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骨龄刮起杭儿风!省内多位儿科专家提醒:不要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的预测作用

在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的印象中,五六年前,还很少有小孩去拍骨龄片,但这两年,拍张骨龄片,预测一下孩子成年后的身高,成了许多家庭的“标配”做法。预测结果达到理想预期,全家高高兴兴。一旦低于预期,有的家庭就开始各种焦虑。



拍了骨龄片后8岁孩子的妈妈感慨

幸好看了两个医生


“昨天那个医生连血都没验,就告诉我们抑制针和生长激素都要打,我有点担心,真打了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抑制针还好,一个月千把块,听说生长激素一年要10多万,请您再帮我们看看,到底要不要打?”


最近,记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的门诊遇到一对母女,妈妈显得有些焦虑,一股脑儿拿出了一堆报告摊在罗主任面前。


原来,前几天妈妈带小姑娘在一家医院拍了骨龄片,显示骨龄已10岁左右,但她实际年龄8岁差1个月。妈妈说,去年6月也拍了骨龄片,那时就提示骨龄偏大两岁,而且最近女儿乳房有一点发育迹象。这次听到那家医院医生说要两种针一起打,她有些惴惴不安。


罗晓明主任看了小姑娘的骨龄片,分析道:“今年和去年对比看,骨龄发育没有明显加速,应该还好。单看骨龄不行的,你先去抽血化验,看看各项激素指标,可以不用打针或考虑单用抑制剂,1个月打1针,给她抑制发育,拖到1米40几再发育。她目前8岁1米36,还有及时干预空间的。”


听了罗晓明主任的话,小姑娘试探着问:“妈妈,我的情况是不是还好?” 原来她发现乳房有点发育后,自己也担心得不行。“是的,你不要紧的。”在得到罗晓明主任安慰的回答后,她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


骨龄片单凭肉眼看是不准确的,只能摸个大概,你把片子留下,等我分析。”罗晓明主任跟这位妈妈说道。对于所有病人,他都会让病人把骨龄片留下,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查看,给每一个孩子的骨龄作出更详细的判断,一般在一周内看完当周门诊的所有骨龄片,然后回复家长。



男孩10岁、女孩8岁可以测骨龄

家长切记不是做一次就够了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生长发育情况的时候,基本上都给孩子拍过骨龄片。简单来说骨龄就是孩子骨骼的年龄,医生可以通过骨龄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以及性成熟的趋势。


孩子的生活年龄与骨龄之间存在一个差值,根据差值可初步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1岁<骨龄-生活年龄≤1岁,属于正常生长,定期监测即可;


骨龄-生活年龄>2岁,应排查早熟等引起骨龄提前的遗传内分泌疾病的可能;


1岁<骨龄-生活年龄≤2岁,发育提前类型,剩余身高增长潜力会减小;


-1岁>骨龄-生活年龄≥-2岁,属于发育延迟类型,家长要警惕了,当骨龄-生活年龄<-2岁,应结合小孩实际情况排查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内分泌疾病。




男孩子10岁,女孩子8岁最好能来做一次骨龄测试,骨龄能大概预估生长剩余空间,这个时候如果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干预。而且骨龄是动态变化的,不是说测一次就可以了。”罗晓明主任表示,现实中经常碰到家长说,两年前测过骨龄正常的呀,等到想到来看,已经错过最佳时期了,有的甚至骨龄已经闭合了。


“一般根据小孩青春发育情况,半年到一年测一次骨龄比较好,特殊情况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或骨龄变化迅猛者甚至三个月监测一次。”


测骨龄刮起杭儿风!省内多位儿科专家提醒:不要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的预测作用

骨龄未闭合

测骨龄刮起杭儿风!省内多位儿科专家提醒:不要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的预测作用

骨龄已近闭合



医生不同,测骨龄的方法不尽相同

最后的预测结果可能也不同


罗晓明主任介绍,骨龄的测算,不同医生和不同方法,或许结果会不一样,影响对孩子骨龄的准确判断。


他介绍道,目前主流传统测算骨龄的方法有两种:GP图谱法和TW3计分法,这两种方法目前在杭州的不同医院都有使用。


GP图谱用起来比较简便,它将被评价的X片与发育程度相近的图谱标准片做整片比较,直到选择出发育程度最为相似的标准片,该标准片的骨龄即为被评价儿童的骨龄;


