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75男生自己要求打生长激素!更有家长一年花了48万元,最后儿子只多长了1厘米

在长高门诊里,打不打生长激素,是家长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有的家长一上来就问能不能打生长激素,不适合打还坚持一定要打;有的家长跟他说了孩子需要打生长激素,可就是有顾虑不愿意打。对待生长激素治疗,家长的认知两极分化严重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春林主任医师感叹。


8月5日,新华社发表文章《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文章指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文章发表当天,国内两家主要生长激素生产厂家的股票跌幅都高达10%。

那么,“增高针”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副作用有没有?来听听家长和医生是怎么说的。


1米73、1米75的

也跑来要求打生长激素



班上很多同学个子超过1米8

1米75初二男生不想输


杭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素红说,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个16岁的初二男生,身高1米75,但他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说身边很多同学的个子都超过1米8,他不想输,也想让自己的个子达到1米8。


于是家长带他来医院看一看。“医生,只要有办法让孩子长高5厘米,花再多的钱我们也觉得值!”


杨素红主任仔细查看了这名男孩的骨龄片,“他的骨骺线已经闭合了,这是打生长激素的禁忌症。而且孩子的身高已经有1米75,完全没有必要打生长激素。”


听完医生的话,这个16岁的大男孩一下子难以接受,在诊室里就哭了起来。



预测身高1米72,没到期望的1米75

为了这三厘米,执念父亲坚持要求打生长激素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提到了一个例子,10岁男孩身高1米4,骨龄比年龄小,分析预测他最后应该有1米72以上。


这个身高照理说不错了,但是爸爸对儿子长高有执念,他和孩子妈身高都不高,孩子遗传身高不到1米7,就想让儿子长到1米75以上,要求用生长激素。


当时罗主任劝他,他儿子这个情况不会矮小,不需要打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不能滥用,额外的生长激素打入孩子体内,对内分泌会造成影响,可能对体内激素有干扰,破坏本身体内生长激素的平衡,生长激素过多会诱发糖耐量影响、肢端肥大等疾病。”但这个爸爸始终是放不下执念,这里不给打,就带儿子去别的机构打了生长激素。


打了半年后,这个爸爸可能有点不放心,没再给儿子打,又回到罗主任这里就诊。罗主任的建议还是不用打。如今两年过去,孩子12岁,身高1米52,骨龄也正常,罗主任多次告诫这位爸爸,随访即可,不要过多干预。



医生,求求你给我女儿打一针吧

否则她妈妈焦虑症要发作了


林先生的9岁女儿沫沫,出现了性早熟迹象,乳房有些发育,沫沫妈为此十分焦虑,总担心孩子长不高,来到浙大一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门诊就诊。


第一次就诊,医生看了沫沫的骨龄,和身高是匹配的,能达到遗传身高。临床上,这类性早熟的孩子可以继续观察,调整生活方式,暂不需要发育抑制针治疗。


没开一点药就离开,沫沫妈妈觉得无法理解。隔了一周,她又带着孩子来到门诊,不停追问“医生,真的不需要治疗吗?”


反复就诊多次,得到的都是不用治疗的回答,沫沫妈妈不但没有安心,反而更加焦虑。夫妻二人时不时出现争吵,家庭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最近一次就诊,趁着沫沫妈妈不注意,丈夫王先生悄悄哀求医生,“能不能给孩子治疗治疗,不然我老婆真的要得焦虑症了。”医生听罢,只能无可奈何苦笑,建议沫沫妈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打生长激素?是不是有副作用的呀?

我们不打!


4岁男孩缺乏生长激素每年只长4厘米

妈妈连续4年拒绝打针治疗


门诊中,最让专家们遗憾的是,一些确实需要进行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因为家长的顾虑和固执,错过了长高的最佳干预期。


4年前,4岁的亮亮由父母带着来到王春林门诊就诊,当时,亮亮身高90厘米,一年只长了4厘米,已经达到矮小标准,经过系统检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王春林建议亮亮进行生长激素治疗。


孩子这么小就要打针,有副作用的呀,我们不打不打,再观察观察。”亮亮妈妈不假思索就拒绝了。


第二年,亮亮又出现在王春林诊室,5岁的他,一年还是只长了4厘米。王春林继续建议生长激素治疗,还是遭到了亮亮妈妈的反对,“我们回去多运动运动,加强营养,孩子应该会蹿个的。”


第三年、第四年,亮亮8岁了,这4年,他只长高了16厘米,而同龄孩子正常情况下起码长高24厘米。


这之后,亮亮再没来过王春林门诊,不知道他后续情况怎样。“生长激素缺乏是生长激素治疗的适应症,从多年的临床数据来看,疗效是确切的。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确实需要生长激素治疗,一定要配合医生,尽早干预,如果耽误治疗,后悔莫及了。”王春林提醒。


理疗这个坑,可能又贵又深!


12岁女孩预测终身高不到1米5

妈妈坚持不打生长激素,

却愿意一个月花6万去做理疗


杨素红主任医师的门诊也遇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已经明确诊断是矮小症,需要打生长激素针治疗,但是家长对打生长激素针有所顾虑,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矮小症的发病率是3%,矮小症需要到正规医院全面检查明确原因,检查结果如果无药物治疗禁忌症,可以应用生长激素治疗,但是,许多家长由于对生长激素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真正能够接受治疗的不到1%,许多患者错失改善身高的最佳时机。


前不久,杨素红主任医师在门诊中遇到一个12岁的女孩,身高只有1米43,但是骨龄已经有13.5岁,骨骺线马上就要闭合了。这个女孩半年前已经来月经,通常来说,月经来潮后,女孩子平均只能再长高5厘米左右,综合判断,最终身高达不到1米5,是需要打生长激素针来干预的。但是家长对打生长激素针难以接受,担心会有副作用,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打针治疗。


