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先生谈辩证论治与方证对应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这是徐氏临床心得,医家不传之秘。

现在的人,动辄讲辨证论治,漫无边际,让人抓不住重心,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读遍中医有典籍,还限于一知半解之中。无怪治起病来,心无定见,越旋越远,处方用药,朝更夕改,寒热杂投,以致影响疗效。

目前中医学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方、单药;一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未能称是。

余谓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方专药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宋代局方,虽然收录很杂,由官药局统一方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药的发展。但是,对于提倡专方专药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常用的至宝丹、逍遥散、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等都来源于局方。

此外民间采风,也是发掘整理专方专药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不重视起来,就会使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丢失。专方专药能起沉疴大病,古人就有“气死名医海上方”之说,所以习医者也不可不讲。

专方专药的好处是:一、收效快;二、药味少,价廉;三、一般用法都比较简便。即具有效、廉、便的优点,有很高的价值。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专方的重要性。

小儿伤食,临床最为常见。邑中友人高聘卿曾传一方,治小儿伤食,鼻下人中两傍发炎,垂两条如韭叶之红线,有时发热,不喜食,或有口臭者。用黑、白牵牛子各等分,炒熟,碾筛取头末。以一小撮合红糖少许服下,大便微见溏,红线立消,喜进饮食而愈矣。余得此方,屡经投治,其验如鼓应桴。

又如小儿慢性肾炎,日久病深,面部多白无血色,或浮肿,精神萎靡不振。用玉米须每日30-60克,煎汤代茶,连服六个月,有较好的效验。

再如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维艰,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碗,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一碗,顿服。历年来余与同人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

他如疟疾用常山剂、达原饮,胸痹用栝蒌薤白剂,肺痈用千金苇茎汤,胃痛用小建中汤,均有良效。

凡此都说明专方治专病,疗效确实。传说孙思邈著《千金方》,内有30首得自龙宫的秘方,是《千金方》的精髓,孙氏杂合于群方之中,后人莫辨。

这个传说虽属无稽,但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古人十分重视疗效确实的专方,甚至视为治病的特效剂;一是要摸索出一个病的专方,必须在众多方药中去粗取精,不断筛选,才能得到,唯其如此,才更觉其可贵,为医者欲使医业精进,还必须在专病专方上认真下一番功夫。

专病专方是医学的基本思想,《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何谓病?保谓证?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可以施治。六经皆有主证、主方。如桂枝证、白虎证、承气证等。此皆有是证即用是药,故一证有一证之专方。

又如《金匮要略》中百合病,尽管见证不同,而有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黄汤、滑石代赭汤之异,但都以百合剂为专方;阴阳毒用升麻鳖甲汤为专方,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专方。此皆有是病即用是药,故一病有一病之专方。这种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所在。否则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可见研读经典,必须入细,对其精神,差之毫厘,则廖以千里。甚望学习中医者,当随时留意专方,才不负仲景“博采众方”之意。


附:

前人留传下来的成方,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几个基本方剂,必须熟悉。现在择要说明,以见一斑。

1.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补气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泻等症。气不运者,可以加陈皮,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2.四物汤

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养血主方,用于肝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气血俱虚,可与四君子汤同用,名八珍汤;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为养阴主方,用于肾水亏乏,腰痛遗精等症。虚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单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火归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为回阳主方,用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水泻不止。寒伤血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可加白术、大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为调和荣卫主方,亦治伤风。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精关不固,可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倍白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气虚寒腹痛。

6.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为发散风寒主方,用于寒热无汗,脉象浮紧。挟外湿者,可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汤,治表邪内陷,肺热气喘。

7.银翘散

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叶、芦根。为风温初起主方,用于发热、口渴、脉象浮数。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山栀、黄芩清气。

8.六一散

滑石、甘草。为清暑主方,用于身热烦渴,小便短赤。清心可加辰砂,名益元散;散风可加薄荷,名鸡苏散。

9.平胃散

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化湿主方,用于满闷、呕恶、舌苔白腻。痰多者可与二陈汤同用,名平陈汤;泄泻溲少,可与五苓散同用,名胃苓汤。

10.五苓散

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为利湿主方,用于小便不利,饮水吐逆。无寒但渴者,可除去桂枝,名四苓散。

11.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为泻水主方,用于水饮内停,胸胁满痛。

12.琼玉膏

生地、人参、茯苓、白蜜。为润燥主方,用于津液枯涸,气虚干咳者。

13.五仁丸

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江、郁李仁、陈皮。为润肠主方,用于津枯大便困难者。

14.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为清热主方,用于壮热、口渴、汗出、脉象洪大。气阴虚者,可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挟湿者,可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

15.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为泻火主方,用于三焦积热,狂躁烦心,迫血妄行等症。

16.普济消毒饮

玄参、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甘草、陈皮。为清温毒主方,用于大头瘟、咽痛口渴等症。

17.清骨散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为清虚热主方,用于骨蒸劳热,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

18.三仁汤

杏仁、蔻仁、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为清化湿热主方,用于湿温身热,胸闷,渴不欲饮。

19.达原饮

厚朴、常山、草果、槟榔、黄芩、知母、菖蒲、青皮、甘草。为治湿热瘟疟主方,用于湿浊挟热,阻滞中焦,寒热胸闷,舌苔厚腻等症。

20.二陈汤

姜半夏、陈皮、茯芩、甘草、生姜。为除痰主方,兼能理气,祛湿和中。如顽痰胶固,可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胆虚不眠,可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

21.消气化痰丸

姜半夏、胆星、橘红、枳实、杏仁、瓜蒌仁、黄芩、茯苓。为清痰热主方,用于气火有余,炼液成痰。

22.三子养亲汤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为平痰喘主方,用于气实痰多,喘满胸闷。

23.保和丸

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为消食主方,用于嗳腐吞酸,腹痛泄泻等症。气分郁滞,可与越鞠丸同用,名越鞠保和丸。

24.小活络丹

川乌、草乌、川芎、地龙、胆星、乳香、没药。为活络主方,用于痰湿入络,手足麻木等症。

25.天王补心丹

枣仁、当归、生地、柏子仁、天冬、麦冬、远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建中   知母   附子   白芍   半夏   白术   黄芩   桂枝   生地   陈皮   茯苓   黄芪   大枣   甘草   杏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