TW3计分法是给手部X片上的20块骨头打分,根据查分表格来断定儿童的骨龄,相对比较复杂。


GP法相对来说主观性较强、偏差大,这对医生的经验要求比较高。TW3法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骨龄评估,更精细、更准确,但也更繁琐些。其实,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比如GP法计算对小年龄骨龄会偏小,而TW3法对大年龄组略偏小。


测骨龄刮起杭儿风!省内多位儿科专家提醒:不要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的预测作用



单凭骨龄并不能准确预测身高

不能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预测的作用


骨龄监测固然重要,但骨龄不是预测身高的唯一标准,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拍骨龄片。


“成年身高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众多,目前骨龄可用于预测成年身高,但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精确预测成年身高,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介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春林也提到:“身高的预测是技术活,不能单凭骨龄来判断孩子的终身高,遗传、营养、内分泌激素、疾病、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终身高。” 他指出,影响骨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性早熟的孩子,下丘脑垂体被激活,激素水平上升,在雌激素的刺激下,骨龄进展会非常快,当骨龄进展速度超过年龄,就会导致身高的丢失。此外,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水平,也会促进骨龄进展。

傅君芬教授认为,不能夸大了单次骨龄对身高预测的作用。尽管骨龄的规律性变化能比较好地反映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和生长潜力,但由于骨骼发育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也受到内分泌激素、炎症、营养状态、某些药物、应力作用等多因素影响,导致骨龄的进展呈现连续性、非匀速性、个体性的特点,因此单次骨龄检测只能反映该检测时间节点的发育状况,据此预测未来身高并不科学。尤其在具体评估某一个体青春期的生长或成熟的平衡时,应考虑性别、结合父母身高及发育年龄、性发育的成熟度及进展速度、历年的生长速度(包括青春期前及青春发动后)以及骨龄和体格发育的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段儿童正常骨发育存在较大的变异性,骨龄评估诊断价值有限,因此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常规检测骨龄。


傅君芬教授指出,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青春期身高及骨龄变化特点认识不足,对处于青春期儿童的生长评估,一定要结合青春发育启动的年龄、当前的性发育分期、年生长速率、生长高峰速率的年龄、父母身高等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骨龄解读复杂且慢

引入人工智能测骨龄准不准?


为了提高骨龄评测的准确性,2017年,浙大儿院联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骨龄测算系统,大大提高骨龄检测的准确性及医生的临床效率。据了解,该骨龄测算系统以超过10万人次的大数据为基础,能够在几秒钟内快速测出骨龄。


人工智能测出来的骨龄到底准不准确?


傅君芬教授和团队另外三名高年资主任医师,曾和人工智能骨龄测定系统进行了一次人机PK,结果发现人工智能系统的准确率,和傅君芬教授不相上下,甚至优于其中两位高年资的主任医师。


傅教授说,一般骨龄在孩子年龄的正负一岁之内,都是正常的,而人工智能机器读取的结果和水平较高的医生相比,最大差距在3个月内。


骨龄能体现儿童生长发育的状态,但是解读图谱的过程繁琐,全国大概缺了 20 万的儿科医生,所以解读时间上特别慢。人工智能与医疗实践结合,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带来临床实在的价值。“我们还计划在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浙江省儿童专家的骨龄诊断经验带到更多的基层医院,缓解基层医院儿童保健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儿科医生的骨龄诊断水平。”


记者 张煜锌 俞茜茜 金晶

通讯员 陈晓华 祝姚玲 王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身高   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   人工智能   图谱   儿科   内分泌   片面   省内   生长   年龄   主任   因素   作用   医生   妈妈   儿童   孩子   医院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