   时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