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肿大、沉重

痹者,闭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痹证是指外邪侵袭,痹阻络脉,而致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肿大、沉重一类的疾患。《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有从筋、骨、脉,肌、皮分为五痹者。

(一)祛风散寒以通其络,和络化湿而级疼痛

行痹的症状,以肢体疼痛,痛无定处,游走不定,甚则关节肿大为特点,舌多白腻滑润,脉象浮数(或浮紧、沉紧等)。治疗必须以祛风为主。并与散寒,化湿、止痛相结合。

羌活 独活 桂枝 当归 防风 秦艽 葛根桑枝 细辛

加减法:

若体痛较重,肢冷无汗时,加麻黄。若寒邪较重,舌胖滑润,下肢逆冷时,加附片(先煎)、吴茱萸、干姜。若阳虚气弱时,加黄芪、炙草乌、党参。

(二)散其寒邪,化其湿郁,疏风拈痛

痛痹以关节疼痛为主。得热则舒,遇冷则急,皮肤不红,触之不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白滑,脉弦紧。用散寒祛湿。疏风拈痛方法。

麻黄 桂枝 川乌 草乌 细辛 羌活 独活川芎 红花

加减法:

若病人血压较高时,慎用麻黄,可改为苏叶、鸡血藤、乳香合用。若寒邪较重时,加重桂枝之量,再加肉桂。

(三)除湿郁以缓疼痛,怯风邪而活其络

着痹是肌肤麻木不仁,肿痛沉重。痛处不移,苔白滑润,脉象沉濡。此属湿邪留着,用除湿缓痛,祛风活络方法。

麻黄 桂枝 防风 苍术 白术 炒苡米 干姜 桃仁

加减法:

若湿邪留着络脉者。必当重用疏风化湿,再加活络通达之品。如有积滞不化,湿阻络脉者,当以化滞活络方法,可加莱服子、白芥子、焦麦谷芽等。

(四)清邪热兼以疏风,活血脉而定痹痛

热痹关节红肿且痛,扪之灼手。得冷则舒,或起红斑结节,身热心烦,时或憎寒,共则壮热口干,关节红肿灼热日重,痛不可近,咽红肿痛,甚则疼痛,舌质红,苔糙厚,尖红起刺,脉象弦滑而数。根据热之轻重,考虑用疏风清热,活血通脉方法.

防风 苍术 知母 桂枝 荆芥 白芍 赤芍 石楠藤 丝瓜络 桑枝 大黄粉

加减法:

若是湿热痹在气分时,当用清热化湿行气方法,以使气行湿化。热重时用白虎加苍术汤。湿重时用宣痹汤加苏叶。若热在血分。可加茅根、炒地榆、炒槐花、鬼箭羽。若属滯热不清,以清化湿滞为主。方中加鸡内金、焦麦谷芽、花槟榔、六神曲等。

(五)祛瘀浊兼以化痰,活血脉以改畸形

关节肿痛日久,遇冷加重,竟致畸形。此血凝脉络,痰浊阳涩,气分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之故。用祛淤化痰活络方法.

南星 半夏 杏仁 苏叶 莱服子 白芥子 猪牙皂 桃仁 蛴螬

加减法:

若体弱气虚时,可将药量减轻,或每日半剂,或每隔1~2日服1剂。若体质过弱,可于上方中加当归、生黄芪、赤芍、茜草、片姜黄。若湿痰蕴热尚重时,可于方中加大黄粉,鸡血藤、郁金。

(六)益气补虚以治其本,养血活络而缓痒痛

久病络脉失养,痹证络脉失和,正不足,气血虚,营虚肌肉失养,卫虚皮肤枯涩,久则肌肉萎缩削瘦。可用养气血、活络脉方法。

桂枝 黄芪 党参 独活 川芎 当归 赤芍熟地 牛膝 杜仲

用养血益气药,首先一定要看清有无其他邪气阻塞络脉,如郁热、痰浊、气郁、食滯、瘀血等。必须先祛其有余,再调其脾胃,嘱其逐渐锻炼,令其血脉通畅,再行调补。

痹症——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肿大、沉重

选自《赵邵琴临证400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关节   谷芽   痹症   赤芍   苍术   疼痛   脉象   麻黄   桂枝   滑润   加减法   独活   肿痛   黄芪   当归   周身   肌肉   沉重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