“后来,我们在电话随访中得知,家长带着女孩去了一家私立医疗机构,一个月交了6万元,去做长高相关的理疗、磁疗,希望通过不打针的方法让孩子长高。”


杨素红主任医师说,“我们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跟家长沟通,孩子是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在专科医生密切随访下经过严格评估和密切观察随访,生长激素的使用是安全的。但家长就是听不进去,真的非常无奈。”


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

一年下来花了 48万

14岁男孩最多只多长高了1厘米


几个月前,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她在某家医疗机构花了48万,结果儿子只多长高了1厘米


黄轲接诊后发现,男孩14岁,身高已经定型在168厘米,虽说正常,但妈妈内心仍然充满了失落感。因为按照父母的身高,这个男孩的遗传身高大概在172厘米左右。


“我想让他长到一米八,现在男孩子没一米八怎么行啊。自从知道孩子发育后,我跑东跑西到处去看,人家说哪里好就跑哪里,去年一年我花了48万给他看身高……” 妈妈王女士说。


48万?黄轲听完简直惊到下巴都掉下来了。


原来,王女士一直对儿子的身高非常关注。知道孩子发育后,她多次带儿子就诊,但大多数医院告诉她身高属于正常但不会很高。


王女士很不甘心,此后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去年更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家私立的医疗机构,对方不仅忽悠着开了一堆高价药,还给孩子做了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等治疗。一年下来,整整花了 48万。


花了这么多钱,效果如何呢?王女士说,好像有点效果,儿子去年长了7厘米。


但其实,经过黄轲的综合评估,这个孩子已经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即使不干预,自然状态下这一年也可以长高6厘米,砸下去48万,最多只“多长”了1厘米。


黄轲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一些不良机构就趁机钻空子。


一天看了107人次

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1人


7月,浙大一院儿科门诊接诊的患者中,来看生长发育的有近2800人次,这其中,真正需要生长激素干预治疗的新病人不到20例。上周三,王春林主任的专家门诊,共接诊111人次,其中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2例,都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患者。


同样,上周六,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的专家门诊共接诊109人次,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1人。


暑假里,浙大儿院内分泌科门诊每天要看600—700个号子,大部分孩子是因为性早熟和矮小原因来就诊的。在这些孩子当中,真正需要医学干预的只有1/10左右。


“大多数孩子其实身高值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比如一个男孩子,他没有病理性的问题,但是最终遗传身高如果不到1米7,尽管这属于正常身高范畴,但大部分家长和孩子还是难以接受的。” 浙大儿院内分泌科董关萍说。


“现在很多家长把生长激素神话了,把它当做孩子长高的‘法宝’,事实上,生长激素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我们要正确对待。”王春林说到。


15岁男孩身高将定格在1米59

爸爸强烈要求打生长激素

医生:不能打了,来得太迟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说,很多家长往往早先不注意孩子身高发育异常,等到觉得孩子矮了再来看,这时候发育都发育好了,骨龄闭合,打生长激素没用了。


他说起来一位15岁的小伙子,蛮令人惋惜的。小伙是爸爸带着来的,现在身高1米59。爸爸说,同龄的哥哥弟弟都1米70多了,就自家儿子长得最慢,所以才想着带他来看。“我1米7,他妈妈1米58,我想想他总不会太矮吧?”


但是,罗晓明主任摇了摇头,小伙骨龄已接近闭合,基本上生长空间极其有限,估计1米59可能是他最终身高。这话罗晓明是背着小伙子偷偷跟爸爸说的,他怕小孩子听到难过。


那怎么办?“能不能马上打生长激素啊?”爸爸听到这个结论,不甘心地问了三遍。


但罗主任表示,骨龄基本愈合,打生长激素也不一定有用。看着爸爸和儿子失望的神情,罗晓明主任也有些难过。当着孩子的面,他话讲得很委婉。

罗主任说,儿童偏矮或早熟时应该及早去专科就诊,作进一步检查,以便针对性治疗。如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也俗称晚长,为暂时性青春发育延迟,多见于男孩,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小孩骨龄身高和实际身高相称,可以静观其变,在专科医师处定期随访即可。儿童偏矮有许多原因,不是只有打生长激素才能长高,找出矮小原因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罗主任建议,如果男孩预测身高不超过1米6,女儿身高不超过1米5,要尽早干预,迟了治疗效果不好。他提到了另外一个小患者,去年来看时是13岁,1米5,因为爸爸、妈妈个子都不高,而且骨龄比较大,男孩的预测身高可能不超过1米6。现在打了一年生长激素后,小男孩已经1米65了,从最新骨龄分析,他完全可以长到1米7以上。

不是所有“矮小”都适合打“增高针”

要避免滥用生长激素


浙大儿院傅君芬教授介绍,生长激素已广泛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Turn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SHOX基因单倍体不足、Noonan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以及某些外科疾病如短肠综合征的恢复治疗,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需要强调的是,要严格掌握生长激素应用的适应证,避免随意扩大应用范围,避免生长激素滥用。因为并非所有矮身材儿童都适合用生长激素治疗。”傅君芬教授说,生长激素治疗对于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效果有限,更不可能达到“定制身高”的目的,绝非所有身材矮小儿童都需要应用,盲目为改善身高而进行医学干预并不可取。


尽管在多数儿童中生长激素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对于潜在的不良反应比如局部一过性反应、良性颅内高压、股骨头滑脱、甲状腺功能低下、脊柱侧弯、血糖异常等,傅君芬教授表示,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避免在应用过程中诱发或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风险。


记者 金晶 俞茜茜 张煜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生长激素   儿子   家长   主任医师   矮小   儿科   门诊   浙大   身高   爸爸   主任   男生   男孩   医生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