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午后,一只鸭子在池塘边舒展羽毛,怡然自得。

老鹰拍着翅膀飞了过来,摇了摇头斥责道:“你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你应该跳出舒适圈。”

鸭子不解:“可是我明明感到很幸福,我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

老鹰表情严肃地回答:“不给自己找点压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你的潜力是无限的。”

鸭子恍然大悟,于是效仿老鹰,从山崖上一跃而下,结果摔得粉身碎骨。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近年来,听到最多的一句规劝,便是“跳出舒适圈”。

“你这样不行,在舒适区待久了,会毁掉你”

“当你感觉安逸顺畅的时候,说明你在走下坡路”

“你要警惕,生活中没有点波澜起伏,才是最可怕的”

类似这样的话,被标榜在各种成功学里,被复制在老板对员工的激励里,被填补在朋友和亲戚的规劝里。

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仿佛不走出舒适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现在的收获,都不配向别人提起自己的经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舒适本身并无过错,只是在这些市井之言中,显得异常刺眼。

在我看来,盲目地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没有之一。

1.舒适圈是什么?

「舒适圈」一词首先出现在Judith Bardwick于1991年出版的《Danger in the comfort zone》一书中。

他明确表示道“在指没有焦虑或风险下的状态,人会采用有限度的策略来维持稳定。”

管理理论家Alasdair White则在著作《From comfort zone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中,将舒适圈定义成一个人已经对事物感到熟悉并可以容易地控制它们,没有太多压力或焦虑的心理状态。

通俗来讲,你的工作熟练异常,你的生活得心应手,你对于环境十分熟悉等等,都是处于舒适圈的表现。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那么我们常常说要走出舒适圈,而舒适圈之外等待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与大众的观点截然相反,并没有太多隐藏其中的机会和成功要素,而是更大的两个圈。

在心理学角度,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


舒适圈(comfort zone)伸展圈(stretch zone)和恐慌圈(stress zone)。


走出舒适圈,第一步是在认知范围内补充现有技能或者学习新技能,这就是伸展圈的意义所在。

与其说是另一圈层,不如说是舒适圈的“扩大”。

而恐慌圈则是完全陌生,没有丝毫概念的领域。

顺利的话,人通常会经历舒适——伸展——恐慌三个阶段,最后将恐慌圈变成新的“舒适圈”。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而运气不佳的话,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和泥潭之中,进退两难。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值得一提的是,越往外围,压力便会越来越重。如果不持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只会寸步难行。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说道:“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风险。”

不可否认,跳脱舒适圈,对于一个人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与机会相匹配的,也是更大的压力和危险。如果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盲目听从他人指示,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2.失败者,没有资格讲话

去年,一位朋友新开的咖啡店,在连续亏损了六个月后,选择了以关门收场。

仔细一算,这投入进去的七八十万,不仅包括自己外出打工多年的积蓄,很多还来自亲戚朋友和外债。经历了一番思考,最后他索性把店面和设备全部转让了出去。勉强给了债主一个交代,但是自己却落得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他如今的狼狈,和开店时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

那时候,他甚至连美式和摩卡都分不清,付加盟费却没有半点犹豫。

“我要走出舒适圈,现在的工作太安逸了。”这是他最常说的话,如今也是最让人后悔的话。

而这样的烦恼,不只限于小市民身上。


著名演员李亚鹏,放着专业的戏路不走。偏偏以文青的身份做起了房地产开发商。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2012年,雪山小镇项目正式在云南丽江落地。揭牌时名声大噪,房地产商也是笑得合不拢嘴。


结果几年过去,钱没挣着,自己还落得一张“4000万元”的巨额欠条。


于是有了那句让人唏嘘的: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你们需要我怎样都可以,需要跪下都可以。

这都是源自生活的一个真实故事,但却不是我们最常听到的版本。

我们最常听到的是:


某某家庭主妇,和老公感情不好却又没有一技之长,但是她认死理,绝不想依靠别人的经济支撑走完一生。


如今她一人在外打拼,有车有房,生活质量蹭蹭上涨;

某某国企员工,事业小有所成,朝九晚五生活稳定。

但他选择辞职,放弃收入全心备考,最终成功上岸,留学回国惊艳众人。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于是你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与成功,只差一个走出去? 其实生活中,失败才是常态。我们所看到的成功案例,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这是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原因在于:不幸者早已无声消亡。


同样,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一小部分人,却忽略了大多数人。


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另一部分人?


因为失败的人,没有资格站在台前,洋洋得意地提供一套方法论。


3.我们应持有什么态度?

了解自己

罗永浩曾在访谈中直言:


“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找擅长的人来帮忙做,而不是自己明明不适合,却非要逼着自己做那个领域的事。”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比起舒适圈,我们更迫切需要清楚的是自己的「能力圈」

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才有突破的可能。

而盲目地去选择自己不擅长或者完全没有头绪的事情,注定事倍功半。



循序渐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同样,走出舒适圈,也需要把节奏放慢。


当你洗澡时,将水温从30°调到35°,再到40°,这是一种享受。

而如果直接把水温调到100°,这只能叫愚蠢。

因此,与其抛下所有,不管不顾把自己抛入困境,再全身心努力挣脱泥潭,不如放慢节奏,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不是切断自己后路的人。


舒适≠不上进

上进的名词解释有两个:一是追求进步,二是从低水平或低程度上升或向上。

从一个小镇老师,成为大城市的千人讲师,这是一种跳脱舒适圈的上进。然而,作为一名小镇老师,兢兢业业几十年,将授业水平不断提升,也是一种上进。

舒适圈,并不是等同于停留在原地,并不是在别人打拼的时候,选择了“养老”。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时常自省,不用刻意走出舒适圈的人生,也同样精彩。

尾声

作家蔡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把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不必因为选择了舒适圈,而感到内疚。因为它也曾是你一手创造的,是你自己“打拼的江山”。

生活并不是考试,不需要挤破头颅去获得高分,也不需要按照正确答案的标准,去改变自己。

相反,唯有能够享受生活,感悟生活的人,才是拥有幸福的人。

“跳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心之所向,素履之往。

如果你已经在生活之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又何必听着“温水煮青蛙”的道理,去扭曲自己呢?

当然,如果你心怀抱负,并有所准备,舒适圈对你来说,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罢了。因为能够束缚我们的,从不是画地为牢的“圈”。


而是我们的内心的尺度和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舒适   跳脱   泥潭   水温   老鹰   鸡汤   鸭子   安逸   上进   恐慌   焦虑   小镇   困境   盲目   压力   机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