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贫血的一些经验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计量减少。包括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中医统称为“血虚”“血亏”,属于虚劳证范畴,若见贫血性或营养不良性水肿,又称之为“黄胖病”。

贫血多是由先天享赋不足,或病后体虚,或饮食失调,或失血,或虫积等虚损劳伤的因素,以及脾胃虚弱,生化失职所致。

贫血的治疗,当以补血为主,并同时兼以补气,因为益气可以生血。还要辨清脾与肾之虚实主次,分别治之,以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则必须掌握导致贫血的原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贫血,按其病因病机,主要可分为气血两虚型、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等证型。

1、气血两虚证

此证多是由于体质素虚,复内伤于情志,或损于劳伤,使虚者益虚。

证见:面色晄白或萎黄无华,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甚至面、足虚浮。或有一时性昏倒,口唇、爪甲淡白。舌质淡白,脉细弱。女子可有月经不调、经闭。

治法:补血益气。

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芪,桂元肉,肉桂,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

2、脾胃虚弱证

此证多是由饮食失当、或劳倦所伤, 脾失健运,生化失职所致。

证见: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腹胀食少,或善食易饥,食后即泻,或偏食肿异嗜,舌淡胖嫩,苔腻,脉细无力,甚则可见全身肌肉消瘦,皮肤萎黄,面浮足肿。

治法:健牌、益气,燥湿

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白扁豆,莲子。

3.肝肾阴虚证

此证多是由于内伤情志,或劳传过度,或房事不节,耗伤精血所致。

证见:头晕眼花,耳鸣心悸,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或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炙首乌,当归,白芍,关鳖甲,炙龟板,山萸肉,山药,炙甘草。

4、脾肾阳虚证

此证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则脾阳失却温煦脾失健运,表现为脾肾两脏阳气俱虚的证候。

证见:面色苍白,略带暗青,神疲倦怠,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软,形寒肢冷,舌质白嫩,脉细软。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黄芪,党参,当归,炙甘草,菟丝子。仙灵牌,肉桂,制附子,杜仲,鹿角胶(烊化)紫河车粉(吞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劳伤   萎黄   方药   白芍   熟地   白术   头晕眼花   茯苓   肉桂   黄芪   脾胃   当归   甘草   气血   生化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