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第一,祭侄文稿第二,据说王珣·伯远帖是“天下第四”

兰亭序第一,祭侄文稿第二,据说王珣·伯远帖是“天下第四”

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

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成为心腹大臣,累迁左仆射、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担任卫将军、都督琅琊水陆军事。

平乱有功,加位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去世,时年五十二,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穆”,累赠司徒。著有文集十一卷。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第一,祭侄文稿第二,据说王珣·伯远帖是“天下第四”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

《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

兰亭序第一,祭侄文稿第二,据说王珣·伯远帖是“天下第四”

《伯远帖》局部

创作背景

中国书法到东晋时代,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给其发展带来便利。在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谓列于前茅。书体流变已完全成熟,书法发展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时代书风、书家群体各呈风采,这是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期。在此百花争妍、五彩斑斓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顶峰的代表。然而因种种原因,王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最为可信的只有王珣的《伯远帖》了。

兰亭序第一,祭侄文稿第二,据说王珣·伯远帖是“天下第四”

王珣作为东晋书法家王导之孙,“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从小耳濡目染练习书法,并深受王氏众人书法风格的影响。晋孝武帝在位期间(372—396年),谢玄、谢安都是当时的权臣,王珣作为谢氏家族的女婿,颇受庇佑,仕途一帆风顺。但后来由于一些矛盾,导致两家不和,王谢二族交恶。但王珣由于得到晋孝武帝的宠爱,所以依然历任要职。一天,谢安下令要把王珣调到江西南昌任豫章太守,实际上是想把他赶出都城南京。王珣坚持不去。那些天,他心中十分郁闷,就写信给当时任临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向他倾诉自己心中愤懑和不满,这就是传承至今的《伯远帖》的由来。

兰亭序第一,祭侄文稿第二,据说王珣·伯远帖是“天下第四”

后世影响

《伯远帖》是一件简札,是王珣怀着痛切心情与人倾诉,它的书写保持了书法家的自然、随意状态,是一些寻常话语,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但其书法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却难以估量。 它常被后世看作通向永远动人心脾的“神韵萧散”晋代书风的不可多得之至径。同时,它成了后人效仿的范本,对于王珣而言,当时只是一种把握表现形式的机会而已,而对后人来说,这种偶然把握住的机会,仅此一篇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它奠定了王珣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历史传承

《伯远帖》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后流落民间,明代时为董其昌所收藏,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清代经安岐等人收藏,后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清内府,经乾隆品题,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1911年至1924年,《伯远帖》即收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1924年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辗转为郭葆昌收藏。1950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及《中秋帖》在香港购回,后一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豫章   隆安   太守   乾隆   司马   内府   真迹   东晋   行书   书法家   文稿   书法   中秋   将军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