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俗语“有眼不识金镶玉”在我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句俗语,大家也经常使用。它通常用来比喻一些人目光短浅,孤陋寡闻,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可大家有所不知,“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人们误读的俗语,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句俗语的来龙去脉。

“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提起“金镶玉”,这可是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镶嵌工艺,它是将黄金和美玉镶嵌在一起的技艺。

应该说“金镶玉”黄白分明,特别容易分辨清楚,可人们却偏偏在它的前面加上“有眼不识”这样一种说法呢?

“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这其实怪不得人家“金镶玉”,因为这句俗语原来不是这个意思的。它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谐音而被后人长期讹传演变来的。

“荆山玉”,因为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

“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出自《韩非子·和氏》。

春秋时期,楚国卞和得玉璞献给楚文王,制成璧,人称“和氏璧”。据说和氏璧冬暖夏凉,且百步之内蚊虫不敢接近,被视为稀世珍宝。

秦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最终落入秦始皇手里。他令玉工雕为玉玺。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刻着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玉玺四周还雕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秦始皇对玉玺是爱不释手,奉为神物。

“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后来,“有眼不识荆山玉”多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见识浅,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

那它怎么又被传成了“有眼不识金镶玉”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呢。

“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秦灭亡后,建立了汉朝,“和氏璧”几经辗转又到了刘邦手里,刘邦把“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一代代相传,传了12代皇帝。到了西汉末年,只有两岁的孺子婴即帝位,就把玉玺藏在长乐宫。

王莽篡政夺权后,就派王寻、苏献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就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被摔掉一个角,后来能工巧匠进行了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就这样得名“金镶玉玺”。“金镶玉”即由此而来。

“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误读的俗语,看了原句就知道啦

后来,国宝“金镶玉”从三国开始后即不知到哪里去了,可“有眼不识金镶玉”却代替了有眼不识荆山玉”,一直流传到今天。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保康县   和氏璧   俗语   王莽   韩非子   楚国   永昌   长乐   讹传   篆字   玉玺   误读   刘邦   比喻   手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