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病苦,何必有门户之争。愚者分中西,智者分古今

西医和中医,现在坊间关于中西医之争的声音非常嘈杂,甚至各执己见,中医崇尚“以平为期”,那么,作为一名老中医,是怎么看待这些纷争?中西医结合最恰当的点在哪里?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在发表观点之前,先介绍一个人——邝安堃教授。

邝老可以说是华东地区内分泌界的祖师爷,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先行者和组织者,他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观点:“中西医从表面看是两套理论,由于真理只有一个,必将殊途同归”

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病苦,何必有门户之争。愚者分中西,智者分古今

所以说,我的观点,通俗讲,中西医结合,就像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稳定得多。

中医和西医诞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哲学根基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具体治疗技术不同、采用药物不同…如何结合?

中西医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相同之处的——他们的对象都是病人,他们的目标都是救治这些病人,解除他们的疾患之苦。

另外,在治疗思想上,中医的理念是“治病必求于本”,其实西医何尝不想从本上救治病人,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因找不到病因,或难以针对病因治疗时,才“头痛医头”,以暂缓症状。

还有,很多中医的理念,比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等,在西医里,也都能找到相应的概念和实践。

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病苦,何必有门户之争。愚者分中西,智者分古今

通过以上对比,对中西医如何结合,在各自优势交集的一个点上,我可以做出最简单的答复:西医的诊断、中医的辨证。

首先肯定一点,我一直非常认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式,历经千年岁月的砥砺,显现万病回春的神奇,这都值得我们去重视,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的原理,是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心、肺、脾、肝、肾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内脏如有病变,比如脾损伤、肝炎等,便可以从四肢和五官显示出异象,通过望、闻、问、切捕捉到这些线索后,便可据此推测病位、病因及病机,然后去诊断病症。

但中医对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气血津液等辨证的结果,都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这样操作起来会显得模糊,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西医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能有精确的认识,也要比中医要客观和精细。

因此西医的检查手段,是否可以理解为望闻问切手段的的一种弥补和延伸?中医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手段,来促进检查,这是新中医的发展思路。

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病苦,何必有门户之争。愚者分中西,智者分古今

为什么我在治疗肺气类疾病,比如哮喘、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紫癜、还有一些疑难杂症中效果特别显著、病人那么多,就是因为我走了一条新中医的道路。

就是说,利用西医针对这类疾病病理过程的清晰观察,搞清楚它往期发展是个什么病,它的病理阶段到哪一步了,然后再结合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里显示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两相对照,再加以综合分析,这样对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会有莫大的助益,在此基础上,再去开方、用药、施治,因为多了一重参照系,一切就显得更明晰。

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能为患者更有效、更快速地治好疾病,何必有门户之争?

所谓“愚者分中西,智者分古今”,屠呦呦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不是现代中医是什么?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能有这么好的两套医学模式,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中医和西医不应分你我,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可以同时治疗。

#超能健康团# #头条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门户之争   应分   患者   病苦   望闻问切   西医   中西医   病因   病理   古今   小儿   中西   智者   中西医结合   病人   中医   手段   观点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